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志纲 智纲智库创始人
我产生了隐隐担忧,感觉他“状态失衡”
我与尹明善先生算得上相熟,早年在不同场合打过很多次交道。最早大约在2000年左右,我正在筹划一档电视节目,面向社会各界敞开合作大门。彼时刚刚崭露头角的尹明善循声而来,想投资我这档电视节目。当我第一次见到他,一下子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尹明善其人身材奇高,脖子颀长,相貌清奇,接近一米九的身高,在巴蜀之地堪称另类,清瘦的身材更显修长,整个人给我的第一感觉特别像一只仙鹤。
这位老兄精力极其旺盛,反应极其敏捷,思维非常广阔,联想能力极强,这些特质与他当时六十多岁的年龄极不相称,在我见过的同龄长者中也非常罕见。但我在聊天过程中也为他产生了隐隐担忧,那就是感觉他的“状态失衡”。
人们常说40岁以前学法家,40岁到60岁学儒家,60岁以后学道家。
人生40岁之前是做加法,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日积月累的过程;40岁之后则要讲平衡,需要锐气日减,追求儒家所说的和谐统一;60岁以后要做减法,摒弃一些无谓的烦扰,追求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境界,要学会强干而弱枝,守拙而抱朴,择要而从之,这样才能让更多人跟随你走。
此时的尹明善,不但不做减法,反而将精力发挥到了极致。他在桌上摆了三个手机,在交谈过程中,三个手机轮番嗡嗡作响,他则时不时接起这个放下那个,忙得不亦乐乎,用日理万机形容毫不为过。他不带助手,事必躬亲,偌大的公司管理却是一根针插到底,就连付钱这样的小事都要用自己的卡。
我当时十分诧异,本着好意委婉提醒他说:尹老板啊,你每天这么忙,至少也应该试着分层级管理吧,三个电话已经把人的精力耗散到极限了,长此以往肯定是不行的啊。但他听罢却连连摇头摆手说到:没事,没事,我精力够!
彼时的力帆摩托,已经成为重庆第一家拥有进出口公司的民营企业,在东南亚市场销售一骑绝尘,在国内也进入了摩托车销量前十行列。尹老板在重庆一掷千金,买足球俱乐部、买体育场,一时间风头无两。这种商业上的成功,正是得益于他这种殚精竭虑的精神,所以我也不便多言。
再见尹明善已是两年之后。当时在重庆我们相约喝茶,故人相见自然相谈甚欢。此时的尹老板依旧是三个手机不离身,席间不停地出去接电话,风采不减当年。
此时的力帆摩托俨然已经成长为一家“跨国公司”,不仅在重庆设立了成熟的研发中心和生产线,还在一些亚非拉国家成立了组装厂和生产基地。“力帆摩托”开始从家喻户晓走向享誉全球,品牌影响力也达到了顶峰。
2003年,65岁的尹明善当选为重庆市政协副主席,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首位进入省级政协领导班子的民营企业家。由此老尹在政治上也实现了登顶,一时间风光无限。
一个时代宣告终结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不甘寂寞的尹明善开始尝试多元化经营。他四处出击,将极其敏锐的商业触角伸至各个领域,从做足球、到做酒、做资本,最关键的是要做汽车了。
支撑他四处扩张的自信根源,在于他真是太聪明了。在交谈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行当只要经过他稍加摸索分析,就能搞清楚背后的商业逻辑,并且快速进行复制。但聪明人往往反被聪明误。在一个充满机遇和诱惑的年代,太过聪明并不一定是好事。
我经常讲,做企业最要紧的是专业化,在专业化的基础之上可以扩展相关多元化。最危险的是在专业化尚未成型或刚刚成型之时,便进行无关多元化经营。这种激进扩张的做法,在创始人精力旺盛的情况下尚不是问题,一旦老板精力衰减,力不从心之时,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就会开始逐渐暴露,企业也会走向失控。
在这个时候,力帆其实已经有了这种苗头。不管是无关的还是有关的行业,尹明善一看能摸到门道,便开始大胆尝试。也正是在这种激进的经营理念下,力帆开始倾其全力,大举进军汽车市场。
众所周知,汽车工业作为“大工业的皇冠”,技术最密集的现代制造业之一,有着极高的技术和资金门槛。欧美国家积累了上百年的经验,才取得了现在的领先地位。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汽车厂商也是依靠引进外商建立合资企业,在“以市场换技术”的国家政策支持下,才有了后续发展。
但尹明善和他的力帆显然低估了行业门槛。一方面,力帆汽车的开发成本始终居高不下,同时对用户的消费认知又严重不足,在消费者最关注的环节上经常容易“掉链子”。随着时间推移,多元化经营弊端凸显,摩托车、汽车两手抓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折腾一圈下来,力帆汽车的市场知名度仍然很低,口碑也很一般。
就在力帆汽车业务不瘟不火之时,尹明善的商业嗅觉再度发作。他机敏地瞅准了新能源汽车的风口,又要开始大举发展新能源汽车。
按理说这的确是一步超前的战略判断,但2016年力帆“骗补”丑闻轰动市场,财政部直接取消了对力帆汽车的补贴资格,这无疑给雄心勃勃进军新能源行业的尹明善当头一棒。
随着政治加持的日渐减少,多元化经营的颓势不断暴露,再加上尹明善也走到了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之时,他终于开始不得不重用职业经理人。但由于与家族势力的博弈,双方矛盾日渐尖锐,最终力帆成了一个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末代王朝”。
去年初,力帆终于走到破产边缘,82岁的尹明善不得不重新出马,想要重整河山,最后却无奈只能将衣钵传给了25岁的孙女,不得不“跟自己讲和”。
一个时代宣告终结了。一代风云人物,奋斗半生,重回原点。
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要做好,最后什么都做不好
回顾尹明善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生涯后期的一些战略失误,也很难被世人理解。但所谓知人阅世,如果从他的个人经历来看,一切又似乎都说得通。
其一是出身。尹从小出生在地主家庭,13岁和母亲净身出户,少无所依,颠沛流离。等到20岁又遭受批判,锒铛入狱,一陷就是20年。
苦难对于那些锦衣玉食、游手好闲的人来说,确实是万丈深渊;但对于老尹这样有能力有才华的人来说,反而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人生困难和逆境造就了他无比要强的性格,与他异于常人的聪明相结合,在他精力极度旺盛,时代机会又多的情况下,往往做什么都能顺风顺水。
但世事难料,尹明善的商业帝国终归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性格中的敏感、好强、精明伴随着他的从商生涯,助他成功,但这种极度要强的性格,也严重影响了他在商业上的战略判断。他像只机敏的猎豹一样四面出击,对猎物的渴望已经到了贪婪的程度。
企业家如果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要做好,到最后就是什么都做不好。
其二源自尹自身极度匮乏的安全感。他年轻时的苦难经历,导致他对周遭的一切人和事都缺乏信任,只相信自己。
力帆好不容易起家之后,老尹曾遇到过一次内部高级员工的敲诈。对方将涉及到商业机密的设计图纸拿出来要挟他,扬言要将资料泄露。技术研发是力帆安身立命之本,面对讹诈,尹明善毫不妥协,最终费尽千辛万苦打赢了官司。但从那以后他便对外人更加缺乏信任,最多相信自己的家人。
过度相信家人带来的后果,就是企业在传承问题上遭遇严重危机。
老尹老来得子,自然对儿子非常宠爱。但当子女无力扛起企业这面大旗的时候,家族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矛盾便会逐渐尖锐。加之老尹此时年事渐高,始终无法托孤,最后只能感慨:“子女还好,但未成大器,错在为父,归来倚杖自叹息”。
企业家究竟为谁而战
尹明善虽然有很多缺点,但毕竟人无完人。作为打下一片江山的创始人,他已经出色完成了使命。力帆的悲剧,归根结底在于后继无人、青黄不接。
在创始人完成自身历史使命之后,企业一直未找到合适的继承人,也没有及时交班,只能自己苦苦支撑下去。等到年老体衰,精力再也顾及不过来时,想交班已为时已晚。像尹明善这样遭遇传承困境的老一代企业家其实还有很多。据统计,未来5-10年,全国有300多万家民营企业要进入交接班的关键时期。
这些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代企业家,在那个沧海横流、大泽龙蛇的大时代里,凭一腔热血和胆识发迹于草莽之间,最后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在成全自己的同时,也创造了这个国家的崛起奇迹。
然而,一代人终将老去,面对企业传承的问题,各路英雄豪杰最终都免不了这个千古难题。打江山、守江山、发财致富究竟是为了什么?打了一辈子仗,到底为谁而战?
从人性角度而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人创业之初的本能是为了自己和家人谋幸福,要通过创富改变自身命运,这是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的最重要的源动力。
但根据我观察,企业家们越想挣脱,越无法逃离的,就是“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它就像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这些企业家无时无刻不处在宿命感的纠结之中。在这种纠结之下,我观察到这个群体对于接班一般会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老板只有女儿没有儿子,却又有“传男不传女”的执念,为了追求“接班”,用各种手段“整”出了一些名不正言不顺的儿子。先不说这些手段会不会被法律追究,企业最终都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嫡庶之争”“太子与公主之争”的困境之中。在一些民营企业当中,这个苗头已经开始出现。伴随父母的老去,子女的长大,真正的大戏还在后面。
第二种:从小进行精英化培养。对孩子通过完成所谓贵族化教育,试图打破这个魔咒。有的老板把孩子从小就送到英国、美国接受完整的西方贵族式精英教育,等到学成之后再接回国接班,这样的操作比比皆是。
大约十一二年前,我发现参加的一些饭局上,大佬们互相敬酒时身边往往都会带上一张年轻稚嫩的面孔,这实际上就是带着自家的接班人跑过来“拜码头”。
十多年过去,当初“拜码头”的二代们,现在大多成了企业掌门人,逐渐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一代把接班人极力往前推,二代是否真的成才很难说,但这确是目前企业家交班的普遍做法。
第三种:孩子不愿接班。很多尚在自我挣扎的第二代,长大之后坚决不接班,对父辈打拼下来的事业缺乏兴趣。
他们一般有两种方式对应,第一种是自己另起炉灶创业,爹妈给钱做投资,在市场上一掷千金。我认识的一个老板,夫妇俩给儿子在香港砸了40亿试手,收效如何不好说,只看其投入成本之大,便知其煞费的苦心。
另一种方式是做慈善。我身边有几位很成功、也很低调的企业家的子女专注做慈善。对于这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我们要好好保护和支持。当巨量家族财富无法被单个子女全部继承时,通过慈善回馈社会是财富最好的传承方式。
总的来说,无论是可惜可叹也好,可笑可怜也罢,抑或是可敬可畏,这三种企业接班方式,基本上囊括了当下中国企业家传承的现象。而这些现象的背后,已经不单单是企业自身问题,更是一种需要正视的社会现实。
有没有一种普世价值
能够解决家族传承问题
对于企业家来说,究竟有没有一种普世价值,能够解决家族传承的问题?有没有一种解决路径能够让子女享受福泽,让企业顺利交班,让社会得到回馈,各得其所?
在这方面,华为任正非的做法值得借鉴。坊间一直传言,任正非的子女里,最有可能接班的或许是孟晚舟。孟晚舟虽然之前就担任华为的CFO,但为人低调,名声不显。
如今阴差阳错,孟晚舟幽居温哥华,“养望”三年,收获了国民知名度。任正非之前接受采访时也说过:“孟晚舟如果回来了,可能就会成为英雄”。
如今孟晚舟载誉而归,是否会顺势接班呢?在我看来,接班还为时尚早,之前任正非也曾多次提出孟晚舟不可能接班。如今华为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组织管理体系,以制度和流程为尊,这是华为的底气。
孟晚舟的归来,不仅能给他卸下一些担子,而且孟晚舟身上体现出的勇气、坚韧和智慧,也足以让他欣慰。最起码从精神层面而言,这次传承算是阴差阳错完成了。
尹明善和任正非,两个同时代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却走向了完全不同的下半场。
一边是千方百计将企业和财富留给家族,最大限度保证子孙后代永享荣华富贵;另一边则是对于家人接班保持高度警惕,坚持信奉“天下为公”,努力打造社会化运作的治理体制。最后一边“人亡政息”,一边却名将如云。同是民企基因,企业命运却云泥之别,不可不谓发人深思。
尹明善年轻时因为地主出身被剥夺了一切,甚至因此锒铛入狱。任正非人到中年事业受挫,人生遭遇重重打击,跌入社会底层。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旦时代风向变化,人性得到充分释放,他们这样的人立马能迎风而起,在市场大潮中改天换地。最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当初被过去那个时代抛弃的人们反倒成为社会的顶梁柱。
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精神?我思来想去,或许只能从他们的家庭出身里找到可能的答案。尹明善的父亲是当地的大地主,任正非的父亲是当地远近闻名的中学校长、教育工作者,无论如何他们一定从父辈那里传承到了什么。
有研究者做过相应的调查,在统计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各个时期、各领域创业成功的数十位企业家家庭背景之后发现:今天成为超级富豪的人,他们的祖辈或父辈往往已经是当地出类拔萃的人。
但历史又是如此吊诡,当很多人依靠传承下来的精神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以后,他们的后代却开始沉湎于锦衣玉食,最终走向了今天的传承危机。
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行,这代人走向终局,曾经叱咤风云的“老英雄”们即将迎来人生中最后的谢幕表演,一出大戏即将在我们眼前上演,多少顶王冠落地,多少新星升起,都还尚未可知。
遗憾的是,当他们告别历史的时候,很多人还纠结于儿孙的荣华富贵,把财富传承看得极重。有的人甚至不惜用尽手段,偷鸡摸狗也要给弱小的儿女留下巨额财富,而这对于子女来说,究竟是福是祸,尚未可知。
在这个新旧交替、万象更新的大变革时代,我们需要总结反思过去几十年筚路蓝缕的奋斗史,把一些宝贵的精神遗产传承下去,让后来人能够肩负使命踏上新征程。
对一个现代化国家来说,企业的薪火相传至关重要,企业家精神是国之大幸。企业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器官,“社会公器”永远离不开内在精神。为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打下基础的一代人,不能在传承上出现巨大的断裂。
中国民族复兴需要更多像奔驰、西门子等这样的“百年老店”,绝不能拘泥于一家一户“老鼠偷油式”的传承。在传承的过程中,企业家们应该也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我始终相信,未来仍然是充满机遇的,“躺平”不应该是新一代人的常态。当下确实面临诸多挑战,但日本的经验教训时刻都在警醒我们: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路漫漫其修远兮,传承这个时代话题,将会是一个崛起民族最重要的成人礼。
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节选自《企业家,如何逃出“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有删减)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