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信军 复星集团CEO
我曾骑着自行车满上海找项目
1991年,我大学毕业留校,成为了复旦大学校团委的一名教师。当时,由于学生活动比较频繁,我与同样留校任教的郭广昌相识相知,并建立了很深厚的个人关系。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两人共同带领学生赴浙江某地进行实践考察,这次考察经历也让我们两个深受触动。当时觉得,学校是一座象牙塔,没有社会上有更加开放的氛围。于是,我们两个便开始商量“下海”,希望在“自我创业”的道路上干出一番成绩来。
1992年,借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小平南巡讲话的春风,我们经过短期筹划,从两人名字中各取一字,创办了“广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复星前身)。成立初期,上海“广信”只是一家小规模的科技咨询公司,主营业务为市场调查和咨询,自有资产不过3.8万元。
说实话,在当时那个年代,从复旦辞去教师一职,选择创业是一件让人讶异的事情,也需要对自己的家庭有个交代。不过,我一开始并没有把这个决定告诉父母,就直接下海了。
尽管后来家人知道后比较包容我,不过,我觉得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下降了,因为那时碰到熟人,经常有人对我说 “小梁你变了,你变成商人,唯利是图了,因为你去创业了。”
若是现在这个年代,一个大学教师拿出一张写着某某总裁的名片时,对方会觉得你非常厉害,绝对会说:“你行啊,现在竟然变成总裁了。”这一前一后变化的根源大概是,中国已经形成了尊重创业家、欢迎创业的氛围。我想,这样的创业势头也会感染政治家们塑造创业创新氛围,从而解决更多的就业问题吧。
那时着实艰难,我曾骑着自行车满上海找项目。不过,创业虽艰难,但不可简单地以成败来划分。人生万事,如果仅以结果判断,那就只有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而如果以过程来判断,人们或许可以从中收获更多。其实比结果更重要的,是人生对创业过程的体尝。
幸运的是, “广信”在创办初始就卓有成效,公司成立10个月后,我们便赚到了创业后的第一个100万元。所以我觉得“机遇”便是,在正确的时间地点,你能够果断地做出决定。
1993年,“广信”更名为复星。这时,复星“五剑客”中的其余三位,汪群斌、谈剑、范伟也加入了进来。当时我们觉得,新成员的加入为公司带来了新的契机,这时再选用“广信”作为名称就有些狭隘了。由于我们几个都是复旦毕业的,于是便选取了“复”字,将公司更名为“复星”。
我们5个人就像5根手指,哪根也少不得
现在想想,当初我们一帮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靠3.8万元开始创业,如今复星成为中国民营企业三甲,并在医药、房地产、钢铁、商业等领域有比较出色的表现,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我们领导层能力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比如,郭广昌是个极有魄力的领导者。他情商高,能很好地整合与协调团队;他善思辨,新奇的想法从来不断。
在战略思考上,每次当一件事达到一个水准,觉得可以歇一口气的时候,他都能提出一个新的像大山一样的目标。虽然复星涉及的行业不少,但郭广昌有其原则:即能买的不租,能租的不建。他选择扩张对象的底线是:非要行业龙头不可。
记得当初复星投资的宁波建龙项目被曝光后,郭广昌在风口浪尖上展现了一个领军人物的魄力。舆论一度猜测宁波建龙可能成为“铁本第二”,同时坊间对复星集团的资金链也一度产生疑问。面对这次危机,郭广昌果断采取了两条应对措施:聘请著名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安永对复星集团(包括非上市部分)进行了全面的财务审计,把有关的报告提供给利益关系人;对战略进行调整,提出适度多元化,但要坚决贯彻经营专业化,同时请权威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复星集团的竞争力作评估。
后来,郭广昌把这一场风波看成是对复星的“体检”:检查民营企业的心态是否健康、体质是否健康。而我们也经受住了宏观调控的考验,宁波建龙也没有成为“铁本第二”。
我们五虎将中的另外三位,汪群斌、范伟和谈剑则兢兢业业,执行能力强,更适合做产业,做具体事情。如果没有汪群斌、范伟和谈剑兢兢业业地去操劳,再好的战略也等于零。
范伟常常做得比说得要多;汪建斌则很擅长组建联合舰队似的企业团队,在制造业上很有优势;谈剑则比较善于处理政府公关等事务;而我则在人脉资源方面较为丰富,融资渠道也较为广泛。
我们5个人就像5根手指,哪根也少不得。5根手指攥紧,就是一只拳头。而且,我们几个人除了在学校就建立起良好关系以外,浙商精神也在我们几个人身上有所体现,而由这种共同的文化演绎而成的企业文化,则是我们五个同心的最大基础。
“你的风险得和我捆在一起”
在我看来,复星能够日益发展壮大,除了创始团队这个重要因素以外,还得益于我们在公司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将团队当作我们自己的核心资产这一理念。
比较正确的用人观和管理观
在创业初期,我们大胆起用年轻人,给了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去做事情。当时我们觉得,只要给年轻人机会,他们都会有所成长,有所建树。
不过,随着事业的发展,企业的扩大,我们也逐渐发现光靠年轻人“冲杀”的劲头,在某些专业领域进行搏杀还是有问题的。后来,我们调整了思路,决定将年轻人独有的激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与年长者、专业人士的经验结合,起来,产生一种协同效应。
后来,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复星又吸收了很多新的职业经理人加入,这些新加入的同事必然会与我们原有的创业团队有所磨合。不过,好在这个“磨合”对复星来说比较顺利。从1996—1999年,我们仅用了两三年时间就完成了磨合的整个过程。现在,无论概念、理念等各个方面,我们处理起来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了。
当然,在某些问题上,彼此意见不一的情况肯定会时常出现,尤其在项目评估过程中,产生不同的看法是很正常的事情。复星的决策很少由个人做主,出现问题时,我们通常不是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而是通过充分沟通以达成共识,没有形成共识的就放弃,以做到科学决策。真理就是真理,虽然大家觉悟会有早晚之分,但只要把问题讲清楚,在真理被质疑的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真,越来越可行。
实行合伙人制度,把团队当作核心资产
我是浙江人,中国的浙商做企业多数做得不错。为什么浙江的企业在没有资源、融资也比较贵的情况下,还能发展得比较好?我想首先靠“人”这个因素,即企业家;其次,靠企业家团聚了一批职业经理人。很多人觉得模式重要,但我反倒觉得,模式固然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找到最好的人,如果身边有好的人完全可以做得更好,超越父辈。
我们从开始创业到现在,没什么后台、没太高深的技术,主要靠的是团队,所以复星也一直把团队作为核心资产。我们的策略就是把平台划小,划出几十个平台,有一些按照行业分,有一些按照区域分。把每个平台划得很小,有些平台只有七八个人,有些平台一百七八十人,每个平台塑造合伙人。合伙人可以分享收益,有自己的人力资源决策权,控股权是我们的。复星合伙人不是终身制,也不论资排辈,实行合伙人制也是希望更多年富力强、符合我们标准的新鲜血液补充进来,不符合的人一定要逐渐退出。
在这些基础上,我们能够确保激励充分,同时也要有足够的约束,保证利益风险共担。风险共担很好的方式是跟投。复星任何一个项目投资合伙人必须跟投1%,如果他没有钱,投资决策支持他的人,投决会的成员举手表示支持这个项目,他投钱,也就是“你的风险得和我捆在一起”。
给创业者的建议
创办一家企业一定要适应主客观环境。在这里,我也想给年轻一代的创业者、接班人和掌门人真诚地提醒几点:
1、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
今天,复星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得益于领导层能够快速反应,发现商机,并在短时间内作出决策。从最先开始从事的市场调查,到之后介入房地产销售、医药领域,再到后来进行多元化经营,复星迈出的每一步都比同行竞争者快半拍,这种“主动出击”的作战方式为我们赢得了不少商机。年轻的创业者们若想成就一番事业,也一定要有这种精神。
2、要有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创业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情,但是当你决定创业时就不要轻言放弃。其实复星并不是一开始就找到了一个方向,简单做了市场调查,碰巧做对了,于是便长期坚持这一方向。而是我们上来把想到的能够赚钱的方式全都干了一遍,几个月后发现不行,还得走另外一条路。如果你选择了创业,就要有足够的坚韧度,说服自己坚持下去,一直到找到对的路为止。
3、 要紧紧抓住用户的需求点。
所有的创业都是不例外的,不会因为你是互联网行业就特别牛,也不会因为你是医疗、医药行业就能赢。只有在用户需求的地方才会赢。所以,创业者一定要清楚你所在的行业今后的成长需求在哪里。
4、要有全球眼光,从战略角度思考企业应该怎么发展、怎么培养、怎么培育。
一提起战略问题,可能很多人觉得有很多模型,很复杂,但其实归根到底,还是比较简单的:
要思考怎么样拿到长期便宜的钱,如果资本始终比别人便宜,肯定技高一筹。比如,全球能以更低的利率融到的钱还很多。我希望年轻的朋友在考虑自己家族、企业资金来源的时候,能够有国际眼光,站在全球视角,更加开阔地思考。从全世界来看,未来5— 10年,钱是不缺的,尤其是欧洲、日本资金非常便宜;怎么保证自己拿到便宜的项目,无论做产业、做投资都一样;怎样不断升级换代自己的产品结构、投资资产结构;怎么确保自己在人才上具有竞争力。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