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靖童广州外国语学校IB国际部
“双碳”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双碳目标倡导环保、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通过加快低碳排放步伐,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与绿色转型同步进行的目标。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旨在为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领域的项目提供金融服务。近年来,绿色金融作为商业银行的新兴业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管理也面临诸多挑战。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提高银行综合风险管理能力。绿色金融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其风险管理至关重要。许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往往忽视了环境保护,导致环境污染,这不仅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也给商业银行的信用贷款带来了风险,一旦企业因环境问题无法偿还贷款,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绿色金融业务中,加强授权、审核和风险管理等环节的工作,能够有效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银行的综合风险管理能力。
为绿色信贷业务提供保障。商业银行加强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不仅是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更是对客户权益的维护,这种管理方式能为绿色信贷业务提供坚实的保障。实践证明,商业银行在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时,银行应严格审查企业的环保信息,确保绿色信贷资金能够流向真正需要支持的环保型企业,从而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同时,对于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银行应将其作为重点审查对象,以避免信贷资源的滥用。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现状
绿色信贷规模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发展迅猛,主要涵盖了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两大领域。其中,绿色信贷规模快速增长,从2016年的7.26万亿元一路攀升至2022年的22.03万亿元。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也处于全球领先水平,2022年发行量为1.76万亿元,同比增长32.8%,这一数据在全球绿色债券市场发行规模中排名第三。
绿色金融工具不断创新。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持续创新,推出了多种新型绿色金融工具,包括绿色保险、绿色发展基金、碳金融产品和碳减排专项贷款等。这些金融工具的推出和应用,不仅提高了绿色资金的环保效益,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速度。从绿色金融业务的支持领域来看,这些工具主要集中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等领域(详见表1)。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管理体系不完善。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时,面临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客户群筛选不够精细,资金投放的行业范围不明确,与“双碳”目标的衔接不够紧密;确定产品价格时,缺乏明确的碳定价机制,信贷服务缺乏市场导向,导致绿色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风险监控存在盲区,企业融资时缺乏必要的担保和抵押物,资金运作过程不透明,资金回收速度慢。
信息披露不健全。在绿色信息披露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信息披露以自愿披露和被动披露为主,强制性较低,这意味着企业可能缺乏披露环境污染情况的内在动力,导致相关信息不透明且分散,缺少整合共享机制,与绿色金融服务的联动性差;企业的绿色生产信息标准不一、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企业信息披露不完整,甚至刻意披露有利信息;缺乏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不同企业的信息披露程度存在差异,大型企业往往有更高的信息披露密度,而中小企业则相对较低;信息披露的内容多为定性描述和财务领域的量化指标为主,而业务领域的量化指标披露较少。
银行工作人员判断能力低。不同企业排放的污染物不同,因此环保评价信息也会有所不同,不能简单地将所有企业一概而论。然而,商业银行的部分工作人员可能对环保政策和法律不够熟悉,缺乏专业的判断能力,可能导致他们在信息收集上投入较高成本,但最终的资金管控和风险管理效果却不理想。
双碳背景下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对策
严格把控审批环节。第一,审批工作应以项目的环评结果为基础,确保环评批复的合法性。对于涉及化工、化石能源等高污染产业的环评工作,应由市级以上环保部门负责,确保公正、客观和严谨。第二,对于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及相关建设项目,应作为审批的重点对象,银行应加强授权管理,并根据企业及项目的实际情况,调整授信审批权限。第三,审查企业的环保收入时,应定期对固定贷款项目进行审核,并根据项目进展情况调整管理方案,确保企业及时缴纳相关税费。第四,针对绿色信贷业务的特点,要优化环评审批路径,在满足环保要求的基础上吸收更多人才、完善管理制度、落实考核方案。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在为企业提供绿色信贷之前,银行要进行环境压力测试。除了常规审核外,通过环境压力测试评估企业的环保风险管理水平和环保工作的社会认可度。特别是对于高风险企业和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当地的环保排污标准,避免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对于被责令整改或限期治理的企业,不能进行绿色融资。在贷中阶段,银行应制定具体的管理方案。在完成年度环评后,银行应进行系统分析,并与当地环保部门合作,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方式公开环评信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银行应定期了解授信企业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如未缴纳排污费、排放超标污染物等,这些信息可作为征信的重要依据。在贷后阶段,银行应充分利用环保信用评价这一工具,以帮助准确识别高风险企业。根据评价报告,银行可以开展后续管理工作,及时遏制潜在风险。此外,银行应与企业签订约束性合同,以规避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
运用信息技术加强监测。在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中,应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以提高风险管控的信息化程度。例如,在业务调查和审批过程中,可以将风控算法和信用分析模型等嵌入其中。此外,建立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平台也是一个有效的措施,通过合法收集和分析企业的绿色信息,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可构建风险识别、预警、监测和防范体系,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审判能力和管理水平。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绿色金融工具也在不断创新,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然而,在绿色金融风险管理方面,银行仍面临一些挑战。在双碳背景下,应严格把控审批环节,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并运用信息技术加强监测,才能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促进绿色金融业务健康发展。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