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仑 万通控股董事长
全球疫情仍然在蔓延。疫情会持续多久,对经济、对企业的影响会有多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预判。
不同的判断带来截然不同的心理预期。就像是碰上下雨。你看了天气预报,知道是毛毛雨,出门时可能连伞都不带。幽径树荫下,微风细雨中,淋一会儿小雨,反而会让人觉得挺舒服,甚至觉得有一点浪漫。
如果预报说雨比较大,要下一小时,你出门时大概会带把伞。如果雨要下一天,你的心情就可能发生一些变化。如果预报说到黄梅季了,接下来两个月都是雨,你的心情就容易因为这两个月的雨而变得灰暗。如果说这雨要下一年,你的人生就可能因此发生变化,你就得考虑自己未来一年没有太阳的“雨中人生”。
以此来看当下的疫情,大概很多人都是面对“黄梅天”时的心情。疫情导致的经济下行压力,已经越来越多地传导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于是,我们不仅要准备雨伞,还要适应“雨季”的生活。
怎么适应?很多企业最近做的一个动作叫节流增收。
节流,就是想方设法地减少支出。在悲观预期的时候,活下去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有粮食,慢慢吃。在丰盈的时候,也许吃一口,剩下的都扔了。现在是一口分作十口吃,原来是一天的粮,现在吃三天。
与此同时,很多企业也在想一切办法增收。以地产行业为例,不少企业在疫情期间通过线上直播、网络卖房等方法来增加收入,弥补一部分损失。
如果面对的是“黄梅天”,三两个月,通过节流增收的努力,咬咬牙,能挺过去。万一“雨季”变成了长期,比如说一年,那么几个月以后,我们将会听到许多“救护车的声音”,更多的企业就会被送进“火葬场”。当然,这是全世界可能要面对的事,不仅是我们国家,或者我们这个行业。
如果未来会出现那种局面,大量的企业遇到困难,出现普遍性的萎缩,那么能活下去、活得更久的企业,一定是平时风险管理做得比较到位,比如杠杆率低一些,手头的现金多一些的企业。当饥荒来的时候,拼的不是谁长得好看,也不是谁曾经有高门大户的亲戚,而是像《1942》里说的,“得手里有粮”。
也有人说,“悲观者往往正确,但乐观者往往成功”。如果乐观地看,也有一些好的事情。
心态积极,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乐观的一面,哪怕是面对疫情。前些天有朋友开玩笑说,现在天天戴口罩,除了能隔离病毒,脸上的皮肤因为受到保护,也变好了。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我曾在太平间给死人穿过衣服。当时,我一个熟人的亲人去世,我去帮忙。那天我去得比较早,天还没亮。我站在太平间外,管理太平间的老头过来,开了门之后,对我说,“小伙子,你别站在这儿闲着,帮我干活。”
我心想,“既然来了,那就学吧。”然后他教我怎么给冻僵的尸体穿衣服。虽然我有些紧张,折腾了半个多小时,也还是穿好了,我也学会了怎么给遗体穿衣服。回想这段经历,我当时的心态就比较积极。我觉得,“既然到这了,恐惧没有任何用处,只好学着去做这件事。”而且,学习的时候还忘了恐惧。在这个过程中,老人家不仅讲了怎么给遗体穿寿衣,还跟我聊了很多太平间里的事。
等到朋友们过来,我们一起把遗体送到八宝山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不仅帮朋友完成了这个事,我还学了一门手艺,同时还跟太平间的工作人员交流,了解了很多过去完全不知道的事情。
当出现危险、意外,心里产生恐惧的时候,用积极心态去面对时,实际上恐惧会慢慢化解,会不存在。
所以,任何时候都要看到乐观的一面。拿疫情中的地产行业来说,我觉得在未来这一段时间里,不用去担心房地产行业会不会衰落,而是要去思考未来的房地产,会在哪些方面呈现出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内容?
为什么这么说?假定过去房地产市场是个20万亿的市场,其中有十五六万亿是新房,还有一些二手房,以及其他形式的物业。这么大的市场,未来即使萎缩一点,假如说还有15万亿,那也是一个足够庞大的规模,也会有海量的机会。
此外,如果经济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原来的全球化进程受到了一些阻碍,产业链重组以后,国内经济结构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工业?或者这次疫情以后,我们对产品有什么新的要求?这是我最近在思考的事。
也就是说,“把丧事当喜事办”,在危机中发现变化,在变化中寻找机遇和值得乐观的内容,从而确定我们能做的事和我们要做的事。这样才能熬过漫长的“雨季”,等到阳光灿烂的那一天。
我希望把未来想得更乐观一些。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