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志勇 北大校友创业联合会创始副会长
“校友经济”概念提出已久,但多年来一直不温不火,直到这几年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之下,才逐渐成为热点。
据报道,2017年武汉市启动“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当年签约总投资超过1.3万亿元,占招商引资签约总额的一半以上;2018年西安市全年校友经济招商总额1.9万亿元,一举刷新武汉的纪录。
2019年,多个城市向武汉、西安学习并持续跟进,加入了以校友经济带动招商引资和产学研对接的创投大战,成为营造万亿创投俱乐部的竞争者。
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校友经济发展受到限制,但2021年开始的后疫情时代,校友经济又逐渐步入正轨。
这些招商引资的成功案例,都是在当地政府主导之下,发动当地多所高校校友会联络全国各地的企业家校友,才取得的好成绩。校友经济正是因为在招商引资领域证明了自身的巨大价值,所以才逐渐受到政、商、学等社会各界的重视。
回顾在招商引资方面的成功,既有校友回报母校和所在城市的情感因素,也有经济利益的因素。
招商引资往往需要解决的是“信息”和“信任”的问题。相比于以往以政府、园区工作人员在其他城市陌拜、广撒网式的招商,由校友会工作者联系校友企业家到母校所在城市了解营商环境,更能触动校友的感情因素,不仅提高了邀约的成功率,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由于有母校做背书,加上有实力的企业家校友带头示范,往往更能解决信任问题。
此外,单个机构往往势单力薄,但由于当地众多高校共同参与招商则会引发“规模效应”,相应地政府往往就会配套更加优惠的政策,再加上校方资源也有很大概率对项目形成助力,众多因素共同促成了招商引资成功率的提升。
由多个不同高校校友工作者共同发起成立的第三方服务公司非常适合提供招商引资服务,原因就在于它同样有助于解决“信息”和“信任”问题,而且容易引发“规模效应”。
譬如,针对任何一个城市或一个园区,当几十上百个高校的校友会共同为其招商,则无论接待人员的级别,还是所给出的相关政策条款,往往都会优于单个企业去谈合作的情况。而且,众多高校校友会背后的资源更加丰富,更能提供契合当地情况的有针对性的、精准的招商服务。
除了上述相对简单、传统的招商引资之外,校友资源的注入还有利于提供更高层级的服务,即推动城市或园区建设朝“产城融合”和“产教融合”方向发展。
产城融合要求以产促城,以城兴产,是产业园区发展的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产业园区将由产业功能主导的区域升级为多功能的新城区,由工业主导转变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房地产业。
产城融合的核心是促进居住人群和就业人群的匹配。这既需要在建设早期就依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顶层设计,又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配备进行动态引导,即一方面要将当地就业人员向产业需求的方向进行培训,另一方面要不断从外部引入人才。
这就涉及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产教融合。
其实,我国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程度不够的问题长期存在。一方面,人才培养层次、类型、产业布局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就业难”和“招聘难”同时存在;另一方面,高校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率一直比较低。
为解决上述问题,2017年1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支持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
在此背景下,各产业园区和高校有很多合作契机,产业园区不但可以和高校共建实习基地,解决人才培养和引入的问题,而且高校也可打破空间限制,在实验室和课堂建设上引入产业园区的力量,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教学质量和就业率。
产业园区和高校原本是两个世界,要推动“产教融合”高效发展,最好有第三方机构的介入。因此,上述《意见》还指出,“要积极培育市场导向、对接供需、精准服务、规范运作的产教融合服务组织(企业)”。校友会恰恰是社会和学校连接的纽带,以推动校友经济为宗旨、由多个不同高校校友工作者共同发起成立的第三方服务公司,正是非常合适的服务机构。
这种由多家校友会联合创建的第三方服务公司,有望成为塑造更多“万亿创投俱乐部”的主要落实者之一。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