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评论员 高路
网络配图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27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发布关于征求《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意见稿提及,将重点打击制造“容貌焦虑”、利用广告代言人为医疗美容做推荐等广告乱象。
何为制造“容貌焦虑”?意见稿明确指出就是将容貌不佳与“低能”“懒惰”“贫穷”等负面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或者将容貌出众与“高素质”“勤奋”“成功”等积极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最基本的人性。通过医疗美容的手段,适当追求外在的美,也并不为社会排斥。
但是刻意制造“容貌焦虑”,这就是套路了。容貌与能力的关系,只要是清醒的人,都不会将二者直接挂钩。医疗美容手段毕竟属于外力,理性的人也会持相对谨慎的态度。
这自然是有些人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如果人人都这么理性,医疗美容机构岂不是要门可罗雀,怎么来破局呢?于是,他们就给容貌附加上额外的标签,让容貌的所谓重要性突显出来,容貌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外表,而是金钱地位、个人能力、品质和生活追求的象征。
这么一来,说辞的杀伤力顿时大了不少。这个道理就如同奢侈品牌,一个包做得再好还是一个包,不可能卖出天价来,可一旦成为成功人士的标签,立马就不一样了,买的就不是包而是身份了。所以,奢侈品广告很少强调自己的产品用料有多好,品质有多高,它只强调它的身份认同。
而贩卖“容貌焦虑”则隐藏得更深,除了表面上的身份认同,它还传递出这样一种信号:长相是爹妈给的,懒惰勤奋则是后天养成了,爹妈给的没什么可抱怨的,可是后天不努力,就是自己的问题,只能怪自己了。他们把求美包装为一种事在人为、积极乐观的心态,显得更有说服力。
这个时候,哪怕是个理性的人都难免有点忐忑,担心自己被对号入座,成了众人眼中的那个“低能”“懒惰”“贫穷”的人,“容貌焦虑”就这么来了。
也只有这样,才能玩转这个游戏,不焦虑,机构怎么有机可趁,不让消费者乱了方寸,怎么一步步地导入设下的圈套?
一旦陷入这种情境中,被这种观点绑架,就会身不由己,很难控制自己,美容机构说什么就得听什么,就会对消费失去判断能力,花钱如流水,甚至不惜背上借贷也要整漂亮一点,等到回过神来,悔之晚矣。
个人付出巨大的代价,社会也因此陷入一种莫名的焦虑中,这种容颜炒作只会恶化环境,破坏社会风尚,让社会充满偏见,造成人群的割裂和对立。
此次,监管部门出手,打中了要害。不要小看这些精心设计的广告,通过影响价值观来改变消费心理,这是一种更高明的广告手段。也不要低估它们的影响力,它通过狂轰滥炸,不停地刷屏,可能潜移默化人的意识,时间长了,就可能产生对社会的裹挟能力。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