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机遇 复兴秦商
——对话北京陕西企业商会秘书长李春盛
文/本刊记者李兴
20万陕西人、2000家陕西企业,在京城、这个全国的心脏,陕西商人默默发展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在这些财富与乡情的故事中,蕴藏着一个群体的性格与智慧。为此记者与商会秘书长李春盛有了以下对话。
商会揭秘
记者:从金融到网络,从电子、服装到建筑、物流,原本被人视为“老不出关,少不下川”的秦商如何悄悄地成长为京城商业领域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从商会角度来讲,您能不能给我们分析一下?
李春盛:秦商过去曾有过先天不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秦商已经冲破了传统观念,在老秦商艰苦奋斗、诚信创业的基础上增强了创造性与胆魄。这一点,从北京陕西企业商会的发起过程就可以看出来。2007年成立一年内就有以陕西艺林实业公司为会长单位,以陕西中铁海通建设公司、香港中实国际集团、北京速美佳快餐连锁公司、陕西杜康酒业集团、北京新日电动车制造有限公司、北京步长制药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北京顺风路通物流有限公司等49个大中型商业企业为本会理事单位的团队。这说明秦商并不是没落了,而只是缺少组织起来共谋发展的平台。
记者:您觉得北京陕西企业商会是被市场逼着联合起来的,还是大家自主选择的结果,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力量是什么?
李春盛:我认为这是市场经济的选择。千年的秦商应该在如今千年难遇的市场经济机遇下团结起来,为振兴秦商写下重重一笔“彰儒上大慧,杨秦人风流”。在筹备的过程中,陕西省人民政府驻京办做了很多工作,为商会成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果没有驻京办领导的努力,许多活动都是难以成功的。商会成立之后,将把大家的需求集中起来,比如我们今年计划做一系列的会员境外参展活动,包括赴波兰、韩国、南非等国进行矿山、电力、建筑、食品、建材等商务交流活动,这些活动如果没有商会组织,单个会员可能很难操作。
商会模式与张力
记者:各地的异地商会成立之初都存在着经费筹措困难、运转不畅、内部利益难协调等问题,请问北京陕西企业商会的情况如何?
李春盛:我们是一个刚一岁的新商会,目前的运转仍以会费为主,但我们已经在计划通过活动、服务、项目对接将商会的自身发展推上良性道路。
记者:有人说“商会之根是团队凝聚力”,如何把一个个独当一面的创富英雄团结在商会的旗帜之下呢?
李春盛:我们提出一个说法,那就是“商会是企业的最后一个业务员”。这个说法讲出了我们服务会员的原则,可以说一个商会,只凭热情是难以持续的,也是不科学的,需要的是可持续的内在动力与发展模式。我们将通过“助力会员”的切实行动,把会员们团结在一起,因为这个舞台更大,所以对企业家来说,吸引力来自于我们的努力。比如去年的“西洽会”,14家会员企业通过商会组织以整体的形象参加了洽谈活动,当时就在会场产生了轰动,设在会场的陕西经济广播电台还将商会代表请进直播室,家乡的重视让我们感到了团结的力量。
商会品牌与理想
记者:商会组织是形成群体合力的重要方式,如何在日益广阔的经济舞台上突出秦商个性?
李春盛:由于历史原因,一些秦商失去了特色与差异,作为秦商的组织,我们将会在陕西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继承之上,发挥陕西文化、旅游、军工等商业优势,利用人才、项目、合作模式的创新,把曾经沉寂的秦商大旗高高打起来。
记者:有人认为秦商的厚重会成为制约发展的因素,您如何看待?
李春盛:现在看来,秦商如其他商帮一样,也有着先天的不足。在我理解中,秦商的厚重并不是不聪明,而是沉稳中的聪明。相对来说,这种厚重就像一碗扎扎实实的羊肉泡馍一样实在。当然,厚重有时也表现为保守、胆子小,这就需要引导与帮助。与温州等浙闽商人群体相比,秦商缺乏互补精神,比如愿作配套的少,独立精神有余而合作精神稍欠。作为商会组织,我们会在资金、商机、宣传等方面为企业打造平台,从而通过努力克服原有的一些不利发展的习惯。
记者:你们是否有意把北京陕西企业商会打造成品牌商会,如果有意,这个品牌的独特性在哪里?
李春盛:我想品牌商会是我们的理想,而陕西企业本身就是一个相当独特而充满个性的企业群体。品牌的塑造是群体努力的结果,作为商会,要通过对秦商企业文化的突破,实现整体性的突破。比如我们计划在2008年时机成熟时搞一个各商会赛龙舟的活动,通过传统的形式,将传统文化与商业思想结合,既是奥运精神的体现,又能把商会做成大商会,“天下商会是一家”,通过更广泛的平台,做更大的事业。
记者:在新时代背景下,北京陕西企业商会下一步的发展思路是什么?
李春盛:陕西拥有50多所高校,数千家科研院所,如此好的科技教育基础为秦商的崛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助力会员”,借助资本运作的新模式,推动秦商的发展壮大。未来,我们希望有自己的商会大厦,这既是对历史上的“陕西会馆”的继承,又有现代会馆的创新。在商会的远景目标中,陕西工业园区的计划也正在酝酿。我想,通过扎实的努力,秦商一定会在新世纪实现复兴,成为华夏大地上受人尊敬的商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