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婷婷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东北分院
随着《中国制造2025》《“十四五”规划纲要》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正处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时代背景下,优化工程经营管理策略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灵活适应市场变革至关重要。
然而,企业在承揽工程项目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经营管理挑战,比如项目管理效率低下,成本控制不力,风险管理机制缺失,创新能力不足及人才流失等等。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些相应的优化路径,这些措施能有效提升工程项目的经营的管理水平,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并实现盈利最大化。
新时代背景下优化企业经营管理策略的必要性
适应市场变革之需。步入新时代,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技术革新与消费升级加速推进,这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承揽的工程项目需紧密贴合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经营策略,优化经营管理,才能更敏锐地捕捉市场动态,及时响应政策与客户需求。只有确保工程项目从策划到实施均能与市场脉搏同频共振,才能实现差异化的竞争,有效抵御外部风险。
提升核心竞争力之要。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稳健发展的基石,而优化经营管理则是巩固这一基石的有效途径。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应聚焦于技术创新与服务质量升级,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项目执行效率与成本控制能力。经营管理策略的优化,不仅可以助力企业在项目规划、资源配置、团队协作等方面形成独特优势,还能在招投标、合同谈判等环节占据有利地位,从而构建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之径。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优化经营管理策略,意味着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兼顾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通过采用绿色环保设计、推行节能减排等措施,企业能在工程项目中吸引到更多优质资源与合作机会,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时代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诸多挑战
项目管理效率低下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承揽的工程项目规模日益扩大,复杂度不断提升,但是自己的项目管理效率非常低下。一方面,项目进度延误、资源调配不当、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增加了项目成本,还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另一方面,低效的项目管理还会使企业难以敏捷应对市场变动,错失发展机遇。
成本控制的不力。工程市场紧缩,人工成本攀升等各个层面给企业的成本控制带来巨大挑战,这不仅使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还易引发企业的资金链紧张,威胁其生存与发展。
风险管理机制的缺失。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面临着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法律风险等诸多挑战。风险管理机制的缺失,极容易导致风险识别、评估、应对能力不足,一旦风险发生,企业往往陷入被动,难以有效应对,威胁到企业的安全稳定和长远发展。
创新能力不足。新时代背景下,市场需求日新月异,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然而,创新能力不足却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导致其市场竞争力下降。这种创新能力的不足不仅体现在技术上,还体现在管理模式、服务方式等多个方面,如果长期处于这种情况之中,企业将会陷入被市场淘汰的困境。
人才流失对团队的冲击。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人才流失不仅会造成团队稳定性下降,还会引发企业内部士气低落,信任危机频发,进一步加剧企业发展的困难。
新时代企业经营管理策略优化路径
提升项目管理效能
推行敏捷开发模式,灵活应对变化。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承揽的工程项目日益复杂且时间紧迫,传统项目管理方式已难以应对高效推进的需求。源自软件开发领域的敏捷开发模式为工程项目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敏捷开发模式的核心在于快速迭代、灵活应变和高度协同。企业可以充分借鉴这个原则,以“用户故事”替代传统的需求文档,频繁交付可验证的成果。
具体而言,首先,企业可以设立短期迭代周期(如两周),每个周期内要明确目标、分配任务、快速执行、及时反馈调整,同时采用看板管理,直观展示项目进度,保证参与项目的所有成员对目标保持清晰的认知;其次,项目小组中还可以引入站立会议,每日简短汇报项目进展、障碍及需求变更,这样可以促进信息的透明与即时沟通,有效减少项目延误和资源浪费。
运用数字化工具,实现智能化管理。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路径。通过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企业能够遵循“数据驱动决策”的管理原则,使项目设计过程更加科学、精准。比较典型的数字化工具如集成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及协同设计平台等先进技术。
BIM技术允许设计师在三维环境中进行模型构建,自动检测冲突,优化设计方案,同时,BIM技术还能直接应用于施工模拟,提前发现潜在问题,大幅减少现场变更。GIS则为复杂地形地貌的项目提供精准定位与环境分析。而协同设计平台则打破了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了设计、施工、运维等多阶段的信息共享。
构建精细化财务管理格局
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确保财务稳健。企业承揽的工程部分项目可能涉及大额资金流动,而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以项目为单位,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财务管理原则,能够从源头上控制成本,覆盖到工程建设的全生命周期。
具体来说的步骤是:第一,基于历史项目数据与市场趋势,企业可以制定详尽的预算编制,这包括了直接成本(如人力成本、材料费用)、间接成本(如管理费用、税费)以及可支配的预留风险准备金;第二,企业可以实施滚动预算,根据项目进展,动态调整预算,建立严格的预算执行与监控机制,利用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实时追踪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发现超支风险;第三,企业可以强化预算分析与考核,定期评估预算达成率,将预算执行情况与绩效考核挂钩,激励团队节约成本,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深化成本核算与分析,挖掘降本增效潜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需不断深化成本核算与分析,挖掘成本控制的空间。一方面,将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全面纳入考量,识别成本构成中的高耗点与低效环节,如设计冗余、人工效率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另一方面,企业应推行目标成本法,根据市场接受度与预期利润设定成本控制目标。设计院可以通过倒排设计优化对成本投入与收益进行量化评估,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
定期进行风险扫描与评估,识别潜在风险。企业承揽工程项目时,应秉持“预防胜于治疗”的风险管理理念,借助定期的风险扫描与评估,可及时发现并识别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潜在风险。
具体做法是:其一,企业可运用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和PESTEL分析(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法律)等工具,对项目进行全面审视;其二,企业可以建立风险数据库,记录历史风险事件及其应对措施,为未来的风险识别提供参考;其三,鼓励全员参与风险识别,通过定期的风险研讨会,集思广益,共同挖掘潜在风险点,确保风险识别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制定与演练应急预案,强化风险应对能力。识别风险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应对。针对已识别的风险,设计院需要制定详细且可行的应急预案,明确风险发生时的责任人、应对措施、资源调配以及沟通机制。
同时,为了避免风险真实发生,企业还需要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模拟真实风险场景,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和团队的应急反应能力。演练结束后,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预案的时效性和实用性,进而显著提升自身风险应对能力。
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大科研投入,支持原创性与创新研究。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应该将技术创新视为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支持原创性和创新性的研究。为此,一方面,设计院可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技术人员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对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个人或团队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激发全员的创新热情。
推动跨部门协作,促进技术创新与应用。一方面,企业应建立跨部门创新团队,集中优势资源联合攻关,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定期举办技术创新交流会,邀请行业专家、学者进行技术讲座和案例分享,拓宽技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以此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深度融合。
塑造学习型组织文化氛围
提供多元化培训,助力员工成长与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员工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不断更新和提升。除了提供各种培训机会这些常规方法外,企业还可以建立内部讲师制度,邀请经验丰富的员工分享工作经验和成功案例,促进知识传承和经验共享,进而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营造开放包容环境,吸引与留住优秀人才。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企业应营造开放包容的工作环境,建立公平公正的晋升机制,并为员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和激励措施。此外,企业还要建立员工关怀机制,不但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更重要的是,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让员工敢于尝试、敢于创新,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可以通过提升项目管理效能、精细化财务管理、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创新驱动、塑造学习型组织文化等策略,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展望未来,企业仍需持续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和完善经营管理模式,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推动行业进步贡献力量。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