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述评>正文
  • 华为的悖论

  • 责任编辑:cbmag 2008-08-01 08:00:00
  • 文/秦合舫
            无论是看营业规模、成长速度,还是创新能力、国际化程度,华为都堪称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起来的中国民营企业甚至中国企业的领袖。尽管因为所处行业及华为总裁任正非的性格因素,华为在大众媒体上的主动宣传并不多,但“领袖不语,沉静而御”。耀目的业绩反而使华为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在大手笔的国际化拓展和海外收购引起公众赞叹的同时,华为的“狼文化”、大规模辞职后重新上岗等行为也引起颇多非议,从去年开始出现的员工非正常死亡事件更引起外界一片哗然。
            去年一名华为员工在工作岗位上“累死”之后,任正非曾经发表过一篇《天道酬勤》的文章,对华为在电信这个列强环视的市场里的生存压力进行清晰的分析。因为中国企业作为后来者,只有比跨国公司更加努力才有生存下去的可能。《华为的冬天》、《北国之春》的文章都显示了任正非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贯彻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上,就形成了华为比较典型的压强型文化。
            但是随着华为规模的扩大,从华为执意要回避《劳动合同法》中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目的看,一方面基层员工依然在承受着高速扩张中的市场压力传递过来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一种享受企业发展成果的惰性也已经在企业内部逐渐滋生。所谓的工号文化中,论资排辈,先进压后进的习俗已经形成。这种情况下,基层员工不但承受着来自市场的压力,同时还承受着来自比自己高层的一个“食利者”的压力。
            华为的悖论在于:如果更加强化竞争性的绩效文化,从非正常死亡员工的增多来看,很多员工已经处于超负荷状态,身心都已经受到伤害甚至重创。而如果弱化这种文化,企业的惰性将更加凝固,甚至逐渐阻塞企业机器的正常运转,甚至丧失市场竞争力。
            在很大程度上,包括华为、联想、海尔这种比较优秀的企业,也依然依靠员工的吃苦与忍耐。这个阶段日韩企业也同样经历过。但早在10多年前,就有日本企业家预言:这种工作方式迟早会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消失。面对人民币升值、相对劳动力低廉的竞争优势的消失,中国企业在如何构建竞争优势上需要新的思维,而尤其是华为这样的领袖企业,需要在探索中走出一条新路,特别是建立一个创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在跳楼的现场,甚至周围3米远处,就是静静地在吃着饭的华为员工!没有人起身、甚至没有人愿意多看一眼,该怎么吃就怎么吃;再远点就是各个食物流水线上等待打餐的长长队伍,没有人围观、更没有人好奇。毕竟吃饭是一个人活着最重要的事情——掉个人下来算什么,咱们华为人见多了!这才是华为员工跳楼中最令人震撼的地方!
            冷漠、麻木、视而不见,或许已经成为了华为文化的一部分。
            据警方称,事发当日上午,张立国已经有明显的精神分裂症状,一会说被人追杀,一会说做了坏事要自首。如果张立国入职华为前就有精神分裂的前兆,那负责招聘的华为人力资源部门难辞其咎——谁都知道,在华为工作,压力已经成为了一个人所能承受之极限。
            而如果张立国之前一切正常,在华为工作后四个月就患上精神分裂症,那么华为的整个体制就必须被拷问:其严苛的军事化管理,强调“竞争”、“忧患意识”的极端企业文化,是否已经扭曲了员工的正常心态?
            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一个乐观互助的和谐企业,是华为比扩张市场更需用心去做的当务之急。在百度以“华为”为关键词的搜索排名里,“华为跳楼”名列第一——当“跳楼”成为企业的重要标签时,这家企业还能走多远?
    (本文来源于作者博客,稍有改动)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
  • 知名企业为何掉进保守型陷阱
  • 温州市工商联成功举办协会商会“两个健康”专题研
  •  投了一个多亿:看我如何把一个公司“干黄”了
  • 罗永浩:身处红海 所有努力都会被稀释
  •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导向性
  •  商学院要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 刘永好:最困顿的时候我差点从岷江跳下去
  • 构建人力资源预警机制,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 主编推荐 ...
  • 打扮家斩获“2021年最具创新力家装平台”荣誉...

  • 一对一辅导前十名大智教育给出高中学习方法,建议收藏...

  • 潮动蓉城,中石油携手舒达源亮相成都国际车展...

  • 滚动新闻 ...
    新闻排行 ...
  • 风险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于我们 | 杂志简介 | 法律声明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E-mail: cbmag@163.com  律师团队:北京正大律师事务所  联系QQ:360737408
    (C)版权所有 中国商业期刊网     京ICP备1303470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