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正文
  • 两城“强省会”战略比较及借鉴意义

  • 责任编辑:新商业 来源: 中国商业期刊 2022-12-23 13:40:09
  •   文/杨蔓中共贵阳市花溪区委党校

      “强省会”战略是西部地区推进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普遍选择,中国2018年十大“强省会”城市中有7个都在西部地区。2019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这7个“强省会”和其经济占全省经济比分别是:银川(51.32%)、西宁(44.9%)、成都(37.72%)、拉萨(36.6%)、西安(34.17%)、兰州(33.14%)、昆明(29.12%)。根据贵州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贵阳市经济占全省经济的比重仅24.1%,相比西部其他地区“强省会”而言,贵阳市还需要做大做强其作为省会城市的影响力。2021年,贵州省委提出将在“十四五”时期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以增强贵阳的影响力、发展带动力和区域竞争力。

      我们选取地理环境和文化较为接近以及“强省会”战略实施较为成熟的西南地区省会城市——成都市和昆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成都市和昆明市实施的“强省会”战略,分析战略实施过程中带来的利好与弊端,为贵阳市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提升其城市首位度提供经验。

      成都市与昆明市的“强省会”战略

      实施“强省会”战略的理论依据。

      “强省会”战略是对区域中心地经济发展作用的肯定,即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增长极”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增长极”理论认为,那些集聚在一起的创新企业,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不仅增长迅速,还会对邻近地区产生“扩散效应”。核心—边缘理论认为,核心区域通过其较好的经济效益,吸引边缘地区向核心区域转移,从而带动边缘地区经济发展。

      最直接研究城市聚集效应的是城市首位度理论,该理论认为,排在首位的城市,会比排在第二位城市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要大得很多,象征着该城市在该区域的超群实力。“强省会”战略将资源聚集起来,形成规模经济,从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这是一种最大化利用资源的做法,对于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较为缺乏的西部地区具有积极意义。

      “一城独大”——成都的“强省会”战略。

      四川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成都首位度达全国各省会第六名,成都占比四川省经济总量约36.5%。成都市自2011年合并简阳市后,开始了其“强省会”战略。成都市形成“一城独大”的局面符合经济发展的逻辑。从自然条件看,四川地处西部内陆,地形多为山地,交通、地缘较为劣势,规模经济难以形成,经济发展不能与沿海省份相比。而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内,拥有四川境内少有的平原地形,城市规划较为容易,城市群容易形成,如果集中全省资源发展,容易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成都市经济基础好,文化底蕴深厚,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做强做大成都市更易吸引国家战略和政策,更易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四川省是较早启动“强省会”战略的城市之一,在2016年成都市城市规划中,就致力于将成都打造成为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计划在2020年人口达到2000万,城镇化率提高到75%以上。成都市通过合并重组周围区县扩大城市范围;通过合理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通过宣传打造城市知名度,吸引高质量人才。截至2021年,成都市已经成为大学应届毕业生理想工作城市之一。但作为较早一批实施“强省会”战略的城市,成都市已经出现吸虹效应。早在2019年,成都市GDP就已经占全省经济GDP的三分之一,吸引了大量来自周边地级市的人才,导致周边城市发展受阻。2018年成都市启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政策,走出“强省会”规划,开始反哺其他地区,帮助其他地级市发展经济。

      “1小时都市圈”——昆明市的“强省会”战略。

      昆明市城区存在不少真空层和断裂带,城市发展受地形制约,交通不便利,不利于经济发展。昆明市的“强省会”首要关注的是优化城市交通,通过交通连接形成特有的都市圈。同时,云南省各市之间交通不便利,各市特色明显,发展方式不一,发展不平衡。云南省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产业单一,资源有限,只能将昆明市作为核心区域,再逐渐辐射其他地区,才能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昆明市历史底蕴深厚,城市知名度高,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地形平坦,较容易发展城市经济。

      云南省2019年提出要加快滇中城市群发展,支持昆明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促进各级城镇协调发展;全面放开全省城镇地区户口迁移政策,取消昆明市主城区落户限制,探索建立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政策措施。滇中城市群由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区县组成,涵盖了云南省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云南省试图通过发展滇中城市群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增加云南省经济发展竞争力。其中,将昆明市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再辐射其他区域。

      2021年云南省计划在“十四五”时期,将充分发挥昆明在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金融、创新中心的核心作用,至此云南省加强“强省会”战略,将经济发展集中到昆明市,做大做强昆明市,以此带动全省经济发展。云南省的“十四五”规划里,计划到2025年,昆明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30%以上,并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昆明城区为中心的1小时都市圈,借此推动都市圈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一体化发展。同时,云南省政府计划到2025年,昆明都市圈集聚全省20%的人口、40%的地区生产总值。云南省2021年制定的“十四五”规划中,致力于将昆明市打造为云南省的城市中心区域,继续强化“强省会”战略,试图通过“强省会”战略将全省资源利用最大化,提高全省的经济发展质量。

      两城“强省会”战略的借鉴意义

      成都市和昆明市作为西南地区的代表城市,实施的“强省会”战略都试图集中有限资源,将一城做强做大,进而辐射其他地区。两个城市历史发展和地理条件不同,城市发展规划的侧重点也不同。

      成都市侧重于提升城市知名度,积极吸引人才。在实施“强省会”战略过程中,成都市除了不断扩展城区范围,改善基础设施之外,最值得借鉴的做法是在增强城市知名度上下大功夫。成都市找准定位,将成都市特色和川府文化作为宣传主力点,同时将着力点放在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打造上。知名企业、较高的收入和待遇让成都市成为年轻人的首选城市之一。

      相比之下,昆明市的“强省会”战略实施效果并不像成都市这样具有典型意义。昆明市最初的定位是打造滇中城市群,试图通过城市群的发展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同时将昆明市作为发展中心,然而效果不如成都市明显。2021年云南省“十四五”规划终于将矛头转向主力发展昆明市,效仿成都市的做法。不同之处在于,昆明市致力于优化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实现都市圈的融合,对落户限制放宽,增加城区人口。

      成都市与昆明市作为西南实施“强省会”战略的主要城市,对贵阳市实施“强省会”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成都市和昆明市城区地形平坦,有利于城市建设和交通建设。贵阳市与成都市和昆明市不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城市规划和建设成本更高。城市建设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贵阳市于2021年提出“强省会”五年行动,需要将重点放在城市建设和交通建设上,美化城市环境,贯通市内交通,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吸引力。

      贵阳市的人才吸引力不如成都市。成都市拥有较为完善的人才政策,如率先启动“本科毕业生凭毕业证落户”政策。贵阳市目前的人才政策还需要加大力度和资金投入,放宽落户政策以吸引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同时,可以借鉴成都市人才引进政策,提高人才的收入和待遇,做好人才落户和工作的配套措施。

      贵阳市需要加大宣传,打造城市特色名片。成都市的发展证明,贵阳市的“强省会”道路还需要找准自身优势和特色,加大城市宣传力度,增强城市的好感度和知名度。一方面需要从本地文化当中挖掘特色文化进行宣传,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宣传城市正面形象。

      相比成都市,贵阳市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工资水平低,需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寻找经济发展机遇,提高当地经济水平和工资待遇,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时,将资源集中发展省会,也需要平衡好省会与其他地级市的关系,尽可能避免虹吸效应对周边地级市带来的不利影响。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
  • 朱先春:企业创造高绩效的核心要素是人本动力
  • 刘青萍:引领世界500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 陈俊长:以核心技术提升易司拓的行业领导力
  • 李 雄:资本运作者要保持行业领先的专业意识
  • 谢 琨:钱塘天誉“士族大宅”的创建者
  • 外贸风险管控要突出全过程信息识别与整合
  • 出口型企业要有效平衡电子商务的双重影响
  • 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怎样避免成为“背锅侠”
  • 主编推荐 ...
  • 打扮家斩获“2021年最具创新力家装平台”荣誉...

  • 一对一辅导前十名大智教育给出高中学习方法,建议收藏...

  • 潮动蓉城,中石油携手舒达源亮相成都国际车展...

  • 滚动新闻 ...
    新闻排行 ...
  • 风险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于我们 | 杂志简介 | 法律声明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E-mail: cbmag@163.com  律师团队:北京正大律师事务所  联系QQ:360737408
    (C)版权所有 中国商业期刊网     京ICP备1303470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