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春花 北大国发院BiMBM商学院院长
请认真思考,你的公司是不是存在如下现象:5%的公司员工,一上班就是来挑毛病,所有制度都看不惯,所有决策都有不同想法,而不会去想自己做得如何;10%-15%的员工,做出的东西不合格;10%-20%的员工做得对与错都不知道为什么;25%-30%左右的员工做出正常绩效;只有25%-30%的员工是在高绩效工作。
也就是说,公司中有40%左右的员工的工作没有正常产生绩效。尽管管理者做出了很多努力,也学习过不少管理知识,尝试了很多管理制度,但总看不到理想的效果。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出现这些问题的核心因素是:没有很好地理解管理。换个角度说,因为管理者自身对于管理认识的偏差,导致员工无效工作。
组织管理观决定了人们如何进行管理活动。有了清晰的管理观,才会有清晰的管理行为,也才会有合适的管理标准。
企业的绩效包含效益和效率两方面内容。对于一家企业,需要有好效益的同时又需要用最快的时间达成这个结果。因此,无论管理者采用何种管理形式和管理行为,只要能够产生绩效,就认为是有效的管理行为和管理形式;如果不能够产生绩效,就是管理资源的浪费。
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达成良好的绩效,管理的所有活动都围绕这个目标。所以我认为管理观的第一个内容是:管理只对绩效负责。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很直观地说明人们并不理解这句话。
现象一:功劳与苦劳。只有功劳才会产生绩效,苦劳不产生绩效。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我虽然没有功劳,但也有苦劳。”“我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但也是流血流汗。”“我流汗的时候,企业里还没有你!”等等。有了“苦劳”之后很多人觉得很对得起公司,公司也以苦劳为考量标准。这说明对管理的观念没有认识清楚。
现象二:能力和态度。直接产生绩效的是能力,而不是态度,谁产生绩效,谁最重要,当态度转化为能力才有用。
一家企业有两名员工,小李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每天早来晚走,经常加班加点。小刘准时上班,准时下班,从不加班。结果,小李得到表扬,成为优秀员工。
如果好好思考,也许会发现一个问题:小李的表现恰恰是能力不够的原因,而小刘的表现说明他的能力可以胜任这个岗位。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的企业,你考核的是态度多,还是能力多?如果50%的内容都是在考核态度,能干的人就自然活得很累。
现象三:才干和品德。品德和才干一直是人才评价的两个基本面,几乎所有人都会选择德才兼备的人。但事实是,我们面对的下属,不一定是德才兼备的。在这个前提下,80%左右的人选品德。
但我们必须知道,“才干”才产生绩效,“品德”需要转化为“才干”才会产生绩效。因此,我会更注重才干的评价而非品德的评价。
有人反驳说,如果一个人能力很强,才干很好,但是品德极坏,不是会对组织和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吗?我同意这个说法。但是通常情况下,很难去评价一个人的品德是好还是坏,管理不能把赌注押在这里,而应该去设法解决它:管理要承担的责任就是让人没有机会犯错误,让品德转化为才干,创造绩效。
必须要说明的是,在两个时间点上,德比才重要:一是在招聘时,二是在提拔时。
管理必须把权力、责任和利益等分,成为一个等边三角形,即等边分配原则。几乎所有的管理问题,最终都是因为三者不对等。管理分配的是一种责任,而不是权力,我们在管理中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分配权力。必须明确的是,权力分配的依据不是岗位,而是责任。
我建议大家做两个重要的观察:
1、公司的总经理经常给谁开会?是总部职能部门的人,如人力资源经理、财务经理,还是分公司经理、一线经理?和总经理经常开会的人最有权做决定,只不过这个决定是通过总经理部署下去。
2、公司头衔的设计是一线人员的称谓高还是公司职能部门的称谓高?称谓具有象征意义,权力常常在岗位的称谓中就分配了。
管理和经营是企业的两个面。其中含有两个重要认识:
第一,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决定。经营是选择对的事情做,管理是把事情做对。从这个意义上讲,经营是第一位的,管理是第二位的,逻辑关系非常明显。通常情况下,薄利多销经营,对应规模化和成本管理;一分价钱一分货经营,对应品质和品牌管理;服务化经营对应流程管理;定制化经营对应柔性化管理等。
第二,管理水平不能超越经营水平。一个公司的管理能力大于经营能力,常常意味着亏损。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公司制度健全、文化理念先进、人才优秀,但经营就是不景气的原因。虽然你很懂管理,但管理观有问题。
你不妨看看,公司最优秀的人是在做经营还是在做管理?开内部会议多还是开外部会议多?如果高管团队每次都是开内部会议,每天看到的都是下属,那么管理就大过了经营。
杰克·韦尔奇曾说:不好的管理者,上午最重要的时间都在开内部会议,下午不重要的时间见客户;好的管理者,上午最重要的时间都在见客户,下午尽量少的时间开内部会议。从时间的分配上可以知道,你是经营大还是管理大。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