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芹临沂理工学校
产教融合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关键一环,对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有重要意义。近几年电商行业发展迅速,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如何培养电商类专业人才,便成了职业院校共同关注的焦点。然而,就目前中职院校电商类专业教育现状来看,产教融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中职院校需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对教育模式进行优化调整,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只有积极深化产教融合,才能大幅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解决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中职院校电商专业
产教融合育人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教学定位不清晰。很多中职院校电商类专业的毕业生,由于没有找到理想对口工作,而选择继续深造,这从侧面反映出中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定位不清晰。目前,中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大多倾向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试图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所有相关岗位的全能型人才。学生的学习内容宽泛庞杂,知识结构分散,专业能力也不强。分析其中原因,主要还是由于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未与企业需求对接,对市场信息了解滞后,致使人才培养目标偏离企业需要。
课程体系不合理。目前中职院校电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宽泛,将近一半的毕业生反映在校学习的某些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什么用处。特别是理论课开设较多,实践课开设较少,学生所学理论知识难以与实践操作结合。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设置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学生所学知识庞杂不精,实践操作能力偏低,难以胜任企业岗位需要。
师资力量薄弱。中职院校电商类专业大多数授课教师自身难以做到专精,并且还存在实践经验不足,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实施产教融合育人需要将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引进校园,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目前很多中职院校邀请企业导师进校教学只是流于形式,企业导师并没有真正全程参与学校教学。另外,部分本校教师更会以消极态度参与企业培训,导致培训效果并不理想。培养高质量电商人才需要高品质的师资队伍,中职院校要进一步增强师资力量,改善师资结构。
实践环境难以与企业生产对接。经调查发现,很多中职院校电商类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并不是十分理想。很多学校虽然拥有一定的模拟实训室、生产实训室和实习场所,但受办学资金等因素的限制,教学设备更新换代缓慢,难以跟上行业发展步伐,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产教融合深度不够,企业没有真正参与中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学生的实训只是依靠学校的单方面努力。
教育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中职院校电商类专业产教融合育人过程中,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校企协同育人项目相对较少,缺乏深层次的产教融合。在实习过程中,企业虽然会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机会,但往往难以接触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另外,学校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证管理工作也不完善,这主要是由于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和企业制定完善的协同育人教育运行管理机制。没有管理制度的约束,企业对产教融合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自然不会给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投入财力、人力。因此,学生素质与企业用人标准之间的差距也会逐渐拉大。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院校电商专业教育模式
校企联合,明确教育方向。中职院校电商类专业在确定教育方向时,需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细致了解当今企业的用人要求和用人标准,并通过与企业进行深入的专题研讨,对行业未来发展和企业未来用工需求进行预判。中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社会生产需要,增强本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多方共赢。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中职院校也需对人才培养目标作出及时调整。
近几年,随着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和企业人才需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职院校需将电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高素质高技能方向,要求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等多方面都能够达到企业用工标准。在制定育人目标前,学校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电商企业中各个工作岗位的人才需求数量,筛选人才需求量大的热门岗位,然后分析其特点和未来发展前景,作为制定育人目标的一项参考因素。另外,中职院校还需对各岗位的职能和所应具备的能力有准确把握,以便于根据热门岗位的用人要求调整专业育人方向。例如,电商企业的网络营销人才需求量大,那么中职院校在进行专业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就需要兼顾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项目实施能力、营销策划能力的培养。
校企共建专业课程体系。中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方面深化产教融合,就是要以行业职业标准为依托,设置符合自身办学能力和办学特点的课程教学体系。为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中职院校可采用以岗设课、以证定课、以赛促课的方法,合理设置理论课、实践课以及核心课程比重,以此构建与行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首先,企业也要参与中职院校的电商类专业课程设置,避免课程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企业导师除了要参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还要全程参与教学与考核,使中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设计与企业用人要求精准对接。另外,中职院校还要定期安排本校教师前往企业参观学习,及时了解行业前沿信息和发展动态。中职院校还可优选企业培训课程,并融入本校教学,缩短学生认知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
其次,中职院校要注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采用课证融合和课赛融合的方法,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学校除了要求学生获取专业学历证书,还应鼓励学生积极考取多种类型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课程设置上,学校需适当融合职业等级证书考试内容,降低学生考证的难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有效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中职院校需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师实践经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教学能力。首先,学校需要全面加强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建设,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估认证,要由电商专业教师、电商行业组委会和电商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共同制定多维评估标准,全面考察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等。中职院校加强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建设,以此提升教师队伍的质量。
其次,中职院校应当积极吸纳企业高水平技术人员来校兼职,同时鼓励本校教师去企业兼职,强化本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的双向交流。为帮助企业兼职教师快速融入学校教学团队,学校会对兼职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增强他们的教学能力。中职院校可与企业协商,采取“双岗互聘”的方式建设教学团队。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都既是学校教学骨干又是企业业务骨干。在双方的协同合作之下,教育质量将得到极大提升。
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提升教师团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中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会不定期安排电商类专业教师去企业“挂职”,了解行业实际发展状况,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为企业兼职“代运营”的方式,时刻了解行业信息,避免与市场脱节。
精准实践,实现企业岗位的无缝衔接。中职院校如果想让培养出的电商类专业人才能够符合企业岗位要求,就需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力求让学生在企业现实情境中开展精准实践操作技能训练。校内实训基地受场地、资金、技术等因素所限,单靠学校自身力量很难做到与行业接轨,需要及时更新升级技术设备。为此,中职院校需与企业加强协调合作,让企业认识到与学校协同共建实训基地的重要性,优化学生实训环境,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是一项校企双赢的重要决策。
学校要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来校参与学生的实训指导,并结合企业当前亟需的工艺技术,及时更新升级实训教学设备。为更好地与企业岗位衔接,学校还需与企业进行深度协商,将企业项目和平台引入实训教学,将实训锻炼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模块,采取分层项目式教学。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训质量,学校要争取企业和政府的赞助支持,使实训基地的布置与管理要与企业一致,职业技能认证标准也要与行业一致。其次,企业也可根据自身对人才类型的需要,与学校进行积极沟通,并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参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培养过程,精准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
健全教育运行管理制度。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就需要一套健全的教育运行管理制度,明晰学校与企业双方职责,保障双方利益。只有这样,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才能得到顺利推行,才能保障企业、学校、学生实现三方共赢。中职院校和合作企业可通过协商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专门处理产教融合过程中出现的职责管理问题。理事会成员由学校电商专业高层领导和企业技术骨干及相关负责人共同组成。校企双方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协商共管增进育人过程中的双向交流,促进产教融合深化,保障人才供给质量。校企合作理事会要对电商行业发展状况和中职院校电商类专业育人规模、办学能力等方面进行统一调研,确定专业教学定位,明确育人方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理事会要针对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模、层次、专业课程设置,给出合理规划,避免中职院校盲目扩大招生,打破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平衡,最终损伤学生和学校利益。
产教融合是当前培养电商类专业人才的最佳途径,有助于填补电商企业发展中的高质量人才需求缺口,也有助于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技术能力。企业与学校虽然在产教融合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但产教融合给人才供给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学校需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努力解决产教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积极深化产教融合,以实现行业、企业、学校、学生的多方共赢。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