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创业,让事业见证爱情
自古以来,夫妻间的爱情密码被解密了无数次,解密的不同结果成就了今天形形色色夫妻的相处之道,以及幸福与不幸的理由。但是,夫妻之间的商业密码却很少有人认真解读,传统观念上的成就一直为“男权”所有,在当今越来越多的商业才女从幕后走向前台,扮演着并不逊色于男性的商业角色的时代下,夫妻商道渐渐浮出水面,呈现给人们一个在传统上变革并融合中西文化元素精华的商业规律。
智商是天生的,不太可能发生改变;人与人的交往包括夫妻结合产生的相互影响,主要是对情商的改变。所以说,一个公司会很需要几个人的同心协力,这样往往能产生更大的聚合力量,夫妻档的组合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发展企业。
把握好这个商业规律,并不一定能保证所有的夫妻创业都能辉煌与持久,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提醒了我们,夫妻商道的存在,已经告诉人们,中华传统文化在转型社会时期,必须接受全球化的融合与冲击。这会是一次蜕变,也会有痛苦,但同时也是一次未来的重生。{分页}
张宝全+王秋扬,才子佳人的品质生活
吃肯德基是件奢侈的事
在很多人看来,她总是走在路上。
王秋扬出身于军人之家,从小在海边的农村长大,曾是一名普通战士。她不像其他女孩子一样喜欢逛街、看肥皂剧或者热衷于买衣服,王秋扬说自己一年只去两次商场,每次买回半年的衣服。平时闲暇的时间,她都会像豹子一样四处冒险、运动、奔跑。
她曾经有两个月时间跟随国家南极考察队去到了南极,到各个国家的南极站拜访,就是想体验极端的寒冷和极地的辽阔。她还专门买一辆“陆虎”越野车,和一位女伴驾车远行,从北京到西宁再到格尔木、唐古拉山,从阿里的无人区到新疆喀什,一路疯狂地享受最淳朴和真实的大自然。而平日里,王秋扬每到假日都会去游泳、骑马、打球、跑步、爬山,父亲的坚毅和勇敢依然延续在她的血脉里。
她就是这样一个女人,体验过别人极少有过的经历,走过许多人一生都不可能到达的地方,她有很多时间花在路上,旅行,对王秋扬来说是不可能舍弃的生活方式。
他是一个全才的男人。
小时候站在老师的背后就学会弹风琴,下乡时那段百无聊奈的日子又喜欢上了绘画和书法,之后,听从母亲的意愿做了木匠,偶尔的一次机会他去当兵,随后成为部队里小有名气的作家,发表了不少小说和报告文学。转业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看他的简历会觉得有些混乱,看起来几个毫无关联的职业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木匠、炮兵、导演、书法家、发展商,所有的一切道出了张宝全的灵性。
就是这样两个人,却走到了一起,他们之间有着极大的反差,却也因反差而精彩。
当年,王秋扬和张宝全在南京军区拍摄一部纪录片,两人一见钟情,在拍摄完成后,张宝全在飞机上向她3次求婚,王秋扬都没跟家里人商量,自己就决定了要嫁给他,一个比她大10岁的男人。那一年,王秋扬19岁,但两人最后走到一起,却经历了5年的波折。
张宝全和前妻离了婚,但两人之间的世俗差距太大,除去10岁的年龄,王秋扬的父亲已经是某军区司令,而张宝全只是个基层的小干部。婚礼只有两人默默相对,甚至几乎家家都有的婚纱照,他们都没有。最终两人能走到一起,完全靠两人的坚持。张宝全转业、考电影学院,王秋扬则在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上学,没有收入只能过苦日子,能吃上一顿肯德基已经是很奢侈的事。
为了证明自己,张宝全下海经商,孤身一人去海南、深圳投资房地产,直到1995年,张宝全回到北京,分居两地的生活才结束,北京“金典花园“项目的成功使他们的事业开始走向成熟。
张宝全会永远记得,创业之初的艰辛。当时和王秋扬在一个小屋子里对面办公,那就是他们当时的公司。为了拿下一个大客户,即将生产的妻子忍着宫缩的疼痛把谈判搞定,第二天,孩子生下来,产房里却不见了孩子的爸爸。“商场如战场,这时无论如何要顶上。”创业之处的艰难可见一斑。
企业和婚姻需共同经营
如今的张宝全是金典集团董事长,王秋扬是执行总裁,作为一个“夫妻档”式的公司,两人强烈的互补性造就了今天的金典集团。张宝全很感性,很有创造性,而王秋扬更擅长运营管理,在公司里主要扮演“大管家”的角色,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代表理性的一面,帮助张宝全实现他的创造。张宝全的创造性是王秋扬前进的动力,而王秋扬的理性成分是张宝全做重要决策的判断依据。
“张宝全是那种极有智慧的男人”王秋扬这样评价自己的丈夫“他是个全才,做什么都一学即会,并且还像模像样。”这在王秋扬看来,简直令她崇拜,最关键的是他们有一颗爱折腾的心,他们做着各自感兴趣的工作,王秋扬说,如果有一天,张宝全退休,把公司事务全推给她,那简直太可怕了,难以想象。
企业和婚姻都是需要共同经营的,在王秋扬眼中,金典就像她的大孩子,从1993年找地皮,创办企业开始,公司在她和丈夫的注视中成长,在尚未成功前,焦灼的情绪会常常伴随着他们。当有一天,王秋扬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到售楼处前排起的长队时,她终于踏实了。这种成功来自于对待很多问题上夫妻步调的一致,比如,王秋扬和张宝全没有任何亲戚在金典任职,王秋扬说:“不进任何关系户是公司的原则,原则性是第一位。”
然而在最开始的时候,王秋扬和张宝全却处理不好这其中的关系。公司会议时,她和张宝全会因为一个分歧争得面红耳赤,然后回家继续争论,有时候争论过了火候,自然伤和气,万一谁也说服不了谁,两个人甚至开始冷战。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好几起之后,王秋扬开始警觉,工作的目的本来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现在却让他们本末倒置影响了生活质量。后来,王秋扬和张宝全达成了一条不成文的协定:工作上的事情他们只在办公室解决,离开办公室纵使天塌下来,他们也不再为此回家继续争论。
在公司,他们是夫妻兼业务合作伙伴,但回到家,他们就完全是夫妻了。很多所谓女强人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时,婚姻却出现了问题,王秋扬不赞同所谓的运气说,她经营婚姻的态度从为张宝全养育了一双可爱的儿子就可以看出来。两个儿子,一个叫牧遥,一个叫牧远,寄托了他们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张宝全希望孩子们自然地生长,不会因为自己喜欢旧东西,就让儿子读《孟子》,王秋扬则理性地教育孩子,小儿子牧远捡哥哥的衣服穿,裤子上还有补丁。{分页}
过桃花源般的生活
事实上,除了地产,张宝全也是文化艺术领域的风云人物。作为中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民营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的馆长,他不遗余力地推广与发展中国当代艺术,策划主持了“彩墨江山”、“流行书风”等一系列现代艺术展览。
柿子林卡是夫妻二人的得意之作,很多人都去过他们的私人会馆柿子林卡,林卡是藏语,意思是园林、花园。柿子林卡基本的建筑语言是取自乡土的石材砌墙、木模板浇筑的清水混凝土屋顶、锈面钢板的外立面、被钢架支撑和分割的玻璃幕墙以及水磨石地面构成。石墙、玻 璃、钢材等材料的大量运用,让会所的建筑风格看起来硬朗通透;除了必要的家具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内装修的做法又让它显得朴素大气。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林子里的风景与室内的布置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过桃花源般的生活一直以来是张宝全夫妇的追求,柿子林卡依山而建,独立于世。“作为一个商人,我有责任做好自己的工作,所以也就离不开城市。虽然我们不能像陶渊明那样归隐山林,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起码我可以去尝试。”张宝全认为,人和城市最好的关系就是若即若离,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郊区圈地造屋,给自己一个独立的空间。
此外,他还圆梦自己的电影理想,年初热映的《叶问》就是他与香港机构合资5000万拍摄的,2008年,张保全作为制片人,投资了3部电影,今年则有5部,他说,他还要做导演,拍一部中国版的“乱世佳人”——《胭脂》。当然,所有的一切都有王秋扬的鼎力相助。
外表平凡的张宝全已经形成一套独特的经营理念和不从流俗的经营方式,无论在产品创新、成本控制,还是在营销策略上,已然一骑绝尘。经营的成功并不是张宝全最为自豪的,令他最自豪的是:“我可以算是北京地产圈里很有文化的一个,我的项目则是最有文化的。”说这话时,张宝全带着他惯有的微笑,他不时提起自己的妻子王秋扬,其中的幸福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分页}
地产大佬和他背后的女人
有人走出去,有人赶回来
甘肃,天水,麦积山。
多年前,一个贫困的村庄,一个男孩降生了,没有人会料到,多年后,这个土生土长的山里娃会成为中国地产界的领军人物,在关于潘石屹的报道中,他的出身和童年总是被很多人称道。
“不知道为什么,我常常会想到小时候的一个情景。我出生在黄土高坡,七八岁时,每到秋天,我们都要到山上去背高粱秆子回家当柴烧。回想起来,那地势山高坡深,七八岁的孩子总是累得满身是汗,小孩子真不愿意背呀,邻居阿婆就对我们说,别玩了孩子,赶紧背呀,秋天多背回一根高粱,妈妈冬天就多一根柴可以烧炕取暖。听到这样的话,不感贪玩了,赶紧往家背……”每当说起童年,潘石屹的眼中总是闪烁着一丝温情,他将这段经历看成自己人生中不可获取的财富。
没有走出过大山的潘石屹在恢复高考后考上了大学,1984年毕业分配到石油部某局工作,1987年下海经商。在海南岛,潘石屹与6个人合伙成立了海南农业高技术投资联合开发总公司,也就是今日万通的雏形,1992年,他受命回京,创办北京万通。对于当初到北京的情形,潘石屹记忆犹新:“1992年,我连北京那几座大立交桥的名字都叫不上的时候,就到处去找地。后来有人介绍块地,一看,不错,就拿下这块地,开始做万通新世界广场。”万通新世界的成功销售,使潘石屹积累了一笔巨额财富,并由此奠定了他在地产界的大腕地位。
潘石屹的商业生涯充满传奇色彩,但更被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那土洋结合的婚姻,他的妻子张欣是潘石屹遇到的另一段传奇。生于国内,14岁后移居香港,开始只是在一个工厂做女工,用张欣的话来说是童工出身。钱挣得少自然不甘心,但理想却极为简单,从每月八九百块钱挣到1000块钱是她的第一个目标。她对妈妈说:“什么时候我能赚到1400块钱一个月多好啊。”至今,张欣对这个数字依然记得特别清楚。
张欣的第二个愿望是希望去别人称作写字楼的地方当个小白领。在当时的她看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跨越,甚至就是她的终极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无论多辛苦,每天下班她都风雨无阻地去读夜校。直到有一天,她终于走进了写字楼,但还不是真正的白领,而是一家小公司的信差,直到去了一家卖轮胎的公司,才真正成为了一个白领。她的每一个目标都很具体,但却总能实现。
直到张欣一位北京的朋友给她了一个建议,这时她才知道,除了当文员,她还可以去国外读书。最终她选择去了英国,走进了剑桥,并在那里取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然后就职华尔街的高盛投资银行,专做公司上市业务,因为她是中国人,张欣做起了中国的业务,年薪25万美金,纽约、北京、香港,她一两周就飞一圈。
当“土鳖”遇到“海龟”
原本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人,除了相似的奋斗经历,似乎找不到任何重合点,但他们却走到了一起。
潘石屹一旦和他的太太相提并论便会有些黯然失色,张欣的女朋友们总是毫不客气地当着他的面叫他“土鳖”,愈发显得张欣是个霸气十足又得意洋洋的富家太太,而其实,同样作为SOHO中国公司主人的张欣是个温良和气的女人,脸上总是漾着真诚、富有感染力的笑容,在任何时候都把她的先生让到一个更为亮眼的位置,而在她先后获得“威尼斯双年展建筑艺术推动大奖”和“万宝龙艺术大奖”时,也谦虚地把这一切归功于和先生共同的“理想主义”的理念。
张欣还记得和潘石屹的初次相遇:“我第一次见到他,穿了一个藕荷色的西装,戴一大花的领带,戴一那么大个儿的眼镜,头发有点儿秃,弄在一边,巨瘦小的一个人。”他们的介绍人是现任北京大学光化管理学院院长的张维迎,也算是一见钟情。
潘石屹认识张欣的第4天便向她求婚,那时他是尚无名望的集团合伙人,她是出身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而她也真的嫁了。人们把张欣和潘石屹戏称为“土鳖”与“海龟”的结合,也打赌他们如此不般配的婚姻会解体,而事实上,十几年来,他们很恩爱,并一起创造了SOHO中国神话。
婚后,张欣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潘石屹衣柜里的所有衣服都扔掉,全部按她的审美标准换新的。几年过去,潘石屹大有长进,在某杂志举办的一个时装展览晚会上,潘石屹被评为最佳男装奖。张欣得意地说,那天的着装完全是他自己随便穿的,可见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很难说是否因为与张欣的结合,使商人潘石屹对房产业有着更深切的人文情节,但也许,如果没有他的太太张欣,我们可能会看不到成为艺术经典的“长城脚下的公社”和具有强烈都市文化色彩的SOHO建筑。{分页}
潘石屹需要感谢的3个人
曾经听说北京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对潘石屹说:“小潘,你有现在的成功,得感谢三个人。一个是邓小平,一个是我,一个是张欣。”说这话时,冯仑带着他惯有的笑容。
离开万通之后的潘石屹开始四处寻找合适的项目,当时他看到一个卫星地图,地图上灯光的明亮程度与GDP高度吻合。潘石屹由此受到启发,晚上开车看北京的灯光,结果发现西边明显一片黑暗,国务院部委的办公楼没有亮灯的房间;东边的写字楼、饭店、酒吧却灯火通明。潘石屹认定将来北京的发展就在东边。1993年,国务院批准了北京市总体规划:以国贸周围的4平方公里构建现代北京的新面孔——CBD。
商业直觉和政策指引让潘石屹决心在CBD找项目。据一位追随潘石屹很久的“老兄弟”回忆,当时他们每天要看十几个项目,有一天下大雨正好走到大望路的红星二锅头厂地块,当时地块的所有者北京市一轻局已经定下了项目的名字叫“现代城”,累了一整天的潘石屹实在不想再走了,蹲在地上想了想,觉得名字和地段还不错,于是拿下了这块地。另外一个建国门外北京第一机床厂地块,也是同期拿的。
张欣说她对建筑一直坚守着3个信条:第一,自己要喜欢;第二,要买得出去;第三,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在婚后不久,因为投资方面的分歧,张欣与潘石屹出现过感情危机。1997年10月的一天,潘石屹与张欣发生了最严重的一次争吵,吵架后,潘石屹去日本参禅,张欣跑到英国一个朋友家的大庄园里住了一段时间,“这段婚姻可能就要这样结束了。”张欣这样想。但有一天早上,她在庄园的树林里走,走着走着,早晨的太阳从树缝里照下来,张欣突然改变了主意。“我觉得这里不属于我,现在不回国的话,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回去了。”正是张欣的这一举动挽救了他们的婚姻,她在两年内生下两个儿子,回归到家庭生活中。
张欣在公司决策上是绝对的大女人,却不把强势带到婚姻中,她深谙婚姻中的相处之道:“两个人不可能相爱一辈子,结婚后全靠感情维系着,婚姻就像是两个人并肩走路,一个人摔倒了,另一个负责把他(她)扶起来。就算他有天做错,我也始终在他身边,就像我的儿子走路摔倒或者做错事情,我一定是毫无犹豫地把他拉起来,为什么我对我的先生不能?”
潘石屹曾形象地比喻他们两人的分工就像耍猴卖艺。耍猴的是张欣,敲锣吆喝和最后拿个簸箩收钱的是潘石屹。实际的分工就是张欣负责设计和管理,而潘石屹负责拿地、销售以及对外推广,两个人逐渐在工作中意识到了对方的重要性。
{分页}
女首富和她的"幕后英雄"
中国版阿信与台湾医生
张茵娇小玲珑,说起话来却尽显东北女人的豪气,语速快、声音大、手势多、表情丰富,说到高兴之处经常会仰面大笑。
出生于黑龙江的张茵幼年生活艰辛,姊妹8个她排行老大,父母都是部队干部。1984年张茵从山东一所大学财会专业毕业后,在深圳一家中外合资贸易公司做会计,1985年,27岁的张茵放弃了内地优厚的工薪和住房,带了3万元人民币来到香港闯荡。
创业之初的辛苦张茵记忆犹新,至今让她难忘的是把她领进这个行业的师傅,在这位前辈的指点下,张茵开始做起了废纸回收贸易。“师傅说,废纸就是森林,将来造纸业肯定要从资源造纸向再生纸发展。”正是师傅的这句话,成就了我们知道的张茵,然而在当时,全家人却因为张茵的举动而紧张,破天荒地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张茵对妈妈解释道:“妈,相信我是有准备的。我在合资企业任职期间与香港金融界建立了良好关系,为创业已经打下了基础,只是苦于没有找到合适的项目。现在中国造纸原料市场还没人做,发展空间很大。您放心,女儿一定会成功的,将来为你找一个好女婿。”
没想到,曾经安慰母亲的话,后来能成真。1987年的一天,张茵去参加一个贸易会,认识了一位叫刘名中的男子,他是一个巴西籍台湾人,做钢铁贸易,毕业于名牌医科大学是个著名的医生,并在香港开有几家诊所。张茵不禁对这个成熟稳重的男人生出了一种异样的感觉。而刘名中也对精明能干、秀外慧中的张茵同样有好感。
刘名中对张茵真正开始爱慕是源于张茵遭受到的“黑社会恐吓”。张茵在香港入行后,按照内地“师傅”的教导,摒弃往纸浆里掺水的做法,却触犯了同行的利益,被认为违反了“行规”。一段时间里,张茵连续接到黑社会的恐吓电话,让她遵守行规,否则轻则烧她的工厂,重则要了她的命。张茵却毫无畏惧地反击:“你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如果认为还有必要这样下去,我奉劝你去自首,这样可以减轻法律对你的制裁……”很快,张茵的名字就在香港业内传开,企业也得以迅速发展。后来,刘名中和张茵吃饭中问起这件事,张茵的回答让刘名中感动,同时,也被他眼前这个有智慧和胆识的女子深深吸引。
有时候,张茵会有意无意问刘名中一些企业发展和管理的事情,思维缜密的刘名中不但给张茵做出细致的分析,而且连解决的方法都一并提出了,张茵对刘名中这个学医的男人也开始刮目相看。当刘名中把一串可以保佑平安幸福的项链带到张茵的脖子上时,张茵激动地对他说:“走,给咱爸妈打个电话去……。”
我发现了丈夫的经商潜质
短短几年的时间,张茵的生意在香港得到迅速发展,并建立了自己的纸行和打包厂,然而香港的废纸资源毕竟有限,无法使张茵实现“废纸大王”的梦想,她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美国。刘名中却有些担心,他的事业在香港,到了美国一切都得归零,一边是他热爱的事业,一边是自己的爱人。然而,女人在商场的不易刘名中心知肚明,作为丈夫的自己怎能袖手旁观?权衡再三,刘名中决定放弃事业。1990年2月,刘名中和妻子奔赴美国。
初到美国,虽然人生地不熟,但凭着自己在香港积累的行业经验和重组的资金,张茵对自己的事业发展充满信心,她给自己设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做美国的“废纸大王”。
美国的废纸资源多,质量好,又是一个信誉度好的国家,而信誉要靠一点一滴积累。张茵在美国建立的公司中南控股,最初的客户全是靠她和丈夫一家家跑下来。刘名中是公司CEO,他亲自开车去拜访客户,如果来不及吃饭,就把汉堡包叼在嘴里开车。那时,张茵不懂英语,就带着翻译到处游说。一开始,经常遭受拒绝,但最终客户被张茵夫妇的坚持感动。
10年里,张茵建立的美国中南有限公司先后在美建起了7家打包厂和运输企业。1996 年,在全美各行业集装箱出口用量排行榜上,中南公司名列第4,此后一年上一个台阶,近几年一直名列前茅。1997年美国评比出妇女企业500强,中南公司名列95位,而张茵是其中惟一的中国女性,成为名副其实的“废纸回收大王”。
在这个过程中,张茵学到太多东西:国际化的企业怎样经营,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是什么,如何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这是一个比运作、比香港更为规范和透明的市场,张茵深知,只有稳扎稳打才能走得更长远。
公司成立后,张茵任董事长,刘名中任副总裁。开始,她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后来,她看到一本书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要像经营财富一样经营婚姻。她开始了认真的反思,男人都有自尊心,自己应该尊重丈夫。
于是,张茵真诚地和刘名中商量,如果他愿意的话,他可以做董事长,她做副手。刘名中没想到妻子竟然提出这个建议,他理解妻子的良苦用心,他对妻子说,你在经商上比我有天赋。夫妻两人不应在乎分工,我不在乎做你的副手。
1996年,张茵发现中国的高档包装纸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特别是高档牛卡纸,全部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她想,如果在国内建一个生产高档牛卡纸的工厂,一定很有发展前途。 于是,张茵和刘名中投资1.1亿美元,在东莞建立了玖龙纸业集团,两年后,第一条生产线建成投产,年生产量达到20万吨。2000年6月和2002年5月,他们又先后斥巨资在东莞基地安装了两条生产线,成为了中国包装纸板的龙头企业,之后,他们又在江苏太仓建厂,许多知名品牌都用他们的产品。
人们经常称赞张茵和刘名中是完美的夫妻搭档,张茵也坦言,没有刘名中的支持和帮助,她就不可能有今天,她说自己选对了丈夫,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发现了丈夫身上的商人潜质,让刘名中成为一位成功商人。
最富有的白手起家女人
2006年3月3日,是张茵创业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这一天,玖龙纸业在香港联交所挂牌,获得了577倍的超额认购,募集资金38亿港元。
9月20日,玖龙纸业发布2005—2006年年报,每股收益剧增302%,这一业绩使得该公司股价迅速从8.6元上升至9元以上,收盘时,玖龙纸业报9.27港元,按照这一价格,这部分股权市值达到277亿港元。参照招股价,这意味着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张茵的财富面值因公司上市激增175亿港元。
同年10月11日,《观澜湖2006胡润百富榜》在上海揭晓,49岁的张茵以270亿元成为中国第一位女首富,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白手起家的女性。
胡润这样评价张茵:“她不仅仅是中国的第一位女首富,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女白手起家者,在她之前世界范围内白手起家最著名的女性,要数撰写哈利波特故事而闻名的英国女作家JK罗琳,不过她的财富估算数字不过10多亿美元,远不及张茵。”
张茵被评为女首富后,成为了媒体的焦点,有记者问她:“人们都说你丈夫是给你打工的,他做你的副手,你是如何与他相处的?”其实,这正是张茵所担心的,她担心在这种议论下,丈夫的心理会接受不了。于是,她和丈夫真诚地进行了一次谈话,她说“咱们的职位,只是代表一个符号,在我心中,咱们始终是平等的。如果我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就尽管批评,哪怕当着外人的面。”
2008年3月,张茵的3份提案被人指责为“只代表富人利益”,遭到舆论猛烈抨击;4月,她正在美国走访投资者,要公布业绩的时候,突然“血汗工厂”的报道铺天盖地,又将她卷入舆论的漩涡;在公司要上市的时候,又有了她的美国公司倒闭,与丈夫离婚的传闻。每一个负面消息来的时候,都是玖龙纸业的关键时刻,“我不可能把媒体招来说别人讲的都是假的,那你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离婚与破产的传闻也很快在事实面前烟消云散,她一面和丈夫一同出面说明,证实自己的家庭稳定,同时给公司的管理层及员工开会澄清事实。股市下滑肯定会导致财富缩水,但绝不是最后结果。“这个时候你必须稳住阵脚,而你有信心才会稳,信心就是你对企业有把握。经济是周期性的,玖龙过去也是在经济最低谷的时候发展的。天怎么会永远亮呢?有太阳,也有月亮。”
张茵最欣慰的是,身边始终有丈夫的支持,她把丈夫称为“幕后英雄”,张茵说:“负面的东西来了,他总给我力量,我们俩在家讨论的时候,他说,如果人家说中咱了,咱难受,既然他们说的都不是事实,就别拿它当回事,会很快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