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正文
  • 黑龙江样本:绿色金融在挑战中寻找新机遇

  • 责任编辑:新商业 来源: 中国商业期刊 2024-07-11 10:33:33
  •   文/张晴晴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省不仅是能源大省,还是重要的工业基地。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当地环境面临一定的压力和挑战,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占比较高,这种情况对区域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并寻求更为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路径,黑龙江省政府在2021年3月印发了《黑龙江省绿色金融工作实施方案》,旨在为绿色金融发展指明方向。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也紧随其后,制定了一系列以绿色生态产业为主导的举措,意在引领高能耗企业逐步向低碳化转型。为实现此目标,黑龙江分行对企业绿色信贷实施更为细致的监管,并灵活运用各类优惠政策,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从而推动绿色金融工作的深入开展。

      黑龙江省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

      在《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指导下,黑龙江省正积极推进绿色制造,为企业铺设绿色转型之路,打造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当前,该省的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处于发展初期。2023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省内金融机构已为115家绿色企业发放了36.44亿元贷款,绿色信贷余额达到1762.9亿元,较年初增加357.6亿元,同比激增28.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节能环保行业增长了12.1%,而清洁能源产业更是实现了52.9%的显著增长。2023年5月,黑龙江省金融机构迅速响应,为“哈投哈石化余热暖民项目”注入8000万元资金,确保其顺利完工。此举为哈投热电厂新增了200万平方米的清洁供暖面积,每年可减少燃煤消耗3.71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9.63吨。同时,通过提供61.8亿元的碳减排支持及专项再贷款,推动了150个绿色项目的实施和19个传统能源企业的绿色转型。此外,建设银行向重点支持的绿色能源开发企业华电哈尔滨巴彦新能源有限公司提供了3.55亿元的授信额度,并已发放6600多万元的项目前期贷款。

      根据《黑龙江省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该省在科技、绿色、质量和品牌农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中绿色有机食品的认证面积高达9100万亩,居全国首位。随着企业绿色转型步伐的加快,黑龙江省的绿色制造体系正在不断扩大。

      目前,黑龙江省已初步构建起以绿色信贷为主体,融合碳汇质押、碳排放权质押、绿色债券及再贴现等多元化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在全面推进省内绿色金融工作的同时,黑龙江省还从工业转型升级、农业特色发展、林业碳汇经济等多个维度切入,特别选定齐齐哈尔、双鸭山和伊春作为先行试点,依托各自区域特色,深入探索“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尽管如此,与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强省强区相比,黑龙江省在绿色金融的发展层面上仍存在一定差距。未来,黑龙江省将持续加大绿色金融服务的推进力度,力求实现从区域性试点到全省系统性发展的跃升。

      黑龙江省绿色金融发展进程中的难题剖析

      黑龙江省当前的绿色金融产品以绿色信贷为主。自2015年起,我国开始发行绿色债券,并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绿色债券发行国,绿色金融整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然而,相较于全国,黑龙江省的绿色债券发行量较少,发展相对滞后。目前,该地区缺乏多样化的绿色融资工具,例如可持续发展贷款、绿色基金和绿色担保等,这使得金融机构难以满足不同类型绿色项目的融资需求。此外,黑龙江省的绿色金融服务主要由银行提供,而保险和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参与程度有待提升。同时,该地区绿色金融产品的种类相对单一,同质化问题较明显,亟须进一步创新和丰富以适应市场变化。

      企业和金融机构对于绿色项目的环境效益及其潜在风险的认识尚不够清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具体而言,商业银行在“两高一剩”行业开展绿色金融时,需缩减对这些行业的信贷规模,进而会对其短期收益产生影响。同时,由于绿色项目往往需较长时间才能产生经济回报,而商业银行一般更偏好短期收益,这在黑龙江省绿色金融起步阶段的背景下,使得商业银行难以预见绿色项目的长期盈利能力,进而影响了其为这些项目提供长期融资的意愿。此外,金融机构在风险评估时过于依赖历史数据,未能充分考虑市场和经济环境的变化。由于绿色项目多涉及新技术和新产业,其风险预测相对复杂,导致金融机构对潜在的不确定性持谨慎态度。

      绿色金融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课题,融合了金融、环境、农业、艺术等多个领域,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然而,目前部分机构和企业对绿色金融的内涵尚未完全理解,且市场上专门针对绿色金融的专业培训较为缺乏,导致相关经验积累有限,对于绿色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意识不强,进而造成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供给不足。

      在绿色信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法律约束力不足,自愿性披露欠缺等问题。金融机构各自采用不同的信息披露标准,缺乏统一性和标准化,导致信息难以进行有效的比较和评估。同时,金融机构在环境信息披露上表现不够积极,信息不足,特别是对于高污染、高能耗行业,部分商业银行对公开其信贷额度持保留态度。过度依赖自愿披露方式,使得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存在不确定性,不同机构间的披露水平差异显著,影响了行业的整体透明度,导致企业和社会公众难以全面了解金融机构在环境影响和可持续经营方面的真实情况。

      推动黑龙江省绿色金融发展的举措

      鼓励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产品上进行创新,通过放宽对绿色企业和项目抵质押品的要求,提升其贷款获取能力,进而降低绿色信贷的融资难度,吸引更多企业投身绿色金融。同时,建议设立专项资金,专门扶持绿色债券项目中的重点领域,如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绿色城镇化建设以及节能环保型企业等,以此保障项目在环境和社会层面的长久发展。另外,应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金融产品结构,密切市场动态,以确保金融产品更好地满足绿色项目的融资需求,从而激发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力,推动绿色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方面,通过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来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具体可采取部分信贷担保、绿色贷款贴息或提供财政风险补偿金等措施,以激励金融机构更多地涉足绿色项目,同时确保其利润水平,进而平衡短期与长期回报。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与行业协会合作,共同构建绿色项目数据库,全面收集和分享关于项目技术、环境因素、市场动态等信息,从而建立起一个详尽的数据集,并制定一套完备的绿色项目评估标准。这将使金融机构能够基于这些数据和标准进行更为准确全面的风险评估,从而摆脱对历史数据的过度依赖,减少决策的盲目性。

      发挥高等院校的优势,大力培育绿色金融复合型人才,并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结合的认证与继续教育体制。鉴于绿色金融领域知识和绿色信息更新迅速,金融机构应设立专业小组,确保从产品研发、营销推广到咨询服务等各环节均有专人负责。

      金融监管机构应推动建立统一的绿色信用信息披露标准,以提升信息的整体性和标准化程度,便于各方进行有效的比较与评估。同时,应完善监管体系,实施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绿色信用评级制度,对未达标的企业进行严格限制。此外,还应促进第三方评估担保机构的发展,利用中介组织的外部监督职能,增强信息的可信度,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
  • 黑龙江样本:绿色金融在挑战中寻找新机遇
  • 毛大庆:高管创业者有优势 隐患亦存
  • 冷友斌:质量至上 而非仅求大而强
  • 尹 烨:要摒弃“以成败论英雄”的狭隘观念
  • 产品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无非就是这些策略
  • 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管理你知道多少
  • 新发展背景下国有企业更需重视文化建设
  • 新时代忠孝文化在企业中的创新发展
  • 主编推荐 ...
  • 打扮家斩获“2021年最具创新力家装平台”荣誉...

  • 一对一辅导前十名大智教育给出高中学习方法,建议收藏...

  • 潮动蓉城,中石油携手舒达源亮相成都国际车展...

  • 滚动新闻 ...
    新闻排行 ...
  • 风险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于我们 | 杂志简介 | 法律声明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E-mail: cbmag@163.com  律师团队:北京正大律师事务所  联系QQ:360737408
    (C)版权所有 中国商业期刊网     京ICP备1303470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