中国企业走出去,商会要做引路人
文∕姚定康
中小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三大困扰
走出去己成为中国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企业走出去的目的,过去侧重市埸开拓,现在也包括对外投资。而走出去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在国内没有碰到过的问题。这些对中国大企业而言,以其拥有的实力,都可自行处理解决,但大多数中小企业都会感到难以应付。中小企业走出去面临着三大困扰。
一是信息不灵。海外商机信息多如牛毛,又瞬息万变。有的信息过时,有的信息片面,有的信息则是误导,以至没能及时抓到商机,反而陷入被动,甚至误入陷阱。
二是缺少关系。在国外,对“关系”的意识不如国内深,但熟人,尤其是认识社会高层次人士与行业圈内的老人,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少走许多弯路。
三是渠道不通。不同的商品,批发、零售渠道不同,在不同地区,对不同投资项目,运作上也会有很大差异。对发达地区要熟悉规矩,对没有规矩的不发达地区,潜在的风险会更大。
中小企业自行走出国门,犹如乘小舢舨入大洋,难以经得起大风大浪,如果小船联合起来组成一个船队,抗风浪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既能减少走出去的投入与风险,也能增加成功的把握。中国的商会团体很有必要在中国企业出走去的热潮中起到引路人的作用,这既是一种社会需求,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所以,中国的商会团体应该先于企业走出去。
商会如何引领中小企业走出去?
引领中国企业走出去最有能力的商会应该是中国贸促会、工商联(民间商会)及各行业商会。国家一级的商会侧重制订政策,起指导作用,具体起组织实施的更多可能是省市一级的贸促会、工商联与行业商会。
中国各省及地市级的商会及行业商会有数百个之多,具有外向性条件的起码有50个。商会既可成为地方政府对外招商引资的重要参与方与实施方,也可以成为当地企业走出去的主要组织者,而自身则应率先走出去。
商会走出去可以有三个形式,一是出国访问考察;二是与境外商会建立友好商会关系;三是在海外设立联络处、办事处或分支机构。
现在中国各地的商会团体大多到美、欧、日这些发达国家作过考察,并有一些很有深度的考察报告公开发表,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尚未建立。对一些大中城市的商会,应该可以考虑第二步,即与海外商会建立友好商会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这是国家的外交关系、城市间友好关系的具体表现。而与发达国家10个以上的商会建立关系,大致1—2年就可完成。对中国沿海开放程度较高的一些城市,还可计划实施第三步,即在海外设立联络处,尤其在北美、欧盟,因为距离越远市场越大加强联络更有其迫切性。到海外设立一个联络处并不困难,一般3—6个月即可完成。
设立海外联络处是商会外向性形象的重要标志,其一手的海外信息,直接的海外关系,可以大大提升对会员企业的吸引力与凝聚力,能有力协助会员企业走出去,为它们开拓国外市场,向海外投资提供服务,这无疑是会员企业当前最为迫切需要的。
国外商会如何帮助企业走出?
目前,己有不少国家在中国的大城市设立商会组织,成为外国企业到中国投资贸易的推手,也成为这些外国企业在中国的俱乐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美国商会。
中国美国商会协助大量会员企业走进中国,并在中国立足发展。近三十年来,中美贸易与美国对华投贸的快速增长,美国商会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不但在中国做市场调研,评估中国各地的投资环境,评估哪些会员企业适合进入中国,提出美国产业进入中国的先后顺序,并具体到进入的方式与策略。中国美国商会为美国政府制订对华经贸政策提供重要咨询,还千方百计为在中国投资做生意的美国企业争取各种权益,其最有影响的是每年发行的“白皮书”。
现在中国美国商会的成员不但有美国在中国做生意的企业与个人,还包括一些中国与美国做生意的企业与个人,甚至还有一些其他小国家的企业与个人。他们通过参加中国美国商会的活动,建立各种关系,获得各类信息与商业机会。
商会本身就是一个重要资源,关键在于发掘与使用。只有重视自己、重视会员,才能受人重视,只有工作有突破,有创新,才能开拓局面、建立威信。当前一要提倡服务,二要引领走出去。有此两条,一些省市商会在3年之内就能将当地企业有力地凝聚在一起,不但会费收入充沛,还能吸引各类人才参与,还能进一步提升服务的能力。所以,当前正是中国商会发展与转型的最佳时机,商会若能适时、先行走出去,今后5—10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规模与业绩,必定更能令人欣喜。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