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正文
  • 加强审计监督 撬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点

  • 责任编辑:新商业 来源: 中国商业期刊 2024-02-07 10:06:39
  •   文/周慧云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审计局

      当前企业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审计监督的独立性不足。审计监督机构的独立性是确保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基础,但部分审计监督机构过于依赖政府经费,容易受各方面因素影响,难以真正做到独立、公正,审计监督的执法效能有待提高。当前,某些地区的审计监督力度不够强劲,存在不作为的现象。部分企业可能通过操纵财务报表、隐瞒内部控制问题等方式规避审计监督,不仅会给投资者和社会公众造成损失,也影响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审计监督的相关标准和制度仍有待完善。制定审计监督的标准和制度,应当紧跟国际规定,但其目前在一些方面尚有不足。例如,对审计工作的质量评估和风险管理要求还不够明确,且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力度有限,信息披露的规范性有待提升。此外,中小企业的审计监督还存在困难。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源有限,往往缺乏专业的财务人员,因此在编制财务报表和开展内部控制方面存在困难。现行的审计监督制度主要针对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监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社会公众对审计监督的了解和参与程度较低,审计监督工作的透明度还有待提高。缺乏透明度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因而无法充分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也无法对审计监督机构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和评价。

      加强企业审计监督的影响

      提高企业财务工作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审计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可以揭示企业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通过审计监督,能及时发现和纠正企业财务工作中不规范、不合规的行为,保障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企业财务工作的透明度和规范性有所提升,有助于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市场信心,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流入。

      提高企业治理水平和效率。审计监督可以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促使企业加强管理和治理,以提高运营效率和竞争力。通过审计监督,可以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完善治理结构,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力。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审计监督机构可以发现企业存在的资源浪费等问题,引导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与此同时,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可以防范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审计监督可以揭示企业在财务、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防范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通过审计监督,可以加强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加强企业审计监督的策略

      完善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这一举措可以确保审计监督的合法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为其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完善企业审计的法律法规框架,包括制定和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审计的法律基础和规范要求。同时,还要确保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充分保障审计工作公正、客观。此外,还要重视对审计机构人员的资质要求和道德要求,确保审计人员具有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要确保审计监督相关法律的实施效力,需要完善配套监管措施和制度。一方面,可以明确违规行为的定义和处罚标准,加强对违规行为的追究和处罚力度,确保违法者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另一方面,还可以建立健全举报和投诉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督和揭发,形成社会共治的审计监督格局。要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向企业和公众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强化群众的法律意识。要加强对审计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增强其法律法规意识和专业素养,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可以为企业审计监督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规范要求,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和制度体系。这将有效提升审计监督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实施效力,增强对企业的震慑力。同时,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也有利于促进企业内部自律和合规建设,提高企业治理水平和竞争力,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强化技术手段和方法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可以提高审计监督的效能,即加强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在审计监督中的应用。通过采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财务数据和经营数据,可以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采取措施及时进行干预。例如,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识别出可能存在的财务造假行为,从而提高审计监督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智能审计工具可以自动完成一些烦琐的审计工作,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自动识别异常交易,辅助审计人员进行风险评估。智能审计系统可以对大规模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帮助审计机构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审计监督也面临更多的信息安全风险。因此,需要加强对企业信息系统的维护,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和保密性。同时,要建立健全的数据保护制度和机制,加强对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保护。审计监督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来支持和推动,因此,需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信息技术能力和专业素质。同时,可以通过引进外部的信息技术专家和顾问,为审计监督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加强信息披露。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以此加强信息披露、减少信息不对称,使投资者和社会公众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明确披露信息的范围和标准,使得企业及时、准确地披露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情况、风险管理信息等关键内容。同时,还可以制定相关规定,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治理结构、高管薪酬、股权结构等与投资者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提高信息披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大信息披露监管和审核力度。完善信息披露的监管机制,加强对企业披露信息的审核和监督,确保披露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可以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或委托独立第三方机构进行信息披露的审核和监督,通过事后检查、现场核查等方式,对企业披露的信息进行监管和追责。同时,还可加强对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企业对信息披露合规的重视程度。推动企业主动增加信息披露透明度。除了法律法规的要求外,还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和行业规范等,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地加强信息披露,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可以设立奖惩制度,鼓励企业对关键信息进行主动披露,并给予其相关的荣誉和奖励;对于信息披露不到位、存在虚假夸大等情况的企业,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如罚款、暂停上市等,以形成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强投资者教育和权益保护。在加强信息披露的同时,也要注重教育和保护投资者,提高他们对信息披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增强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风险等方面的辨识能力。可以加强投资者教育培训,普及投资知识和方法,增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加大对欺诈行为和信息不对称的打击力度,建立健全投资者维权机制,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增强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投资者能够充分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进行合理决策,从而推动企业合规经营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有利于形成投资者信任和市场稳定的良好环境,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加强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深化合作和借鉴,可以借鉴他国在企业审计监督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推动我国审计监督水平的提升,进一步优化企业治理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其他国家、国际组织以及跨国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更好更快地解决企业审计监督中的难题。例如,可以加强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国际注册审计师联合会(IFAC)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推动全球审计监督标准的一致性和互认性。审计监督机构可以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审计监督方法较为先进的国家,学习其在依法履职、加强信息披露、推动企业治理等方面的有效做法。同时,还可以组织专家团队深入调研,赴其他国家考察,了解该国审计监督机构的组织架构、运作模式以及监管工具的应用情况,在实践中汲取经验,并结合本土实际进行改进和创新。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可以积极吸收和应用国际先进经验,促进企业审计监督水平的提升。这将有助于我国企业走上规范、高效、可持续的发展轨道,提升整体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审计监督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全面加强企业审计监督,有助于推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要深刻意识到,加强企业审计监督不仅是对企业和市场的监督,更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提升。不断完善监管机制,探索创新监管模式,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
  • 加强审计监督 撬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点
  • 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如何创造持久价值
  • 企业文化建设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
  • 读懂财务报表分析 看透数据背后的逻辑
  • 财务共享中心如何实现效率飙升
  • 完善预算管理 构建企业生态新格局
  • 石油销售企业风险管理的四道防线
  • 许 冉:数实融合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 主编推荐 ...
  • 打扮家斩获“2021年最具创新力家装平台”荣誉...

  • 一对一辅导前十名大智教育给出高中学习方法,建议收藏...

  • 潮动蓉城,中石油携手舒达源亮相成都国际车展...

  • 滚动新闻 ...
    新闻排行 ...
  • 风险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于我们 | 杂志简介 | 法律声明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E-mail: cbmag@163.com  律师团队:北京正大律师事务所  联系QQ:360737408
    (C)版权所有 中国商业期刊网     京ICP备1303470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