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涂超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文旅产业如何应用数字技术
2020年,苏州广电文化和旅游局在“苏州旅游发展白皮书”中,把市内所有的A级旅游景区划分为四大类:
古镇古街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镇古街的文化底蕴代表着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脉络。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和山塘街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属于特殊类型的文化遗产,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其遗存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集聚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古老建筑和丰富的人文景观。
在其运营的微信公众号中,对景区的“吃、住、行、游、购、娱”分类比较细致,内容比较丰富,大大增加了游客查找的便利性,如对停车场的停放时间、收费标准以及其他交通方式信息提示等。游客不仅可以通过导览图的定位功能知晓自己的实时位置,还可以通过美食推荐、网红店铺、剧场演出等信息,提供给游客更多的选择需求。
2021年,常熟沙家浜景区启动了“横泾不夜天”大型文旅夜间项目,其表演项目分为《铁花丹心》《芦荡夜色》和《暗战沙家浜》3个部分,节目内容通过“文化+旅游+光影科技”的实景演出形式生动地弘扬了红色文化精神,全力打造以样板戏为特色的红色旅游IP品牌。
文博场馆
文博场馆把本身具有的公益性质、研究功能和藏品展示三个部分作为面向公众的主要特色。随着AI技术、云计算和5G通信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博场馆数字化升级改造提供了无限可能。
疫情防控以来,大多数场馆广泛采用了“线下渠道+线上渠道”相结合的新型营销模式,在文物展现的方式上更加灵活,形成了文物展示数字化、宣传渠道多样化、消费群体年轻化、体验过程沉浸化的态势。如苏州博物馆(西馆)的“苏色生活馆”以时间节气为主题,以色彩物像为演艺内容,演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苏州生活美学,通过360度全方位的LED屏营造出沉浸式的数智化色彩通感空间。还有的场馆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MR混合现实技术的应用等。观众戴上由传感器连接的设备,让人“身临其境”,给人全新的沉浸式体验。通过场馆内光与声的结合,投影映射技术和传感交互技术的依托,增强了与观众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游客还可以通过博物馆官网,线上720度“玩转”文物,了解其内部构造和文化肌理,使游客足不出户也可以欣赏中国古代传统的优秀文化。
园林古迹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截至清末时期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座,现存50多座,其中有9座园林被列入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苏州园林旅游公众号中,游客可以通过各个园林的导览地图、全景导览等功能进行线上搜索和观赏,拉近了游客与园林的“心理距离感”,给人一种“回家”的感觉。为了控制人流量,景区实行分时段预约方式,可以线上购票,减少现场排队买票时间,既提升了游客的观览质量,又保证了游客的安全。
沧浪亭的《浮生六记》开创了国内沉浸式戏曲演出先例,其中2021年改进的《浮生六记》5.0版,通过设置NPC(游戏角色)增加了更多互动内容,设置多种不同的剧情支线,提供给观众更细致的体验和更丰富的选择。
山水乡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2021年,苏州市先后发布了《苏州市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和《关于“十四五”深入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的行动方案》,旨在带动乡村产业经济的发展。为了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激发乡村文旅产业等相关产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2022年,由苏州日报报业集团策划发起的沉浸式融媒行动“苏乡播报”在张家港市大新镇正式启动,首批30位和美“新”主播“C”位出道,以网络直播的方式宣传自己的美丽家乡,讲好家乡故事,把当地的农业资源、自然资源转变成乡村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打造网红旅游景点,吸引广大游客前来参观和打卡。
从苏州A级旅游景区的4个类别可看出,数字技术都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但在细节方面(如公众号内容的设计)做得还不是很完善,数字技术在传播旅游文化方面深度不够,文创产品的创新力度还需进一步提升,不能只注重技术层面的炫酷,这很难提升游客的体验度和获得感。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缺少语种选择,缺乏文创特色。大部分古镇街巷的公众号虽然都有比较详明的“吃、住、行、游、购、娱”方面的介绍,但缺少景点介绍的英文或多语种版本,如七里山塘和平江历史文化街区都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街区”,每年的国内外游客很多,对于不懂中文的外国游客来说很不方便。此外,七里山塘景区公众号中的文创产品商店数量不多,产品大多不具有代表性,没有充分体现当地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创新深度。
数字人才不多,服务质量不高。“数字+文旅”新业态成为潮流,然而国内文博场馆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可推广的样板却并不多,一些场馆虽使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了可视化展厅,但展板文字介绍的内容不是很清晰,游客获得感不强,文博场馆的数字化应用程度不高。在苏州园林旅游公众号运营方面,如留园虽有很好的VR体验效果,但景点内的诗画和匾额上的字迹看不清,“语音讲解”功能选项无法使用,大大降低了游客满意度。
数字基建不足,农民培训匮乏。数字乡村建设存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这不利于地域特色品牌的打造。农民对数字化设备使用的能力相对欠缺,不仅包括直播器材的使用,还涉及普通话水平、话语宣传技巧等,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解决,会直接影响直播的效果和乡村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推广和发展。
景区数字化技术待升级,游客消费体验不高。随着MR、AR、AI等数字化技术在文旅产业中的广泛应用,推动文旅项目沉浸化发展,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游客的需求。景区的沉浸式体验馆一般都有数字化的体验设备,但由于受数字芯片技术及视频分辨率受限的影响,游客长时间带上“VR眼镜”后会出现眩晕、呕吐的感觉,这就降低了游客的获得感。一些文旅企业目前仍对数字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理念认知不深,缺乏转型意识,如江苏省某些景区的文旅产业数字化建设发展缓慢,尤其是在“互联网+”、AI、5G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上需要进一步升级。
苏州文旅产业数字技术发展路径
增加语种选项,突出文创特色。增加公众号景点介绍多语种选项的同时,还应添加苏州方言录入,这样不仅可以宣传苏州的软文化,还可以让游客欣赏苏州方言的情趣。七里山塘又称“七狸山塘”,景区可以用狸猫作为“导游”,创作七狸山塘数字动画或游戏类文创产品,通过狸猫的形象带领游客领略街区景点,听山塘的历史故事传说,穿越到千年前的历史景象中。
加大人才引进,提升服务质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最紧缺的是技术手段,特别是懂技术的人员,博物馆需要对馆内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积极引进数字化人才。同时与数字型企业合作开发数字化系统平台,提升文博场馆数字化建设和运营水平。园林景区应实现景区检测系统、运营系统和内部管理系统的统一,扩大景区无线网络的覆盖面,完善语音讲解功能,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
加快基建建设,加强农民培训。加快数字基建建设,增加乡村景区内5G网络信号强度等“硬件”,深化民众对乡村旅游数字化建设的认识,提高乡村旅游经营者素养等“软件”,只有“硬件+软件”,才能更好地为游客提供智慧服务,才有利于打造地域特色品牌,带动当地农民创利增收。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如普惠性的技能培训,掌握互联网思维和直播技术,以及普通话培训等。乡村振兴需要涌现更多的乡村主播,让农民自己做直播,讲好乡村故事,让宣传更接地气,更有“味道”,更具有感染力。
深化景区与数字企业的合作开发,提升游客沉浸式消费体验。在提升游客沉浸式体验方面,数字技术专业人才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研发,如提高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和视频分辨率,满足游客消费需求。深化景区与数字企业间的开发合作,可以加强对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提升游客满意度。如2020年由故宫博物院、新华社与腾讯集团共同开发了“数字故宫”小程序,通过该小程序可以“一站式”满足用户游故宫、逛建筑,赏文物、看展览等需求;又如2021年,腾讯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借助科学技术对洞窟壁画进行数字化保护,使动画“活起来”,让观众能够用全新的视角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