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是压力,也是产业报国的动力
中国商人:首先祝贺你荣获“2020中国经济影响力年度人物”,请谈谈你的感想。
刘羽菁:感谢大会组委会,获得这个奖项十分荣幸,也非常意外。特别是对飞马滨智能科技这样一个新成立一年半的公司而言,是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是压力,也是激励我们更加奋勇前进的动力。
在这里,我想用两个词来表达我的心情:
第一个词是“感谢”。首先要感谢这个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飞马滨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于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这个领域。其次,要感谢一直以来关心支持飞马滨发展的各级领导、合作单位、广大客户和新闻媒体,特别是感谢青岛市各级政府和山东省港口集团在飞马滨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的关怀和帮助。第三要感谢我的团队、我的家人,有了他们的不懈努力和鼎力支持,才有飞马滨迅猛发展的今天。
第二个词是“行动”。幸福都是奋斗得来的,这个荣誉的获得属于整个飞马滨团队,我为我的团队而自豪。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把压力转变为动力,忠于内心,勤于探索,科技强国、产业报国,带领飞马滨在新时代以新科技、新产品、新服务、新生态,加速海洋科技产业的创新、发展、突破,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力量。
理论与实践结合,技术与市场结合
中国商人:从营造一个“船舶智能服务产业聚合平台”的角度,如何把飞马滨的核心技术、解决方案及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和应用集合在一起?
刘羽菁:飞马滨联合哈尔滨工程大学、中科院、百度、一汽、联通软研院等业界知名院企开展前沿应用技术研发,在智能控制应用领域积淀了多项业界领先的技术解决方案。目前,飞马滨围绕船舶靠港综合服务生态圈,聚焦船供/航修产业链痛点,以船供、航修、检测清洗、保险金融等传统配套服务产业链为切入口,整合并贯通交付、结算、售后的端到端服务流程,联合前沿研发机构共同搭建聚合平台。通过聚合平台将船舶智能服务产业全链无缝打通,使资源信息共享有效利用。既实现了企业内部业务的数字化在线化,也实现了上下游各类企业、协会、政府之间的协同互联,形成全产业链协同网络。飞马滨通过聚合上下游各方资源,延伸产业服务,有效构建供需对接的同时,也提供各项延伸服务,打造产业生态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利用大数据做好管理运营导向;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构建反应迅速、产能有效的柔性供应链,促进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精准匹配和价值统合,并最终通过数据关系的挖掘实现智能化,以平台赋能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效率提升和行业数字化转型。
中国商人: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平台研究所、百度智能云生态、旷视科技、“一体化指挥调度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均已成为飞马滨的战略合作伙伴,请你介绍一下跟这些伙伴的合作感想。
刘羽菁:我们飞马滨一直以“科技强国、产业报国”为使命,聚焦海洋人工智能产业,充分依托自身科研力量,努力实践“产、学、研、用”的科技赋能体系,打造自主研发、联合生产、应用创新的企业发展新路径。这其实是一个精细分工、精密协同,技术转化和产业合作的生态化的模式,单单靠飞马滨自身的能力是不可能的。在合作中,高校和国家实验室等研究机构擅长于理论、技术、算法的研究,百度云重心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训练框架,旷视则专注于视觉算法,我们飞马滨的优势在于贴近客户、贴近市场、贴近实际场景,能够有效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深度结合,加速核心技术的产品化、商用化。我们与合作伙伴分工协作、高效互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技术与市场结合,共同促进海洋人工智能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我们今年将与更多合作伙伴继续扩大合作领域,将各行业理论成果积累、转化为行业生产力,持续推动技术、业务、场景、服务的深度融合。
聚焦客户刚需和痛点
提供高品质科技服务
中国商人:如何在产学研中把行业需求端的痛点与研发及服务端的优势相结合?
刘羽菁:飞马滨切入海洋装备行业,最难的是水下作业复杂工况与无人控制算法能力的适配问题,这是智能制造用创新技术解决传统行业痛点时面临的共性问题。应该从以下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一,要识别判断用户真正的刚需和痛点,使得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够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解决难题;第二,要加强核心理论和技术的市场转化,加快核心产品的工程化研发与设计,提高效能、降低成本;第三,必须要场景化,以大量的实验数据验证产品设计和控制算法的实用性和适配性;第四,要采用现代项目管理经验,深入一线、聚焦场景,始终把客户需求、感知和体验作为产品研发和运营服务的第一出发点,将需求管理、研发管理、质量管理、交付管理、客户管理、运营管理一站式纳入全生命周期迭代管理。
为客户提供极致高品质科技服务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我们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奋斗是没有止境的。
中国商人:科研院所核心技术产品化研发与商用化运营、推广的难点和瓶颈是什么?如何突破这些市场化的障碍?
刘羽菁:目前主要难点和瓶颈是限制条件多、工程化程度低和实现成本高。科研院所的核心技术大多停留在技术仿真和初样验证阶段,面临的限制条件多,缺乏实际应用环境的验证,大部分技术都是科研项目产生,很多短期不具有工程化条件,离实际产品化、商用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要突破这些障碍,一是必须“产、学、研、用”相结合,避免闭门造车,避免单独理论研究,一定要进入场景,结合市场实际要求,进行全面的需求分析,设定可工程化的合理目标,对产品进行务实的阶段性研发规划;二是针对水下作业的复杂性,以大量的实际实验数据持续验证和优化产品设计,不断提升装备功能与性能、控制算法的实用性和适配性;三是需要港口和广大船东的大力支持,创新总是要试错的,我们需要实践,并且要一起持续优化产品和服务水平;四是对于我们这样的科技自主创业企业,还需要政府在产业孵化、服务推广、财税、融资等多个方面的政策性支持。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