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维凤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实事求是地把握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发展趋势,有助于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也有助于以创新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世界经济进入多极化的调整期
目前,世界经济陷入战后最严重衰退期,不少国家的经济纷纷陷入间歇性停摆,带来全球经济的断崖式萎缩和缓慢复苏。我国在当前和未来面临的产业发展环境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世界经济发展大环境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经济严重下滑,尽管采取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实体经济并未走出衰退,难以支撑经济长期复苏,而且造成了全球的流动性泡沫。新兴经济体如巴西和印度等国家经济衰退程度有可能超过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陷入困难局面。中国成为全球经济衰退中逆势增长的重要力量,是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全球贸易2020年初急速下滑,但2020年第三季度开始强劲反弹,成为支撑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贸易、资本和信息流动展现出了较强的韧性和活力。2020年11月,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的《货物贸易晴雨表》报告显示,全球货物贸易在经历初期暴跌后已呈现强劲反弹,全球货物贸易晴雨表最新读数为100.7,高于基线值100,出口订单激增推动全球货物贸易晴雨表整体指数大幅上升。中国在国际贸易复苏中发挥了领头羊作用。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前三季度出口同比增长1.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2%。目前,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国际贸易摩擦不断,逆全球化趋势抬头,全球贸易复苏仍然具有不确定性,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严重挑战。全球发展赤字日趋凸显,世界经济实现平衡可持续增长依然任重道远。
二、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供应链格局呈现区域化和本地化倾向。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格局可能发生重构,一些趋势性变化对我国产业影响至关重要。
一是全球供应链格局呈现区域化和本地化倾向,由全球化布局向区域性集聚演化。出于产业安全的考虑,各国政府、跨国公司可能会对产业链布局作出一定的调整,从纵向上缩短链条布局的长度,在更小的半径范围内布局,向供应链布局本地化、减少国际分工等方式转变,产业链和供应链向本国或邻近区域回归速度可能加快。有一些国家开始主动切断全球产业链。例如,美国提出关键产业链必须全部搬回美国,并从立法层面确保实施,先后颁布《紧急状态法案》和《国防生产方案》;日本也公布了22亿美元贷款扶持在中国日企搬迁回国内。
二是多元化。跨国公司感受到分散供应链风险的迫切性,现在高度集聚于某区域或国家的产业链,将可能逐步分散布局于多个有相应产业基础的区域,增强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在产业链方面,我国对关键零配件、半导体原材料及高端材料、高端装备等进口产品存在较大的依赖。在此发展背景下,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稳定性、安全性、弹性和多元性至关重要,也对我国产业链的安全布局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中国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在创新能力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中国将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将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将迅速发展,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将不断增强。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实现高质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2020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四部门又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提出了20个重点方向和支持政策。
随着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首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将会快速发展,形成新的投资增长点。在政策的引导下,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投资将会增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不断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发展规模将会不断壮大,形成规模效应,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和增长极。
其次是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新高地。财政、土地、金融、科技、人才、知识产权等相关政策将会陆续出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将会加快布局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增强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产城深度融合将会持续推进,逐步形成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态势。新兴技术产业化将加快推进,在有条件的集群内将会建设一批应用场景。研发设计、标准认证、计量测试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将会加强建设力度,产业集群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二、数字经济迅速发展。数字经济成为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大的抗冲击能力和发展韧性,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年均增速超过16.6%。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到2020年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8%,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数字中国”,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的新要求。数字经济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选择。数字经济所催生出的各种新业态,也将成为我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将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将会加快。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相辅相成的,数字经济发展要落实到产业,否则就成为“无源之水”。因此,数字经济必须以实体经济作为支撑。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为实体经济发展拓展了增长空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基于数字化技术,充分发挥“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关键作用和乘数效应,推动实体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两者相互成就,协同共进。
其次是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将加速发展。产业数字化是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进行多方向、多层面和多链条的加速渗透,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带来生产数量和生产效率提升,提升生产制造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实现精准化营销和个性化服务。数字产业化是发展数字经济相关的产业,数字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数字科技的广泛应用,催生共享经济和平台经济的发展,促进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数字产业化加速发展。
“十四五“时期,数字产业规模将不断提升,数字产业链不断延长,数字经济呈现多元发展。将进一步培育数字产业集群,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融合,促使“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服务业”的深度发展。此外,数字化治理水平将不断提升。利用数字技术完善治理体系,构建数字治理体制,社会治理更加精细化,治理规则不断完善,综合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政府的数字化转型不断加快。
三、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将不断提升。
一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将保持基本稳定。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必须要保持一定比重的制造业。制造业比重过低,国民经济就会陷入“产业空心化”的困境,经济循环就会不顺畅。发达国家提出的“再工业化”就是对其制造业比重大幅下降的反思。相对稳定的制造业也是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的重要保障,能够应对重大突发风险。制造业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制造业对固定资产投资、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的需求都释放巨大的增长动能,还能带动相关行业的增长。“十四五”时期将持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二是不断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当具有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尤其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脉的重点领域,要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增强产业链和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必须统筹推进不断锻造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比较优势,推动制造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型转变,提高发展效益和效率。
三是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动中国制造“品质革命”。提升企业的质量意识、质量管理、质量落实等环节,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充分激发市场主体质量提升的内生动力。提升工业产品的质量,增强高标准质量供给能力,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形成一批新标准。质量基础设施和专利制度不断完善,品牌建设不断推进,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
四是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将不断补齐。我国部分领域的产业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夯实,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元器件、先进设备、原材料等一些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强应用牵引、整机带动,补上差距。提升关键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工业基础软件能力。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产业工程化攻关,建立共性技术平台,强化共性技术供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国内供应链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
五是优质企业的带动作用日益突出。增强企业活力,支持大企业做优做强,培育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做精做专,在产业链重要节点形成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环境,强化技术、资本、人才、数据等支撑产业链供应链的要素发展,不断强化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形成创新性强、附加值高、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双循环格局带动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十四五”时期,在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新阶段,要充分利用我国国内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新的双循环发展格局。因此,以内需为导向的区域产业一体化和区域城乡一体化进程将会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会加速发展。
一、区域产业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所在。当前全球产业链呈现区域化和本地化倾向。有效防范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新布局可能带来的风险,以产业链供应链调整为契机,加速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将成为趋势。
首先是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将加快优化布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以一体化思维打造完善的区域全产业链,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产业链集群至关重要。以创新为引领,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对区域全产业链布局进行规划建设;搭建多元化的产业链接支撑平台,促进产业发展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融合;营造良好营商环境,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激发市场活力;针对区域产业链短板和弱项进行补链、强链和延链工作,提升产业发展实力,实现全产业链布局。重点打造一批上下游紧密协同配合、供应链集约高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集群。
其次是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将会加速。以5G、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会加速,逐步打破行政壁垒和地区分割,推动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分工协作。区域产业一体化将进一步形成对市场体系和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强大需求,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二、区域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以城市群、都市圈发展为重点推动区域城乡一体化,是扩大内需、提质增容的重要抓手。
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对于释放消费潜力、挖掘内需、稳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将在发展中逐步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产业融合发展、市场和信息联通、社会发展机会的均等化。
首先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对城乡基础设施的投资逐步加大,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交通通达深度加深,物流网络快速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体现,资源要素在城乡一体化中加快流动。
其次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环境日益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产业效益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结构加速向现代农业、旅游业等新型产业形态转变。此外,城乡生态一体化也将不断发展。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渐减少,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向绿色化转型,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