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正文
  • 产教融合新动向: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三大策略

  • 责任编辑:新商业 来源: 中国商业期刊 2022-08-06 09:31:07
  •   文/谢玉婷张丽丽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政策中的重要抓手。自2010年被正式写入国务院文件以来,国家密集出台相关文件,一系列举措顺势而出;各级部门设计多项行动,全力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为了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的联系,深化校企合作,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合理安排专业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模式,提升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近年来我国不少职业教育学院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并取得了有效成果,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

      策略一:

      打好多重“组合拳”,形成合力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加快发展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办好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要实现产教融合的持续进展,从项目、平台到创新生态的演进,需打好更多“组合拳”。以下是部分学校的探索与创新。

      启动“智汇商谷”,打造复合型数字商业人才。经过多年实践,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贯穿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发展的高频词。学校围绕“平台赋能、项目驱动、战略导向”大做文章,积极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加强政行企校全面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探索建立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构建新商科产教命运共同体,为产教深度融合给出“商院方案”。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加速改写全球化进程,扁平化的数字商业产业链应运而生。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敏锐感受到这一变革,主动对接数字商业产业链,启动“智汇商谷”——数字商业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设。

      建设期间,智汇商谷平台通过与政府紧密合作,与行业组织及腾讯集团、阿里集团、京东集团、顺丰集团等8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联动,共同打造商业能力训练基地等5大基地、数字营销推广中心等7个数字商业中心,集成建设数字商业学习谷等4大谷地,实现主体、专业、载体、项目、模块、功能“六合一”的集成功能,着力打造复合型数字商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用技术创新、区域共享社会培训和国际合作交流的示范高地。

      完善“双元”育人模式,培养德技并修复合型技术人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产教融合作为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的重点工程,紧紧围绕办学定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角度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抓手,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努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特色,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探索并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3+3”新模式,旨在提升德技并修“旅商特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实现学校高质量、高速度发展。

      通过对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的一系列经验进行分析,高校在继续教育推动产教融合,打好组合拳过程中可以将以下两点作为发力点。第一,面对某一行业骨干企业的人才需求,应以企业为龙头和主动的一方,深度了解企业需求,并带动职业院校积极跟进。第二,高校有实力了解甚至助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其发力点在于把先进的技术,甚至是学科交叉的技术,转变成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包括教学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即把企业采用新技术后对人才的需求变成培训人才的教育产品。然后由高校、职业院校、企业大学去执行。这两个发力点进一步阐释了两种“组合拳”的纵深发展方向。

      策略二:

      强化“双创”课程教育培养“双创型”人才

      当前,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与各行各业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培养双创型人才的重要性。校企协同育人一方面有助于拓展学生就业渠道,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精准培养出企业需求的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各行各业的需求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和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的良性循环。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培养体系,将“双创”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校企联合共建“三层递进”双创课程体系,着力打造线上线下“双创金课”,启发师生创新思维、培养创业精神、传授创业知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

      该校以课程群建设为基本载体,构建了以“双创”通识教育为思维启蒙、“双创”实践教育以强化技能、“双创”精英教育以打造精品的“三层递进”课程体系。体系呈金字塔结构,课程内容从大一贯穿至大三,由必修课向选修课转变,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定制学习需求。

      课程体系的创新是学校点燃“双创”活力的亮点之一,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打造“金字塔”塔尖——“双创”精英教育中,学校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芯传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之间的合作探索。校企三方经过多次磨合,依据共同投资、共享收益的原则,创新成立了混合所有制“苏食院•新道创客学院”,共同打造集人才培训、行业交流、实训操作、项目演练、项目孵化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

      高等职业院校始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激发学生创新活力、挖掘创新潜力,致力于使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共同品质。从双创认知、双创训练、双创实践和双创拓展等环节入手,以“四阶递进”为主体,实现学生“双创基本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创新综合能力-创业实践能力”四项能力的递进提升,以“做学创合一”为理念,引导学生“看中学、学中做、做中创、创中领”,以“专创融合”为核心,将双创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以“产教融合”为平台,打造具有产学研合作、双创人才培养功能的“四类型”平台,以培养出兼具双创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双创型”技术技能人才。

      策略三:

      破除校企合作壁垒打造学习共同体

      面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一直存在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不深、“一头热”“两张皮”等问题,以及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顺畅、育人效果不明显等难题,产教融合专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田克美认为,要激发行业企业参与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主动破除壁垒实现融合,打好上述“组合拳”,啃下“硬骨头”,形成“战斗力”,打赢“翻身仗”。

      如何深度融合?职业院校希望:合作办学,校企双方长期合作,扬长避短,共商人才培养机制,共建专业及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建设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让学生在学校里能感受到现代企业的氛围,在企业中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合作就业,学校推荐高素质学生到企业就业,企业帮助学校让更多学生成为合格员工;合作发展,学校为企业培养、培训人才,提供技术支持,企业帮助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这就是校企共赢。

      在产教融合的实际探索中,清华大学当属佼佼者。近5年来,清华继续教育学院和企业方的合作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密切。在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学院提出“企业是继续教育的主战场(需求侧),高校是继续教育的主力军(供给侧)”的口号。学院党委书记刁庆军指出,在双方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企业感觉高校课程太学术、方法不实用;高校则困惑,企业需求不明确、目标不清楚。“这种碰撞持续了很长时间。”他认为,开展校企合作培训的实质,是高校继续教育与企业大学共同面对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的双重需求。

      为了深化产教融合,清华继续教育学院探索出了“校企深度合作,打造学习共同体”的发展新模式。刁庆军介绍说,这是继续教育学院与企业大学在组织学习理论指导下,围绕企业人才战略需求,利用高校在科研、师资、人才、国内外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以及企业在设施、环境、管理、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双方建立起多维度、深层次、长期的学习共同体关系,形成校企深度合作与发展新格局。

      对于校企业合作这个历史性的课题,相关高校与职业院校的探索仍在继续。就当前的实际状况而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职业教育在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已经形成了政府统筹管理、学校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其中,部分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力推动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未来,校企双方应在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加强对接,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开展订单培养,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
  • 朱先春:企业创造高绩效的核心要素是人本动力
  • 刘青萍:引领世界500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 陈俊长:以核心技术提升易司拓的行业领导力
  • 李 雄:资本运作者要保持行业领先的专业意识
  • 谢 琨:钱塘天誉“士族大宅”的创建者
  • 外贸风险管控要突出全过程信息识别与整合
  • 出口型企业要有效平衡电子商务的双重影响
  • 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怎样避免成为“背锅侠”
  • 主编推荐 ...
  • 打扮家斩获“2021年最具创新力家装平台”荣誉...

  • 一对一辅导前十名大智教育给出高中学习方法,建议收藏...

  • 潮动蓉城,中石油携手舒达源亮相成都国际车展...

  • 滚动新闻 ...
    新闻排行 ...
  • 风险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于我们 | 杂志简介 | 法律声明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E-mail: cbmag@163.com  律师团队:北京正大律师事务所  联系QQ:360737408
    (C)版权所有 中国商业期刊网     京ICP备1303470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