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廖中华 马强
很难想像,当年刘京离开北京,与他的母亲、妹妹一起前往陕西农村生活时的沮丧与落寞。
曾经生活过的京城已经成了脑海中一片遥远而不可企及的回忆。因为就在他们母子三人离开北京的同时,他的父亲也同时被下放到江西,与共和国其他众多重要高级干部一起,在一个叫做“五七”干校的特殊学校里劳动去了。
年幼的刘京甚至在想,北京或许从此只能存在于记忆里……
在饱受漠视、冷眼甚至嘲讽的童年岁月里,留在刘京脑海里印象最深的就是要做一个坚强的人。确切地说,是要做一个坚强的“男人”。他不仅要保护他的母亲、妹妹,更重要的是——他还要实现存留于血液中或者说是骨子里的某种梦想。这种人类启蒙时代的英雄主义情怀一直激励着这位从小远离父亲的男孩在成长。
今天,当我们看到中国惟一的一份公益类报纸——《公益时报》全面崛起于中国公益界时,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一个人梦想的威力;当中国慈善排行榜的创始人、中国企业公民委员会的发起人等等一连串光环接踵而至时,我们才清楚什么叫厚积薄发;当中国第一个整合全国公共墓地的公司——中民安园控股有限公司(HK8085)在资本市场叱咤风云时,我们才发现,当年的孩童已经成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男人”。
七年来,刘京苦心孤诣、潜形隐迹,将一份时人并不看好的《公益时报》“折腾”得风生水起、勃勃生机。七年一剑,当刘京在社会公益与资本市场上双剑齐舞、寒光四射时,人们才惊诧于他的管理才能与资本财技。对于华夏儿女来讲,“5·12”国难是一个刻骨铭心的伤痛。但正是在这场旷世的国难面前,我们才真正体验到了什么叫万众一心、什么叫众志成城……
当我们看到从白发苍苍的老者到蹒跚学步的孩童都在为灾区尽一份绵薄之力,整个华夏大地都在哽咽颤抖时。那一刻,我们的泪水总是潸然而落。一个大爱无疆的公益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刘京说:“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无数的时光与心血。但,当我看到人们的公益与爱心与经济增长同相辉映时,我们过去所付出的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
……
2008年5月12日,注定将是一个记载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一阵强大而剧烈的震颤从祖国的大西南——四川汶川传来,整个华夏大地为之颤抖。全国除了极少数省份没有震感之外,其他地方都有或明或弱的震动。这场特大地震不仅震碎了万万千千的家园,也震碎了无数炎黄子孙的心。然而,正是这场特大地震,将中国“震”入了一个崭新的公益时代。
坐在北京朝阳区白家楼甲6号办公室的刘京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内就布置了任务:抗震救灾,公益先行。当他看见灾后仅五个小时国务院总理******就出现在都江堰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这一信念:当年的“非典”敲开了中国的公益大门,让公益第一次走入了大众的视野;今天的“汶川地震”将会在中国迎来一个大爱无疆的公益时代。
泽被苍生的仁慈之爱
2008年5月26日中午,刘京在他的办公室里接受了《中国商人》的专访。此时,离汶川大地震仅仅14天。
“公益就是爱心,公益就是泽被天下苍生的仁慈之爱”。面对记者,刘京坦诚而富有激情。
没有人会想到,七年前的刘京只身创办《公益时报》时那种“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心境。没有资金、没有场地、更没有人才,甚至连自己也是报纸方面的一个门外汉。但,资金可以没有,场地可以没有、人才可以没有,惟一不能缺失的就是志气。“既然选择了远方,我只有风雨兼程”。多年后,刘京在面对《中国商人》时依然含笑颦颦,竟然用一句诗将当年所有的困难与磨砺都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
这,就是刘京,一个举重若轻的男人。
在刘京的名片上,第一个职位是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只有在将折叠的名片全部打开之后,你才会发现:民政部《公益时报》社长、中民集团董事长、企业公民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等一大堆重要而又陌生的头衔从里面冒了出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公益时报》社长。“在《汉语大词典》里,公益意即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其中多指卫生、救济等群众福利事业。”刘京说。
“公益”为后起词,确切地说是五四运动后才出现的,意即“公共利益”。“公益”为其缩写。五四运动前,很少有“公共利益”这个概念。最早见于鲁迅文章《准风月谈——外国也有》一文“只有外国人说我们不问公益,只知自利,爱金钱,却还是没法辩解。”这是中国文学作品中里最早出现“公益”一词的文章。
1979年,年仅19岁的刘京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先后在办公厅、城市福利司、中福公司、机关事务管理局等部门担任工作,先后做过民政部领导秘书、处长、局长助理等职务。国家民政部,既是刘京第一次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的地方,也是日后赖以成功、并成就其事业基础的地方。“我在这里学到了许多的知识。”多年后,刘京在接受《中国商人》采访时,仍然感慨万千。
有些人少年得志,人生的坦途一帆风顺。犹如清晨的阳光,一觉醒来,就光芒四射。有些人则不然,他们大器晚成、大巧若拙。只有在岁月的磨砺之下,厚积薄发,终于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上,以磅礴之势,喷薄而出。
刘京大概就属于后者。
{分页}
首开公益先河
在民政部工作了二十多年之后,刘京终于盼来了一个机会。
“当时,民政部内部有一个报纸刊号要创办一份全新的报纸,我决定将它拿过来,但至于报纸的内容以哪些方面为主,当时我还没有想好。”刘京回忆说。
时光进入21世纪以来,整个世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亦然。尤其是在传媒业,正在酝酿一场深刻的变革。
“当时很多朋友劝我改办成一份都市类报纸,但我考虑到都市报已呈遍地开花之势,我再步人后尘,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在几经权衡之后,刘京最终决定依托民政部这棵大树,定位办成一份中国公益领域里的权威报纸。
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
“没有人会认为我能够成功,所有的朋友就不看好。‘公益是什么?公益就是做好人好事。一份做好人好事的报纸,没有人关注,更没有人会去看!’一个朋友就这样对我讲”。刘京说。有人甚至冷嘲热讽:“刘京这小子,又在折腾什么新花样!”
折腾往往成了这个时代检验人才的“新”标准。
“我喜欢折腾,但认定目标之后就不会轻易放弃。”这就是刘京性格的另一面。在几经折腾之后,刘京创办中国第一份也是惟一的一份公益类的报纸《公益时报》终于到了出刊的日子。
2001年6月1日这一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主管,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主办的《公益时报》正式创刊。这一天,也是刘京41岁生日。
当年落寞而沮丧离开京城的小男孩,通过30多年的拼搏与奋斗,终于重新赢得了自己的尊严与地位。
大爱正无疆
“以‘守望公众利益’作为我们的办报宗旨,围绕公益领域拓展我们的报业理想,将《公益时报》办成中国公益领域内最权威的综合类报纸,建设成公益事业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交流的最佳平台。这就是我倡导的‘公益无疆’理想境界。”刘京说。
十年前,“公益”一词既陌生而又不被人理解。十年后,公益就像一根四处伸展的蔓藤,遍地都是长青而茂盛的叶子。在《公益时报》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刘京又开始了他的资本之旅。
2008年5月29日,香港股市发布了一则简单而主题明确的公告:新医药(HK)董事会建议将公司名称改为中民安园(全称ZMAY Holdings Limited即中民安园控股有限公司)。中民安园前身是北京中民安园投资有限公司,是《公益时报》社投资设立的一家专业从事中国内地公墓、陵园项目投资的控股公司。2007年,中民控股有限公司成为香港上市公司新医药的主要股东后,新医药收购中民安园并使之成为其全资附属公司,并透过中民安园在大陆的特殊背景进行殡葬方面的投资业务。
一张资本的大网正在展开。
目前,中民安园在全国已有超过5000亩的公共墓地。并且,扩展还是进行之中。“我们通过投资、收购及全方位的合作与国内殡葬服务企业全面联合,共同拓展,共同开发大陆殡葬市场,扩大产业规模,实现各合作企业及股东的资产增值。”刘京说。
从当年离开京城的落寞少年,到后来拥有一份全国性的报纸《公益时报》,再到今天拥有一家上市公司。在公共墓地这个在中国目前极度稀缺的资源性领域里,中民安园不仅扩张顺利,而且大有一统江山之势。
在传媒业与资本市场双重丰收的同时,刘京还收获了许多意外果实。中国慈善排行榜和企业公民委员会就是其中的两棵硕果。2004年,中国慈善排行榜正式发布,引起全国轰动。到2008年4月26日发布“2008中国慈善排行榜”时,该排行榜成了业界以及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2005年11月17日,经过长久的酝酿和筹备,中国第一个对企业发展和社会责任具有重大影响的中国企业公民委员会正式成立,在成立的当天,就有一百九十多家企业代表共同签署《企业公民宣言》。刘京说:“企业公民委员会的成立,为中国未来企业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跟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较为相似。美国建立之初,各方面也并不规范。弱肉强食、暴敛横行,两极分化严重。最后发展到了贫富对垒、族群对立的畸形状态,严重威胁着国家的健康发展。这时一些有远见的人提出并倡导企业家以及社会财富的拥有者在流血与大革命到来之前,赶紧起来拯救自己,捐款办基金,帮助政府解决社会问题。卡耐基、洛克菲勒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这就是公益的起始雏形。
“当时推动美国社会发展和进化有三种力量:一是政府的自主改良,二是公众批判如舆论监督,三是非政府组织或者叫基金会的力量,也就是公益事业。”刘京说。在美国,基金会已有大小5万多家,资产4千多亿美元,涉及卫生、文化、环境、慈善、福利、信息咨询、图书馆等多个层面,其光谱可以涵盖整个国家,受益的族群无以计数。
然而,在中国这种公益的力量几乎为零。三种推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前两者正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发展:自主的改良,一直是我们党致力做的事业;公众批判的力量,也随着改革开放和民主建设的深入在不断壮大。但是,唯独公益事业,社会的第三种力量,在中国还处于刚刚启动阶段。市场的空缺对商人而言就是一个巨大商机,“发展中国公益事业,有利企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
当记者问到刘京“办报最难之处在于什么时”,刘京显得很坦承:“最怕的是找不到方向”。当年刘京拿到了刊号资源之后,又犯了难。要把这张报纸办成一个什么样的报纸呢?有人建议他走大众化路子,但刘京在几经权衡之后,决定另辟蹊径。至今,刘京都要为自己当初的选择和坚持感到庆幸。“没有人能准确地看到未来,但对未来高屋建瓴般的把握,需要智慧与远见。”
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刘京所走过的历程之后不难发现,这一切都归功他内心深处的那颗大爱无疆的公益之心。{分页}
对话刘京:未来中国需要公益
《中国商人》:为什么想起要创办一份公益类的报纸?
刘京:我们国家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有关公益类的理论体系,在这方面也没有系统的实践方面的总结。面对公益,我们像所有的人一样,是一张白纸,创办《公益时报》就是想在中国传播一种公益理念。21世纪的中国需要公益,未来的中国更需要公益。
《中国商人》:中民安园目前业务范围在哪些地方?
刘京:目前,中民安园正与全国多家经营性陵园企业洽谈投资事宜,其中包括深圳、广州、哈尔滨、武汉、南昌、成都等地区的陵园项目。根据中民安园业务拓展计划:中民安园的殡葬专案2008年底预计将达到20个左右,到2009年底预计将达到40个左右,到2010年底预计将达到50个左右。
现阶段,国内大部分的公墓经营主体属于国有性质,由各地民政部门经营管理。随着殡葬市场、殡葬行业的改革深入及民营资本的不断进入,国有及民营的公墓、陵园项目相互竞争局面逐渐凸现。
《中国商人》:企业公民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你担任何种职务?
刘京:“企业公民”概念属于一个社会文化范畴,是指一个公司将社会基本价值与日常经营实践、运作和策略相整合的行为方式。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企业利益的源泉。企业在享受社会赋予的条件和机遇时,也应该以符合伦理、道德的行动回报社会、奉献社会。“企业公民”这一概念蕴含着社会对企业提出的要求,意味着企业是社会的公民,应承担起对社会各方的责任和义务。
对于那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以集体的智慧和勇气持续改善商业环境和商业生态。为自己创造价值的同时服务于社会和环境,在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的企业才算是企业公民。
目前,我任该委员会常任副会长。
《中国商人》:中民安园将以什么样的模式运营?
刘京:现有市场状况下,公墓企业吸收外部投资者建立多元化股权结构引入增量资金,做大做强企业已成为公墓行业的发展方向。基于市场发展,中民安园的业务发展重点在于民营公墓投资并参与国有殡葬项目的改制。原则上收购合作企业不低于51%以上股权。
在管理体制上中民安园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只对所收购企业、公司的重大问题进行表决,不直接参与企业、公司的管理。日常经营由公司董事会领导下的法人代表及公司管理层负责。初期派出2-3名董事,协助所收购企业完成与上市公司各业务部门的整合接口工作。合作企业按上市公司要求统一企业财务核算体系和企业形象。对法人代表实施资本增值目标考核。合作企业的日常经营,人财物决策事宜由公司的法人代表和管理层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定。
合作方面有三种:一、现金方式。希望直接获利的原企业股东或资金遇到困难的企业。快速地改善企业现金状况,增加企业的现金流,且无任何的风险性;二、股票方式。期望得到投资增值的合作企业。中民安园将以股票置换股权方式与合作企业股东合作;三、股票加现金方式。原企业股东可以得到现金及股票, 可以直接获利,还可以享有上市公司股东待遇。
《中国商人》:当年离开北京时,有没有想过到还会回到北京?
刘京:想啊。做梦都想。你想想,一个人在北京生活得好好的,突然之间,什么都变了。又回到了陕西农村。这在当年政治气氛浓厚的年代,不仅受人歧视,甚至连普通的尊严都没有。
《中国商人》:当初成立中国慈善排行榜时,能想到有今天如此的影响力吗?
刘京:有些东西我们只是努力在做。至于回报有没有,或者说有多大的回报,有时,我们真还没有计较。一些意料之外的收获,或许才是真正的收获(笑)。
《中国商人》:经营性墓园已成稀缺资源,它的前景有多大?
刘京:目前,国家已停止审批新的经营性墓园项目,现有的经营性墓园已变成稀缺资源。中民安园所从事的投资收购殡葬业务,在未来有着巨大的增值空间。中民安园通过香港上市整合资源,这对于中国殡葬行业有重大意义。此外,中民安园将会成为亚洲唯一一家殡葬行业的上市公司。
在未来的3-5年时间,中民安园预计将完成50个陵园项目的收购。远期市场规模将达500亿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