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幼茹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
2015年物联网赛项由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等31个主管行政部门主办,北京市教委、丰台区人民政府、丰台区教育委员会协办,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北京新大陆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办。本文所涉及的新大陆杯全国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属于由企业冠名赞助的国家级院校技能竞赛。
全国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的
校企合作状况
以“新大陆杯全国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的校企合作为例,影响各方参与主体的相关因素体现在以下方面:
参与各方动力机制。
政府层面:高职教育必须和产业技术发展前沿保持同步,致力于为工业化进程和我国产业结构的需求提供高素养的专业人才,同时竞赛的专业技术含量和水平要求达到高技能的特征。为此,技能竞赛项目内容需要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等方面的实际需求设定不同内容,竞赛项目内容要求和行业尖端技术紧密联系,贴合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要求竞赛的内容和技术标准紧密贴近行业生产实际需求。因此政府或者行业应积极保障企业的参与,以确保职业技能竞赛顺利开展。
企业层面:冠名企业每年都要参加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为了竞赛的有序进行,冠名企业专门成立了新大陆教育公司,其职能是联络高职院校,达成校企合作。专设的技能竞赛部门负责对竞赛事宜的管理、工作的统筹乃至职业技能竞赛管理标准的编制等等,要求企业各个科系抽取专业人员参与到竞赛项目的管理工作中,制定一套完备的职业技能竞赛管理机制,保证技能竞赛的顺利举办。
学校层面:高职组“新大陆”杯物联网技术应用赛项在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顺利开赛。来自全国25个省的72支代表队参赛选手集聚现代学院“新大陆”杯物联网技术应用赛场,全身心投入到比赛中。经过选手两次加密后,检查设备及工具。比赛历时四个小时,内含了智能农业、智能环境生态监管以及智能社区等物联网生活应用项目。竞赛获奖比例为参赛人数的60%,其中10%(四舍五入)为一等奖、20%(四舍五入)为二等奖、30%(四舍五入)为三等奖。
以D高职院校为例,该校近年来参加多次新大陆杯全国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学校在本省及全国上下的品牌形象日益突出。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在社会需求刺激下不断扩大,而近两年高职院校的教学观念出现了质的改变,要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技能竞赛指引教学模式、人才规划以及培训方案的改进。
参与各方成效分析。
企业层面:为了避免比赛的应试化,新大陆企业参与了大赛竞赛题目设计。新大陆杯院校职业大赛赛项选择公开样题的形式。赛项的命题则是根据赛项委员会的专家们共同达成的意见进行拟定,符合竞赛规范和标准。内容的拟定方向必须结合实际的企业物联网岗位要求以及人才培养需求,在综合考量下完成赛项设计。命题完成后则上交到赛项执行委员会的成员们予以审核。
为了保障赛事的公开透明,新大陆企业参与了竞赛的裁判工作。本次大赛作品的评审分为两轮:第一轮评审由官方微博进行投票(届时根据投票情况分档给予折算分值);第二轮评审,由企业推选的人员担任部分评委,按照创意新颖、思路清晰、叙述流畅等标准从所有参赛作品中评审。冠名企业出于挖掘人才的角度出发,参与比赛裁判活动,使比赛公平性和严肃性得以提升。
此外,新大陆企业参与大赛并提供技术培训,避免参与人员的盲目化。新大陆教育公司针对全国性院校职业技能大赛,进行物联网传感网师资和骨干教师培训。培训讲师的培训内容包括:物联网基础知识、物联网应用的技能技巧、实践操作等。新大陆集团作为国内物联网行业的先驱,通过讲师授课的形式向高职院校的教师传递物联网行业应用、物联网发展空间、发展趋势以及物联网行业新技术等知识,增强校企间的沟通和交流,打造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校企联合借助多种渠道改进教师资质的难题。
高校层面:学校在获得对应成绩外,更应注重将技能大赛成绩导入到课程内容和专业建设中,帮助学校提升教学效益。以参与新大陆杯的福建D高职院校为例,学校2011年正式参与新大陆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取得了1个一等奖和1个三等奖。2014年过后,在学校的高度重视和专注培养下,该校学生勇夺7个一等奖和12个二等奖以及3个三等奖的成绩。这也是D高职院校将物联网专业作为品牌专业建设的直接动力。
所以,D高职院校通过把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专业知识进行结合,将所有专业的课程划分为能力拓展课程、职业能力课程、职业平台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等几个类型。
此外,职业技能大赛也对学校的实训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参与新大陆杯的福建D高职院校为例,在跟新大陆集团合作的基础上,选择由新大陆集团自主创新而成的一套实训平台。校内实训平台以专业课程项目为基础,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基本的实践能力。
国家级院校技能竞赛
合作模式的发展局限性
职业技能竞赛制度对企业的要求较高,不利于一般中小企业参与。技能竞赛管理是对竞赛中的所有项目进行申报、立项,以及进行总结和评价的过程,其中包括对各赛项的内部管理,以及管理部门对参赛项目等的外部管理。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中,比赛项目也逐年增加,在大赛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与企业内部需求不断强化的情况下,院校职业技能竞赛的管理体制将面临很多全新问题,中小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在此期间受到了质疑。
职业技能竞赛自身制度导致企业参与程度不高。现行教育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于校企之间联合办学的要求,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能够让学生们快速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企业参与学校的各项建设。当前,我国是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院校进行管理,行业对于如何进行职业教育缺乏有效的引导。在具体实践中,关于责、权、利三者之间的规定相对较为模糊,双方无法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制约了校企合作办学的持续和深入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制度本身的缺陷导致了企业参与度不足,企业所获得的利益有限,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少数大型企业也只能局部参与。
高职院校过度追求竞赛结果。校企合作办学是在某些历史条件下得以全面发展的。由于区域、行业、企业之间处于不平衡发展状态,许多岗位都只是雇佣了大量的传统劳动力,企业和学校之间进行合作的积极性不足。另一方面,我国还没有对就业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将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异化为“应赛教育”;缺乏与企业深层次合作的思考;政府部门主办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的机制缺陷较多;缺乏相关政策和制度的约束,在企业与高校间没有起到有效的协调作用。
在职业技能大赛中,校企合作空间有限。高等职业教育是和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必须要把服务社会、教书育人、创业创新等作为工作重点。要达到上述功能,就要以地方经济发展为中心,和地方性的企业之间保持紧密关联。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功能是相对单一的,都是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满足企业需求的重点,因此仅仅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形式开展校企合作,其合作范围较为有限,表现为企业培训员工、改良旧设备、设计新产品等,企业取得了所需要的劳动力,而学校也得以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按照这样的形式进行培养,学校要保证资金充足,并且直接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必定以其自身的科研和成果转化为中心,而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着大量无法确定的因素,会使得科研成果转化的成功率相对于其他行业成功的可能性更低。
结合我国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后能够产生一次规模效益的可能只能达到10%。所以,学校的直接参与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