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彦君 河北农业大学
多年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为此,各地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并获得了显著成效。
虽然扶贫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但相对贫困的现象在短时间内还是难以消除,需要贫困地区发挥内部动能,以提升贫困人口素质为目标。最好的方法是将扶贫机制化、制度化,在扶贫工作中创新方式方法,将扶贫纳入现有的产业体系和市场机制中,使消除贫困、实现富裕的做法常态化。
在河北省教育厅2020年高校党建研究项目“新时期高校党支部助力脱贫攻坚探索研究(编号:GXDJ2020B042)”的基金项目中,经过调研发现:各大高校党支部要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深入贫困地区为扶贫攻坚活动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有效提升贫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减少返贫问题的出现,为我国扶贫工作获得新阶段的有效成果提供保障。
高校是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生力军
党的十九大以来,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期,中国共产党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2020年,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高校是人才、智力和科技的聚集地,是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生力军,自当在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中实现自己的使命和担当。作为脱贫攻坚战役中的重要力量,高校自发组成扶贫队伍,对重点贫困地区实施帮助,在教育扶贫和资源扶贫上作出了贡献。
高校参与脱贫攻坚战略主要涵盖以下几个层面:
一是资金和资源上的精准帮扶。高校发挥自身优势,整合教师和学生骨干,通过深入调研,了解贫困地区真实状况,从而开展一对一、点对点帮扶。一旦确定帮扶对象,不仅从资金上给予帮衬,还要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正所谓“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二是指派党员干部任职贫困村的驻村干部,负责学校与贫困地区的沟通和联系,同时大范围收集资料,掌握贫困程度和具体的脱贫需求,为扶贫攻坚工作提供决策建议。部分有工作经验的党员干部,还可参与扶贫指导和辅助工作,为扶贫活动的实施提供技术和理论上的指导,保障脱贫任务高效达成。
三是开展大范围的扶志扶智主题活动。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息,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各大高校参与扶贫工作,不仅在资源和资金上给予支持,也通过知识的传递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养,加强教育扶贫,为贫困地区培养更多人才,同时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为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提供更多内生动力。
如何发挥高校党支部 “志智双扶”的优势
一方面,在重点扶贫地区,当地党员干部力量薄弱是落实扶贫工作的主要障碍。一些贫困地区受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制约,党员干部对扶贫攻坚工作有着清晰的认知,但由于年纪较长,创新意识和理念过于被动,致使扶贫工作的方式难以创新,一部分有技术含量的活动难以开展。而高校党员干部自身素质过硬,他们所搭建的扶贫工作队伍,能够充分弥补贫困地区人力资源薄弱的短板,充实党员队伍,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大多数高校参与扶贫,以捐款和捐设备为主,难以发挥高校“志智双扶”的优势。高校党员干部作为全校师生的榜样,不但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自身创造力也较为突出。他们参与到扶贫工作中能够提升扶贫工作质量,为各项扶贫工作提供智力支持。比如,高校党员干部可以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制职业技能培训,使广大贫困群众有学习的途径和动力;再比如,可以加强贫困地区群众在农业生产、农技推广、农业经营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激发致富活力。
新时期高校党支部助力脱贫攻坚的路径探索
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职教服务脱贫攻坚行动体系
高校党员干部助力脱贫攻坚,要坚守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引入党内积极分子,组建职教服务脱贫攻坚行动体系,为脱贫攻坚战略的开展提供人力保障。
首先,高校党支部可通过对校内贫困适龄青年加以培养,实施“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职教脱贫目标。在助力地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面向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招生措施。对贫困学生给予精准资助、精准帮扶和精准培养,对贫困毕业生给予精准扶持、精准就业和创业帮扶政策,以此解决贫困生就业难、创业难问题,有效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任务的落实。
其次,还可以通过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协同合作,培育人才。以人才输送的方式,助力地方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同时,还可以辅助高校党支部落实脱贫攻坚任务,服务地方乡村振兴战略。
以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强化贫困农村“两委”班子建设
以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强化贫困农村“两委”班子建设,首先需要高校党支部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对党性的认识,明确认识党在脱贫攻坚战略中所承担的职责,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扶贫职责履行到位。团结村“两委”干部,建立良好党群关系,从而协同村干部共同谋划脱贫攻坚工作思路,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其次,以高校党建帮扶为引领,按需帮扶、协同用力,注重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与后备党员干部培养,挖掘扶贫攻坚中潜在的种植大户、乡土人才等,将其视为致富带头人。通过加强对致富带头人的思想引导、教育培训和能力锻炼,促使其能够积极向党支部靠拢,深度参与高校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和作用。
此外,高校党支部与村“两委”还应积极转变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作风方式,带头摒弃错误思想,由“人治”向“法治”和“科学治理”转变,注重观光、采摘、娱乐农业、振兴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科技化发展等研究,以谋求全新规划和发展。
围绕文娱活动当好服务者,构建脱贫攻坚精神文化体系
高校党员干部助力脱贫攻坚,不仅是让贫困群众个体经济上实现富足,更是要让贫困群体在精神文化上饱满充实,引导贫困群众在情感意志上自强自立,自强不息。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脱贫攻坚,高校党员干部应围绕文娱活动当好服务者,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构建脱贫攻坚内在精神文化体系,更好地服务贫困人群,力求从经济上与精神上帮助贫困群体摆脱贫困。
首先,高校党支部应注重美化贫困地区生活环境,着力改善村容村貌,为贫困者打造质量优良、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充满烟火气息的村庄,以及精神饱满、文明健康的村民,以此提升贫困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
在此过程中,高校党支部应充分发挥先进性与模范作用,从村容村貌着手,如用墙绘、农民画及标语等美化村庄,配合村两委及青少年积极参与到乡村环境整治工作中,助力乡村垃圾分类落实到位。同时,通过深入调研扶贫乡村,归纳村民意见与建议,借鉴专家学者提出的意见,及过往脱贫攻坚的优秀经验,制定与扶贫乡村相适应的环境规划方案。
其次,通过深入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元素,借助高校党支部平台与校园网站,宣传推广地方传统文化,提升党支部传承优秀文化、利用乡土文化脱贫攻坚的意识。比如,党支部可适当利用帮扶乡村历史、人物、风俗等遗产,定期在当地组织开展大型文化演出活动;还可以通过乡村文化展会,聚集乡村文化力量,激励贫困群众,构建脱贫攻坚内在精神文化体系。
高校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利用精准扶贫的模式,协同用力,为扶贫计划的实施提供决策建议,也为扶贫活动提供智力上的支撑,确保脱贫攻坚战取得实效。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