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正文
  • 地方国有融资平台类企业市场化转型的路径

  • 责任编辑:新商业 来源: 中国商业期刊 2025-01-25 09:32:39499
  •   文/曹素平 临湘市财政局

      在我国经济格局中,地方国有融资平台类企业作为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市场化转型的议题备受关注。这些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进程推动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宏观政策环境的调整,市场化转型成为这类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研究其转型路径,对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资源配置优化以及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等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地方国有融资平台类企业概述

      地方国有融资平台类企业的发展历程与我国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和政策导向紧密相连。早期,为解决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资金短缺的问题,融资平台应运而生。它们依托地方政府信用和资源,承担起融资和项目建设的重任,在城市道路、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企业也逐渐积累了一些问题,如债务规模扩大、政企关系模糊等,这不禁促使融资类平台走向市场化转型之路。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地方国有融资平台类企业是地方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它们修建了城市交通枢纽、市政公用设施等,改善了地方的投资环境和居民生活条件。在融资职能上,它们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为地方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这类企业负责运营和管理地方政府注入的国有资产,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地方国有融资平台类企业市场化转型面临的困境

      债务问题

      地方国有融资平台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举债规模持续攀升。由于这些融资平台承担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往往投资周期长、资金回收慢,而融资渠道多以短期债务为主,如银行贷款、债券发行等,这导致了投融资期限不匹配的问题。项目从建设到运营产生稳定收益需要较长时间,在贷款到期时难以依靠项目自身现金流偿还,只能不断借新还旧,从而使得债务规模逐渐累积增长,偿债的负担也有所增加。

      偿债能力弱。融资平台的经营收入多依赖于政府补贴和项目建设管理费等,缺乏稳定的经营性现金流。同时,融资平台对子公司的债务担保使得企业间债务关系变得复杂,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关联反应,促使债务风险在不知不觉中逐渐积累。融资平台类企业一般以集团公司名义注册,旗下子公司众多,参与不同的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建设。由于项目效益不佳,子公司面临偿债难题,融资平台出于整体稳定考虑,不得不调配自身资源或新的融资途径协助子公司应对债务,这一举动虽体现了集团内部的相互支持,但同时也进一步分散了平台自身的偿债能力。

      存量债务消化难题。存量债务的庞大规模是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的一大挑战。面对大量的历史债务,企业需要安排资金用于偿还本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金分配的灵活性,使得企业在市场化业务拓展与创新上的投入受到制约。每年利息支出的比重较高,占据了融资平台企业经营现金流的相当一部分,这在转型过程尤为凸显,由于资金资源的有限性,平台在引进先进技术、吸纳优秀人才以及把握新兴产业投资机会方面面临一定的滞后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市场化转型的步伐。

      市场竞争受限

      融资平台的经营活动往往集中于所在行政区划内,与地方政府的互动较为紧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运营的自主性与灵活性。跨区域开展业务时,面临着诸如资质认定、项目审批、市场准入等一系列行政性障碍。不同地区的政策差异也为融资平台在更广阔的市场中参与公平竞争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企业差异导致转型难统一

      不同区域、层级的融资平台在资金实力、市场化管理水平、市场容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发达地区的融资平台往往资金充裕、管理理念先进、市场资源丰富,而中西部地区的部分融资平台则面临资金短缺、管理粗放、市场空间狭小等问题。一般县级融资平台由于资金有限,无法像省级大型融资平台那样大规模开展多元化产业投资,在转型过程中更多地只能从本地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入手,但又受到人才和技术瓶颈的制约,转型进展缓慢且成效有限。

      经营管理问题

      融资平台的主营业务大多集中在公益性或准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城市道路、桥梁、污水处理等。这类项目的特点是投资大、回报低、周期长,导致企业经营性收入不足。尤其是县级融资平台多年来主要从事当地的城市道路建设与维护业务,收入来源主要是政府支付的工程款项,缺乏其他经营性业务收入。随着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逐渐饱和,该类平台正经历着业务量缩减和收入下滑的挑战,在市场化转型中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推动地方国有企业融资平台类企业

      市场化转型的路径建议

      在地方国有企业融资平台类企业的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化解存量隐性债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截至2023年末,全国隐性债务余额为14.3万亿元,部分由融资平台承接的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由于累积了较多的存量债务,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的发展以及地方财政金融稳定带来了一些压力。

      针对这一情况,特殊再融资债券的发行成为债务置换的重要手段。自2020年12月起至2021年9月,建制县隐性债务风险化解试点全面展开,26个省份共发行6278.01亿元特殊再融资债,有效缓解了部分地区的债务压力。随后,在2021年10月至2022年6月期间,广东、上海、北京等经济体量大、财政实力雄厚的地区启动“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工作,成功发行了5041.81亿元特殊再融资债,广东与北京已经宣布实现存量隐性债务全部化解目标。进入2023年,债务置换工作继续深入,29个省份共发行13885.14亿元特殊再融资债,进一步巩固了债务风险防控的成果。

      2024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举行了闭幕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的决议,未来5年我国将发行10万亿的置换债券进行隐债置换,以更大力度推进隐债置换工作。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确保特殊再融资债券的有效利用,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一方面,要依据各地上报的隐性债务余额,科学合理地分配置换额度,确保公平公正又符合各地实际债务情况。例如,江苏省因隐性债务积累较多且经济规模大、偿债能力强,在2024年的债务置换额度分配中获得了17953.65亿元的额度,占全部置换额度的12.56%,充分体现了分配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债务置换操作需严格遵循相关政策要求和流程规范,确保债务情况的精准梳理与核算,避免出现遗漏或错配,同时密切关注债务置换后对地方财政收支、金融市场资金流动等方面的影响,确保债务置换工作的平稳有序进行。

      问责机制常态化

      为了进一步加强隐性债务管理,我国正在推动问责机制的常态化。这一机制要求地方和融资平台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对于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实行零容忍,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

      财政部多次通报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通过公开曝光和严肃处理,起到了强烈的警示作用。这些案例不仅揭示了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还提醒各地政府和融资平台要引以为戒。

      打破隐性担保,提升市场参与度

      为了推动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转型,我国正在坚决打破地方政府对融资平台的隐性担保。这一举措旨在让融资平台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通过自身的信用评级和项目收益在市场上融资,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

      地方政府要明确自身与融资平台的界限,减少对融资平台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让融资平台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在处理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时,地方政府要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创新投融资模式等方式,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持,而不是依赖隐性担保。一些地方政府正在逐步退出对融资平台融资项目的兜底承诺。这一过程中,融资平台需要加强自身风险管理和经营能力建设,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同时,相关部门应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转型,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开展公私合营(PPP)项目等方式,增强平台的市场化发展活力。社会资本方的加入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支持,还促进了融资平台在管理理念和运营模式上的创新,提升了其市场竞争力。

      拓展多元业务,增强造血能力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融资平台正在积极拓展多元业务,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根据自身优势和现实条件,融资平台正在积极开拓能源、养老、金融服务等非公益性市场项目。

      在能源领域,具有能源资源优势的融资平台可投资新能源开发项目,如太阳能、风能发电等,这些项目不仅符合国家绿色发展战略,还能带来稳定的收益回报。在老龄化领域,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可布局养老产业,建设养老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等,满足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

      强化内部管理与运营

      企业完善内部管理,加强风险防控,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同时,提升运作效率,优化内部业务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审批程序。对于具有市场开拓能力和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吸引和留住人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环境的持续变化,地方国有企业融资平台类企业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仍将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通过利用特殊再融资债券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构建长效风险防范机制、问责机制常态化、打破隐性担保提升市场参与度、拓展多元业务增强造血能力以及强化内部管理与运营等措施的实施,融资平台将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未来,融资平台将继续在地方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稳定与繁荣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按钮 内容不能为空!
    立刻说两句吧! 查看0条评论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
  • 地方国有融资平台类企业市场化转型的路径
  • 杭州拱墅国投样本:地方国有企业的产业转型探索
  • 瞿 芳:迭代是小红书制胜的关键
  • 罗振宇:50岁以上人群成为当前消费主力
  •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深化校企合作的实践与创新
  • VIP采购商视角下的广交会:变革、需求与共赢
  • 采购合规管理挑战重重 企业应当如何应对
  • 卢永臣:中国咖啡市场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 主编推荐 ...
  • 打扮家斩获“2021年最具创新力家装平台”荣誉...

  • 一对一辅导前十名大智教育给出高中学习方法,建议收藏...

  • 潮动蓉城,中石油携手舒达源亮相成都国际车展...

  • 滚动新闻 ...
    新闻排行 ...
  • 风险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于我们 | 杂志简介 | 法律声明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E-mail: cbmag@163.com  律师团队:北京正大律师事务所  联系QQ:360737408
    (C)版权所有 中国商业期刊网     京ICP备1303470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