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强 中共大同市委副书记、中共灵丘县委原书记
灵丘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部大同市东南端,是平型关大捷发生地、著名革命老区,属国家级贫困县、“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
党的十八大以来,灵丘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按照山西省和大同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扶贫的总体部署,建设美丽富裕幸福大同。
灵丘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做减法,减少直至摆脱对矿山经济的依赖,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做加法,发展有机农业,建设有机社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以高度的战略自觉做乘法,构建高质量发展安全生态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9年4月,灵丘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实现了从国家级贫困县到“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县”“中国最美生态宜居旅游名县”和“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的转变。
守护绿水青山,走生产生活生态
“三生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
筑牢绿色屏障。灵丘县以建设服务京、津、冀、雄生态涵养保护区为目标,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全方位加强县域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累计植树造林39.9万余亩,全县森林覆盖率每年递增近1个百分点、达27.12%,草原覆盖率达32.92%。
围绕保护雄安新区水源地的历史使命,灵丘县全面落实“河长制”,系统推进“三河改造”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工程,出境断面水质保持稳定达标,其中唐河出境水质由Ⅲ类上升为Ⅱ类,多次受到山西省生态环境厅的奖励。
灵丘县结合发展有机农业,全面加强土壤改良,红石塄乡全境和其他试点区域已连续四年禁止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强化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建设光伏产业园、东田创新产业园等项目。通过“光伏发电+废弃工矿地治理”“生态农业+矿山治理”等多种方式,对废弃矿山和尾矿库进行修复和治理,恢复生态脆弱区生态平衡,形成“边治理,边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所有生态项目实施过程中,灵丘县将建设任务向符合项目建设范围和要求的贫困乡村倾斜,优先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民参与工程建设,通过整地、栽植、管护等劳务费支出,增加贫困人口的工资性收入。
培育绿色产业。灵丘县围绕“产业兴旺”战略,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首先,以全域有机为目标,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2013年起,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规划建设1185平方公里的连片封闭有机农业园区——“平型关国家有机农业公园”,目前已有58种农产品取得有机认证,一个乡获评“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示范乡”,灵丘县确定为“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
其次,以全域景区化为目标,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全县60个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12个村被评为美丽宜居示范村,77个村达到美丽乡村和旅游乡村标准,4个村被评为山西省首批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和全省旅游扶贫示范村,车河社区获评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灵丘县入围农业农村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景点推介线路”,入选首批国民休闲旅游胜地。10月10-12日,第六届全国民宿大会在灵丘成功举办。
第三,以全域绿色化为目标,加快发展多元新兴产业。规划建设了新兴产业园、生物产业园、通用航空产业园、光伏产业园等转型园区。其中,秦淮数据“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是目前国内单体最大的数据中心;东方能源40万千瓦风电供暖示范项目,是国内目前最大的风电供暖项目,也是山西省能源革命示范项目。灵丘经济彻底摆脱了“一矿独大”的畸形发展模式,矿山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由最高时的80%多下降到了31%,一二三产比例优化为10.6:37.1:52.3。
建设绿色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灵丘县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打造“有颜值”的新乡村。易地搬迁、危房改造、村庄提升“三管齐下”,确保群众人人住上“安居房”。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及台湾谢英俊、乡建院王磊等团队合作,采取“共同缔造”的方式,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同步配套,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农村改厕“三大革命”一体化推进。全县共有40个村修建了污水处理设施,48个村新建了公共浴室,天然气进农村覆盖2镇2乡。以往县城才有的设施,在农村逐渐成为标配,逐步实现公共利益均等化。
灵丘县以留住乡土味道为重点,建设“有乡愁”的新乡村。因地制宜逐村逐片编制发展规划,不搞大拆大建,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全方位发掘乡村个性与特色,结合自然环境,注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注重乡土味道,突出乡村风貌,试点建设了龙渠沟、御射台等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有机社区和田园综合体,努力留住乡村的根,守住乡村的魂。
盘活绿水青山,走资源资产资金
“三资融合”的乡村改革之路
灵丘县通过改革与规划,激活农村沉睡资源,努力实现“空间变资源、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村民变股东”。先期以红石塄乡的上车河、下车河两个村为试点,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村委会组织成立全体村民参加的合作社,将村民承包的耕地、林地、四荒地及整个区域内的山川、河流、峡谷等全部“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再把经营权流转给有机农业公司,通过“村社一体、社企融合”方式,发展有机农业和乡村旅游,初步探索出一条“资源全流转、村民全入社、三资全入股、收益全保障”的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目前,车河社区农业总产值由改造前的19万元上升到2019年底的2200万元;人均年纯收入由2300元提高到了1.85万元,翻了8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8年,“灵丘车河村级有机农业扶贫模式”作为全国三个典型案例之一,登上了“中国扶贫国际论坛”,入选“中外减贫案例库及在线分享平台”。
放大车河试点经验,畅通工商资本进入渠道,引导梨园文体等民营企业投入农村建设,创建了红石塄乡全域有机农业示范区和上下沿河民俗生态区、龙渠沟“移民安置+沟域文化”等多个带动性强的生态产业发展板块,实现资本流进来、资源活起来、农民富起来。
同时,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发挥市场作用,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投入机制。搭建多个县域融资平台,在有效控制政府债务的同时,探索运用PPP、基金等现代融资模式,成功融资21.2亿元,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共享金山银山,走自治、法治、德治
“三治融合”的乡村善治之路
灵丘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贫困群众充分共享绿水青山生态优势转变为金山银山经济优势带来的福祉。围绕“乡风文明”与“治理有效”,努力构建党建引领、政府群众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全面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不断强化对村两委的教育和管理,推动软弱涣散党组织逐步转化升级,村集体经济全部破零,初步实现了“乡乡有主导产业、村村有带动主体、户户有增收项目、家家有多元收入”的发展目标,辐射带动全县15865户贫困户稳定增收1000-3000元。
灵丘县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引入社区治理体系,加大乡村公共活动空间建设,推动“四议两公开”等制度落到实处。持续强化普法教育,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努力创建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将扶志与扶智融入扶贫全过程,建立爱心超市,创办“农民夜校”,普遍设立农村公益岗,广泛举办农民运动会,推出了大型农民实景演出《山水北泉》《龙渠沟的老百姓》,不断增强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把弘扬传统美德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评选道德模范和“自力更生脱贫标兵”,让清风正气充盈乡间沃野,让优良家风滋润千家万户;开展感恩教育,引导群众致富思源、崇德向善,感恩党的脱贫和乡村振兴好政策。
灵丘县通过几年的实践,推进生态扶贫,深刻体会到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脱贫攻坚以来,全面贯彻领袖指示精神,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着力抓实领导体制、顶层设计、基层基础、工作推进四大体系建设,全县上下形成“大党建”引领“大脱贫”的格局,实现了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的同频共振、互促双赢。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是重要保证。成立“平型关智库”和城乡建设规划委员会,聘请一流专业机构,编制了20多项县域整体规划、脱贫攻坚规划及61个乡村建设规划,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全域规划体系,改变了农村缺少规划、盲目发展的局面。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不断向农村倾斜,促进城乡要素资源配置逐步实现均等化、一体化。
三是坚持利益共享是根本目的。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立完善企业、合作社和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财政注资+企业经营+贫困户分红”、“村社一体”等益贫带贫模式,维护农民群众利益。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是动力之源。围绕激活农村沉睡资产资源,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三变”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打通与工商资本的合作渠道,瞄准“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种收入来源,把农民组织起来,把各类资源整合起来,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