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博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公众对社会公平、公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法制体系也因此不断完善与调整。当前,社会各界对市场经济环境的复杂性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其法律意识也有所提高,对于维护自身各方面权益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加强。然而,由于我国普法工作时间较短,仍有不少公众对法律法规缺乏全面理解,这也导致自身权益在被侵犯时缺少科学维护途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经济法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为我国依法治国战略方针提供有力支撑。
消费者权益与经济法保护
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以及该权利保护过程中为消费带来的应得利益,其权利与义务属于对等关系。通常来说,消费者权益存在于日常的经济行为当中,消费者采取有偿形式获取商品与服务,同时也享有时间权益。具体而言,当消费者有偿获取商品后,会自动具备知情权、人身权以及财产权等权益,一旦非自身因素造成消费者的人身财产损害,就可以对自身权益进行保护。
通常来说,消费者权益包括知情权、人身财产权以及尊严权。知情权是指,在购买商品这一环节完成后,消费者应对商品的具体情况有充分的掌握,经营者要向消费者提供相应的知情权,保障消费者权益。人身财产权是指,购买商品后,商品出现非自身原因导致的问题,以及消费者在使用商品或享受服务的过程中身体健康产生问题,出现人身财产安全遭受损害的情况。尊严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以及享受服务的过程中,拥有一定的人格保护权,而经营者不能以任何理由侵害消费者的个人权益,在交易过程中必须保持公平公正的环境。
从立法层面讲,经济法保护的核心任务是确保双方的权利与基本义务得以体现,在法律保障下构建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平等商业关系。在消费者的消费活动中,如果出现任何违法行为,能够依靠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经济法不光能够维护交易双方的权益,也是履行市场义务与责任的重要手段,为维持稳定的市场秩序提供帮助。同时,经济法保护能够贯穿整个经济产生过程,对当前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经济问题加以解决。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经济法来实现对市场消费者与经营者行为的有效监督,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提供关键支撑。当前,我国经济体制仍在不断完善与进步,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经济法仍存在诸多不足,须进一步优化健全。
经济法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现状
经济法是我国法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经济法主要涵盖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金融法》以及《价格法》等。在我国法制建设不断健全的当下,经济法在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从具体情况看,由于受到多方因素的限制,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经济法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优化与完善。
电商行业的发展使得消费者接触信息更为便捷和频繁,这也为经营者的营销行为带来便利,如果消费者在形形色色的营销中缺失自我判断,就无法全面了解商品与服务,这也是当前较为常见的消费信息不对等问题。消费市场日益扩张的同时,经济法建设工作中的不足也逐渐显露,从其内容上看仍存在不少空白领域,严重阻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此外,由于政府部门职能不够明确,导致监管工作十分复杂,无法及时受理消费者的侵权行为,处理效率低下,而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也造成消费者的维权积极性大大降低。目前,消费者在经济法与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上也存在偏差,无法全面掌握,导致消费者维权能力薄弱,这也是当前无法有效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关键原因。
消费者权益保护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消费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等。通常情况下,消费市场的双方会存在商品信息不对等的情况。经济学原理中明确提出,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交易主体的成本越高,经营方越能获取更多经济收益。在消费市场,消费者大多处于劣势一方,部分大型制造企业为了收集、整合、研究商品与消费者的信息,会设置相关市场信息调查与研究单位,当然,这也在我国现行法律的允许范围之内。相较于大型企业,消费者往往只能依靠现有信息选择商品,例如营销中的广告与软文等。这导致消费者在大量信息面前无法有效筛选、辨别出真实有效的信息,阻碍了消费者行使消费知情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行为,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经济法中对商品质量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有着十分详尽的解释,经营者有义务提供商品明细给消费者,例如安全信息与安全标识等。
比如,某个消费者对牛奶有过敏反应,在其购买饼干时,商品包装上缺失相应的添加牛奶信息与表示,最终导致消费者误食而出现过敏,这就是经营者没有提供商品明细导致的问题。从法律角度而言,饼干的经营者需要向消费者提供相应的赔偿,如果经营者在包装中明确了相关添加牛奶的信息或标识,就不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消费市场,提供对称的商品信息十分必要,经营者必须积极主动公开、透明商品的各类信息。
在消费市场,经营者与消费者的交易活动从其本质上来讲也是履行合同的过程,即所谓的口头合同。通常,签订合同的双方拥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一旦其中一方处于劣势,就会出现不当得利的情况。
例如,KTV、酒店等场所有规定,不允许消费者外带酒水,有的甚至还需要向商家另支付一笔开瓶费。这类霸王条款实际上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即自由消费权,这类现象在餐饮行业较为常见。
除了上述现象,消费市场还有不少类似情况导致消费者处于被动地位。基于此,消费者在保护自身权益时,需要根据经济法的有关规定向相关职能部门申请行政援助。
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市场经济内部环境的重视,避免类似餐饮行业开瓶费等不当得利行为的发生。同时,相关行政部门也要积极完善法律法规,对此类问题严厉打击,通过多方协作纠正不正之风,减少不良市场行为的发生,保护好消费者权益。
经济法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
责任界定
责任界定时,一方面要严格责任。在现行经济法中,明确规定了确定行为人民事侵权的标准与依据,对于如何界定市场经济行为中消费者与经营者权利与义务提供了重要的准则依据,能够更加明确消费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的具体责任。严格责任通常是指经济法中涉及产品责任制度的有关内容,这类行为也被认定为侵权,消费者所要承担的责任与相应的赔偿金额构成了产品责任的主要内容。在我国法制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尽管公众的法治观念与道德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足。责任界定不会受到这一问题的困扰,一旦经营者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有非法违规操作,必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另一方面是惩罚性责任。在责任界定中,惩罚性责任的警示教育价值更强,一般是在消费者合法权益被侵犯之前就能够明确。例如,如果经营者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在食品生产加工中违规添加,会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要利用法律手段加以制止,同时也要加强惩罚性责任的应用。如果经营者出售的商品对社会存在危害,即使商品尚未售出或只是间接产生危害,也必须合法合规地施以惩戒,轻则缴纳罚金,重则吊销营业执照。
赔偿问题
责任界定后,消费者可以向经营者提出赔偿,通常分为经济损失与精神损失两类。
经济损失赔偿。经济法中有所规定,只要是经营者造成的经济损失,需要向消费者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随着电商网购成为主流,消费者权益遭受侵害的现象被逐步放大,引发社会热议。例如,某个消费者在网购平台购买了一顶帽子,而商家却发了两顶,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并没有享有另一顶帽子的权利,也没有支付邮费将帽子寄回的义务。如果经营者要想收回多寄的帽子,就需要支付消费者邮寄商品的费用,通常这类赔偿被称为纯经济损失赔偿。
精神损失赔偿。精神损失赔偿从本质上来讲是警示责任中涵盖的赔偿问题,这类实质性伤害会直接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例如,人脑在遭受到外部刺激后,会产生一定的恐慌与惊吓,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后续的正常生活。在案例中,一对新婚夫妇为了布置婚礼需要拍摄一套结婚照,于是向某摄影工作室购买了该项拍摄服务,而当收到照片后发现照片背面写满了不良言论,为这对夫妻的婚礼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同时也破坏了家庭关系。针对这一案例,需要工作室向消费者给予相应的经济损失赔偿,同时也要进行精神赔偿,维护消费者权益。
公益诉讼
在经济法中,对公益诉讼的定义是法律赋予每个有能力的个人或组织,使其通过法律途径向侵害国家的公益行为发起诉讼,并由法院进行处理与判决。经济法从属于民法,与民事关系的关联性更大,而消费者也是民事关系构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果消费者发现经营者存在损害社会公益的行为,就有提出诉讼的权利。这是因为消费者本身就是社会主体,而经营者侵害社会公益的行为就是在侵害社会主体的合法权益。一般来讲,公益诉讼能够有效产生社会效益,帮助消费者了解自身权益并学会自我保护;经营者在消费者提出公益诉讼后需要给予消费者真挚地道歉,从中引发公益效应。
经济诉讼
经济诉讼是指在经济法实体法下,消费者向经营者提出的针对出现的民事侵权行为给予一定的赔偿行为,当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后,应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相应的赔偿。通常,消费活动开始前会使用口头或书面协议等形式来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便于后续出现侵权问题时能够及时赔偿。如果交易双方发生纠纷,消费者出示相应协议就可以要求法院给予援助,这一过程就是经济诉讼。近几年,随着人们法治意识的提升,各类科普文章与短视频的普及,我国消费者经济诉讼率也在逐年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能够借助经济诉讼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当前,我国的消费者在市场中仍处于弱势地位,相关立法部门须出台更为有力的措施干预消费活动,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经济法的出台与实施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借助经济法能够有效保护消费者权益,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科学、健全的保护依据。在经济法视野中,消费者权益保护能够得到重视,深刻践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同时,在经济法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电商购物平台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构建更加和谐、健康的消费环境。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