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
把业务切分成18个月一个阶段
这些年我看了不少项目,也见过不少创业者。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也发现不少问题。真正的创业一定是自我驱动,而不是被动选择。因为创业是件九死一生的事情,如果你想创业或正在创业,一定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并且避免出现以下这些问题:
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创业
做投资以来,我学到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创业者的素质很大程度是与生俱来的。每一个人心里大概都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创业。
也曾经有不少人问我,李老师,您帮我分析一下,我是应该创业还是应该就业?我要不要出国回来再开始?我每次都不太忍心回答,因为如果你还要问,那就不要创业。那些真正成功概率最高的人是不需要问这些问题的。
把自己的需求当成大家的需求
创业者常常会陷入一个挑战,把自己的感情和需求灌注在某种产业或方向上,认为自己的需求一定具有代表性,能够突破一些困难。这种感情流露最常见的就是父母亲,想着如何帮助更多的父母和孩子。很多创业失败的案例就发生在0-3岁孩子的父母身上。
所以我建议,所有0-3岁孩子的父母如果想创业,一定先审视自己的需求是不是有足够的人群。做事情要顺势而为,逆势而为对创业挑战很大。
把目标定得太远
VC(风险投资)行业的投资并不是一次到位的。VC希望创业者能够描述一个阶段性的目标,然后给创业者足够的资金达到这个目标。这个目标通常是一年到一年半之内,好处是估值可以不断成长,投资人可以不断介入,企业可以一轮一轮获得融资。
这是人类过去100年经过很多智慧累积的融资方式。当然也有缺点,可能会让人更短视,只看18个月,但是目前确实没有更好的模式存在。
作为创业者应该接受这个游戏规则,不要把什么事讲得太远、太宏伟,让投资人不知道钱进去会发生什么。如果创业者可以把业务切分成18个月一个阶段,制定阶段性目标,投资人更能接受这种符合游戏规则的企业。
挥金如土,言行不一
负责任的投资人会看你做的每一件事情,说的每一句话,了解你的公司文化。
创新工场刚开始的时候,员工出差、包括我个人都是住普通酒店,并不是我们住不起好一点的酒店、坐头等舱,但这些事情可能会传递一个信息:你拿公司的钱挥霍。大家会觉得你讲的文化是骗人的。
就算我拿自己的钱挥霍,大家也会认为:他不浪费公司的钱,但心里不是真正的创业者,没有打算跟我们同甘苦、共患难。作为创业者,你的习惯在公司里的影响非常重大。
所以创业者千万不要被这些多余的钱和追求你们的VC冲昏头脑,没有任何一个公司是在烧钱的时候创业成功的,达到一定阶段推广是可以的,但到这个阶段之前,你的公司一定要是非常勤俭的公司,花每一块钱都像花自己的钱一样。
不会投资
不胜任但一定要做CEO的人
早期我们做投资时还发现,中国的创始人更不愿意让出CEO(首席执行官)一职。所以我们会尽量挑选有潜力成为CEO的创始人,而不会投资一个并不胜任但一定要做CEO的创业者,即便这个项目非常好。所谓胜任,我觉得有这样几个标准:
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和规划
最好是创始人要有很强的自觉并能够承担CEO的角色——无论是一直承担,还是中间需要一个过渡期。
另一种方式是搭配一位有能力的COO(首席运营官),Facebook就是一个典型案例。Mark Zuckerberg没有办法掌控一切,于是将部分CEO工作分出来,由Sheryl Sandberg承担。成熟的COO能够与年轻创始人互补。
要让创业团队有默契和信任
创新工场早期曾经撮合过创业者,做一段时间才发现,他们之间的价值观和彼此认知可能有巨大差异。对于股权分配、价值观、公司未来发展方向都会有很多的分歧。
我们作为投资人更喜欢投资那些要么一个老大特别强大,他说了算;要么两三个人一起做,认识十年八年彼此信任,这些成功率都很高。
必须警惕墨菲定律
创业过程中,任何可能发生的问题肯定会发生,而且会比你想象中严重。这不是我批评创业者,因为创业是一种极致的环境,当把人放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所有的优点和缺点都一定会爆发。
如果你或合作伙伴有任何瑕疵让你有任何担心,我保证未来五年这件事会造成麻烦。不要抱着侥幸的心态:比如你觉得这个人有点虚荣,整天说大话,会不会以后不做事?不用问,答案是会;或者说这个人,虽然他的商业计划做得很漂亮,但是很虚,以后执行力会不会欠缺?肯定会;再比如,对方不好相处,会不会有点冷冰冰的,会不会自私,会不会合作出问题?不用问,一定会。
一定要有执行力
一个人智商120,有很棒的执行力;一个人智商170,但执行力一般,在这两个人之间我们宁愿投资智商120的这位。尤其是在创业初期,执行力往往意味着,你愿意从产品、技术、客服、运营,参与到每个环节。比如,大部分CEO都喜欢做客服,这就是执行力的最好见证。你有没有爱你的产品爱到亲自上网去回答用户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看中执行力的另一点原因是:很多人聪明反被聪明误。特别聪明的人往往会有很多点子,点子太多对创业好吗?其实不好。如果你去一家大公司做他的首席战略官,点子多了好。但创业者点子多很容易完蛋,因为创业时人的思维非常有限,如果你每天一个新点子,什么都做,最后什么也做不出来。
创业公司在每一个阶段都要专注力量去执行,完成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业绩,让公司的下一步有人买单。如果不专注、不够有执行力,怎么能够有下一步投资。
初创阶段,人最重要
不放弃下一次机会
多年前,有个创业者来到我们办公室,我当时认为这个人很棒,但他的产品不行。我跟他说,这个项目不靠谱,不能做,不要做。他告诉我,自己必须要做,我不投资,他找别人投资。
后来他找了另一个投资,我们的预测是正确的,半年后他失败了。但我们没有想到,他把钱花了一半之后发现产品不对,立刻转型做了其他项目,获得了巨大成功,我们因此错过这个机会。这个经历告诉我们,在初创阶段,人最重要。
这也影响了我此后的投资风格,绝不是我给了你100万元,你最好赶紧还我200万元。业界很多优秀投资人的心态跟我一样,因为我们明白,创业者投入自己最珍贵的三到五年时间,只有5%的可能取得很大的成功,其他95%可能洗牌重来。
之后又有一个创业者,我们投资了他。做了一段时间后,有人答应两倍的价钱收购他,最后没谈成功,项目也没做好,变成零倍。本来这个投资我们可以赚两倍,因为他的种种错误,造成公司一文不值。
他把公司关了以后到我办公室来说:李老师,我对不起你,把你的钱都赔了,我要想尽办法偿还你。我就跟他说,不要在意。
为什么不要在意?投资人投100个公司,不是每个都希望得到两倍回报,所有的回报可能是来自5个公司,这5个公司会给我们20倍甚至200倍的回报。
早期VC的工作就是在100个公司里找到5个能达到20倍甚至200倍回报的公司,这5家公司不就把我们全部投资的钱偿还了吗?如果得到200倍的回报,不就赚了10倍吗?
我想听的这句话是:李老师,我这次失败了,下次我还愿意拿你的钱。我们交了100万元的学费让他学,他这一次有5%的可能成为独角兽,下一次或许就是10%了。
全世界最受VC追捧的创业者
全世界最受VC追捧的一批人,就是开创过一个公司,然后第二次、第三次再创业的创始人。
第一,他证明了自己是不怕失败的,是下了决心愿意去做,甚至他的团队也还愿意跟随他的。第二,这是一次学习的过程,成功有成功的学习,失败有失败的学习,走过一次,第二次就好很多。
无论是创业导师还是加速器、孵化器、VC,包括创新工场在内,再厉害都没有办法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教创业者,他自己走过一遍是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取代的。我们特别喜欢追捧这样的创业者,每个VC都一样。就像知乎的周源,他在做知乎之前创业过两次,虽然都失败了,但他很快调整过来,重新开始下一次创业,他的很多员工都愿意继续跟随他。
这种思维反推创业者,还牵扯到什么是伟大企业的问题。传统思维是做“百年老店”,可以一代代传下去,企业文化永远不变。这种思维在高科技领域受到严重挑战。在这个领域,每一个伟大公司都有一段改变世界的时间,但此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公司。所以,创业者能把握住公司改变世界的那一刻就好。
当下的创业形势
当下比较看好的投资机遇
首先看好的是黑科技。过去的风险投资是模式投资,例如移动互联网,从美国的模式转移到中国,产生新的游戏打法,但这种模式型创业在今天已经很难再得到同样的成长。
人口红利带动了模式创新的创业机会,但今天的人口红利已经基本结束,如果想要做出一个基业长青、有竞争优势的公司,就要开发出别人没有的技术。如果你的技术足够领先,能够优先12—18个月,那么公司就可以持续往前运转,让别人来超越。
其次,我们很看好人工智能领域顶级的公司,也会关注包括半导体在内的其他科技方面的机会。
第三,我很看好医疗领域。政府正在推动新医改、药改,这会带来整个行业的洗牌机会。我们期待未来医院会更高效,会有更数字化的系统,其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都可以扮演各自的角色。
今天的中国药企依然落后国外,中国医疗行业的很多经营模式和收费问题,未来都可以得到化解,所以新的创新型药企是可以期待的。
有了医疗,肯定会有保险、物资和配送,以及人工智能和医疗结合,怎样用人工智能来做诊断看片,我们都非常看好。
此外,很多领域都有整合的机会,比如物流、零售领域。美国很多领域都会有行业巨头,比如零售领域的沃尔玛、Costco(好市多),运输领域的UPS、FedEx,这些都是多年竞争和整合带来结果。
国内改革开放才几十年,还没有完成这个路径,所以现在很多领域都很分散,行业第一的市场份额也不会很多,行业间的竞争很激烈,大家都没有得到规模化优势。这个时候,创业者有野心成为行业老大,而且有一定技术和运营优势,能比其他公司用相对较低的成本做出同样的结果,或者同样的成本做出更好的结果,这样的创业者比较能得到投资人青睐。
我们也在寻找能够在一个相当分散的大领域成长为巨头公司的投资机会,然后用我们的资本、想法和技术帮助他成为行业老大。
创业者应该如何应对当前不确定的环境
当下创业者需要注意几件事情:
首先,财务和融资。疫情之前本来就已进入寒冬,疫情之后更加困难,VC也更加谨慎。有些VC也没钱了,有钱的VC会挑最顶尖的项目,出手变得更谨慎、更慢,而且在估值方面可能希望压低。
更突出的是结构性问题。之前最火的创业领域,所谓的to C模式,用大量资本砸出高速增长,然后期待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寻找到一个把增长出来的用户留下来变成利润的创业模式已经过去了。
在新常态的今天,投资人会更重视商业的本质,无论是已创立的公司、融过资的公司、to C方向的公司还是新创的公司,都需要考虑自己的执行思路、业务规模、单元模型,要能把业务的实质做出来,在最短时间里把业务模型转正。
第二,未来两年大量公司会死亡。中小型的流通商、贸易商前端后端都会出现市场的整合机会。未来最好的整合就是创造突破性的新模式,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做一样的事情来赚取那几个点的利润。
现在可以说是最糟的时代,但也是最好的时代。究竟是最糟还是最好,要看每一个人是不是能够非常理智地分析环境,寻找到机会。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