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正文
  • 重塑珠宝行业:探索商业哲学 引领未来发展

  • 责任编辑:新商业 来源: 中国商业期刊 2024-11-02 14:20:10
  •   文/张栋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

      我国虽然已经跻身世界级珠宝大国行列,但尚未出现一批杰出的珠宝行业人才,而这一切都源于对珠宝行业商业哲学研究的缺失和传承不力。或许中国珠宝行业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商业哲学,但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却阻碍了行业的发展。要探究我国珠宝行业的商业哲学,首先需要明确商业哲学的内涵。

      商业哲学是商业实践中融入的哲学思考,涵盖商业道德、社会责任、决策制定以及管理哲学等诸多方面。商业哲学强调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兼顾社会效益,彰显了诚信、责任、公正和创新等价值观念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深入探究珠宝企业的商业哲学理念,有助于为珠宝行业的商业精神培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将商业决策与创新置于战略核心,方能使珠宝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珠宝行业经营发展现状

      如今,世界发展格局加速演进。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国家战略虽然从宏观层面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对我国珠宝行业而言,却意味着将要面临新的挑战。其关键所在,便是这些战略本质上要求由行业自行消化过剩产能,然而珠宝行业还没有真正做好准备来面对这一系列挑战。在巨大的压力下,为了求生存,一些珠宝企业不惜降低自己的道德标准。这一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更使得整个行业经营乱象频出,让从业者开始担心行业的未来发展。

      目前,行业内确实出现了对消费者不负责任的现象。长久以来,珠宝行业都把消费者置于核心位置,尤其是在行业繁荣时期,更是对消费者展现出极高的诚信度并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然而,近两年来,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事件频发。从寄存金条的“神秘消失”,到各种弄虚作假、缺乏诚信的营销手段,再到以次充好、让消费者难以防范的劣质产品,这些问题无不损害着行业的健康发展。

      虽然行业中一直都有珠宝商“跑路”的事情发生,但是近两年来,无论是大的批发商还是小型珠宝商、零售商,其“跑路”现象也更加明显,且涉及金额有的更是以亿元计。以往,珠宝商“跑路”主要是因为经营不善,但现在,珠宝商故意“跑路”的现象却十分明显。更有甚者,甚至愿意成为“老赖”,干脆就选择赖账。这些不诚信的行为给很多合法商家带来了巨大损失,不仅损害了合作伙伴的利益,也严重破坏了行业的经营生态。从对待昔日合作伙伴或是同行的态度中,不难窥见珠宝行业部分经营者道德水准的急剧下滑。

      行业对员工也存在不负责的行为。当前,我国部分珠宝企业可能面临经营困难等问题,行业内大量老员工失业的现象日益显著。尤其是在“宝二代”接班过程中,这一问题尤为突出。许多跟随“创一代”艰苦创业的员工,却因未能追赶上企业的发展步伐,最终只能黯然离场。这种现象不仅对员工个人及其家庭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也反映了行业在转型与变革中对于员工权益的忽视。

      我国的珠宝行业已颇具规模,但近几年来,该行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率作用与贡献却显得相对不足。曾经,珠宝行业内不乏以慈善家身份活跃在社会上的企业家,他们在环保、帮扶弱势群体等方面,都展现出热忱与慷慨。尽管当前经济环境或许使得部分企业的能力有所减弱,但珠宝行业依然需要一定数量的慈善家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提振整个行业的士气,为共同的愿景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人民日报》所言,“善行善举,凝聚成造福桑梓的强大力量”,我国珠宝行业应当铭记这一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展现行业的正面形象与深远影响力。

      我国珠宝行业经营面临哪些问题

      2015 年,珠宝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面对困境,珠宝从业者们并未沉沦,而是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积极寻求转机。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市场,将焦点放在提升珠宝品质和设计创新上,同时紧跟时代发展,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开创“互联网+”的珠宝营销模式。这一变革标志着中国珠宝行业进入到一个崭新的纪元。自此以后,线上市场迅速崛起,而线下发展则面临重重困难。线上市场的不断崛起,深刻地改变了这个行业,彻底终结了珠宝商轻松盈利的时代。尽管线下销售曾一度出现回暖迹象,但中国珠宝行业营商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以解决。

      消费者方面的问题。随着线上珠宝直播的兴起,无论是淘宝直播还是抖音直播,大量非专业人士的涌入极大地改变了行业风气。线上销售犹如一把双刃剑,既展现出一定的便捷性和价格优势,为消费者带来了实惠与便利,同时,也给部分商家提供了欺诈消费者的可能,影响了行业的发展。消费者往往难以区分线上珠宝商,哪些是线下珠宝商。然而,线上市场中可能充斥着明显存在问题的产品。作为线下商家,深知这类产品在正规渠道是难以销售的,但近年来,线上却涌现出各种奇葩产品,出现了打“擦边球”的现象,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导致他们对整个珠宝行业产生了鄙视与不信任。

      或许是因为盈利空间日渐压缩,当前珠宝行业的底线似乎正逐渐被侵蚀。线上的珠宝商家经常联合原有的线下供应链伙伴,共同挤压线下市场份额,有时甚至直接以批发价进行零售,只是为了提高销量。我们并不排斥线上模式,任何新兴力量的加入都应为行业发展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然而,现实却往往与设想背道而驰,线上商家的激进策略正使整个行业陷入危机。当然,线下珠宝品牌同样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品牌所有者与加盟商之间的关系,近几年更是变得紧张,无论哪一方有不当行为,最终都会破坏双方的合作。

      当前,我国的珠宝企业要想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理应促使员工更加努力地服务企业,同时也应重视曾经为企业作出贡献的员工。然而,现实却是企业往往将员工视为可利用的资源,且缺乏必要的培养,导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僵化,最终损害了双方共同的利益。

      珠宝行业要实现发展需要怎样的商业哲学

      一个行业要想长久地发展下去,拥有良好的行业生态就尤为重要。即便是最为繁荣的行业,如果忽视了行业生态建设,也终将衰退。而要开展行业生态建设,就必须有完善的商业哲学作为支撑,否则行业的健康发展便无从谈起。那么,怎样的商业哲学才能被视为首选呢?结合珠宝行业的实际情况,理想的商业哲学,应当是支持妥善处理行业与消费者、合作伙伴、员工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智慧。

      对消费者。尽管消费者获取行业产品信息的渠道日渐丰富,但不可否认,信息差始终存在。作为相对弱势的一方,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仍可能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对于任何珠宝企业而言,都要将诚信作为企业最核心的经营理念。即便是面临着经营上的困难,企业也要以诚信经营为基石,静待行业发展良机。倘若整个行业对消费者都不讲诚信,那么消费者将会远离这个行业,这对双方乃至行业发展都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对合作伙伴。随着全国连锁珠宝品牌的多轮扩张,区域珠宝品牌的生存环境愈发恶劣。一方面,全国连锁品牌的渠道已深入四五线城市,大大削弱了原有区域品牌的渠道优势。全国珠宝品牌有实力去获取区域珠宝品牌的市场空间,但区域珠宝品牌也有存在的价值,一个健康的行业需要不同层级的品牌共生共存。“势不用尽”是强势珠宝品牌应当秉持的商业智慧,即没有必要消灭一切竞争对手,因为企业存在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击败竞争对手。相反,我们应学会给予从业者生存的空间,这样才能促进整个行业的和谐共生,共同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对员工。员工是企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珠宝企业而言,树立负责任的形象至关重要。只有让员工深切感受到企业的真诚与关怀,员工才可能全情投入,以满腔热情回馈企业。员工与企业之间,绝非简单的利用与被利用关系,一家没有人情味的企业是难以保留优秀人才的。没有优秀员工的支持,即便企业的基础再牢固,也难以实现长远发展。

      对社会。企业无法脱离社会而生存,其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依法纳税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要积极履行其他社会义务。珠宝企业不应当把钱和精力过度投入评选各种奖项,而是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当前,珠宝行业正处于关键的历史发展阶段。一方面,行业的规模已达到了一定水平;另一方面,行业的商业哲学建设亟待加强。若任由行业恣意发展,行业前景恐将岌岌可危。因此,加强珠宝行业的商业哲学建设已迫在眉睫。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行业组织和所有从业者的共同努力。行业必须全面加强自律,构建一个对消费者、合作伙伴以及社会都十分负责的行业生态。只要珠宝行业满怀希望,坚持不懈地努力,以看似理想实则必要的商业哲学思想应对一切挑战,行业发展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
  • 重塑珠宝行业:探索商业哲学 引领未来发展
  • 准格尔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策略蓝图与实践路径
  • 重塑国有能源企业竞争力:战略视角下的产业发展
  • 药膳食疗产业C位出道背后的市场机遇
  • 凤冈县案例:从数据入手寻找县域旅游发展的难点及对
  • 房产税的管理与申报 当引起企业关注
  • 国内外建筑业税务政策差异比较
  • 毛文超:品牌建设将更注重与用户的互动而非单纯曝光
  • 主编推荐 ...
  • 打扮家斩获“2021年最具创新力家装平台”荣誉...

  • 一对一辅导前十名大智教育给出高中学习方法,建议收藏...

  • 潮动蓉城,中石油携手舒达源亮相成都国际车展...

  • 滚动新闻 ...
    新闻排行 ...
  • 风险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于我们 | 杂志简介 | 法律声明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E-mail: cbmag@163.com  律师团队:北京正大律师事务所  联系QQ:360737408
    (C)版权所有 中国商业期刊网     京ICP备1303470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