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玉婷张丽丽
近年来,我国进一步明晰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战略地位,相关院校也在校企合作平台构建中,不断创新思维,优化合作模式,注重平台运行细节层面的改善,规避现有运行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将各个要素的支撑作用发挥出来,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呈现出新高度和新气象。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推出,职业教育迎来历史性机遇,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把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放在促进中国经济升级和充分就业的大背景下通盘考虑,用改革的方式办好办大职业教育,已成为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展开紧密合作的共识。
深职—汇川产业联盟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性质的外在表征,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形态。我国职业教育强调“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
在这方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走在前列。近年来,学院始终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实施了多种模式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践,创新专业平台、课程平台、实践平台,突破专业设置壁垒,调整课程设置结构,优化实训资源配置,实行新型教学管理制度,培养复合式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其机电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工控领域国内龙头企业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多年的合作,于2015年创建了基于汇川技术产业联盟的“订单+联合”的自动化高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培养目标精准对接该联盟企业的应用开发工程师具有研发助理岗位能力的自动化高端技术应用人才。
校企合作、订单班培养是一种普遍的传统培养模式。但是,传统的培养模式往往只服务一个企业,具有局限性,容易受企业经营状态的限制。
深职—汇川产业联盟主导式自动化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则是面向汇川自动化技术产业链企业,不仅有效解决了传统订单班仅服务一个企业的局限性问题,还有效解决了高职院校学生择业难、岗位单一、社会适应能力弱和职业不稳定的问题。
深圳职业教育学院一系列产业融合模式和经验说明,以市场为基本导向提升人才的实际技能和就业能力是关键。首先是在选择合作企业时,深圳职业教育学院并没有过度关注企业规模等因素,而是关注企业在行业发展中的市场地位,关注企业市场经营的专注度,从而选择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最为合适的企业。
其次是在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时,坚持多元化发展,真正将教学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后是校企合作平台的运行应以生产和商业实战为基础,尽量利用真实市场环境对学生进行实训,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市场动向及知识学习和应用的相关要求,明确自身知识体系存在的不足,进而在校企合作训练中不断进行补充。
格力明珠产业学院的产教融合平台
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是职业教育必须牢牢把握的办学方向,也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中国经济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不断升级,推动“中国制造”从“合格制造”变成“优质制造”“精品制造”,需要加快和精准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
为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与格力电器校企共建格力明珠产业学院,通过共建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共建多元多维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职业院校技术服务能力提升、保障技能人才高质量就业等,致力于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形成了格力明珠产业学院“以校企双主体培养为根本,以企业定制化知识和技能模块为基础,以格力自主创新企业文化为内核,以工匠精神塑造为灵魂”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在育人、专业内涵质量提升、示范引领、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
一直以来,格力学院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富有自身特色的持续探索。根据学院的专业设置,教师资源采用学院与格力交叉应用教学的“双师型”模式。学院匹配高质量专职教师并将继续引进高层次人才,格力电器则选派经验丰富的技术管理人员,双方共同参与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完全契合格力电器对相关岗位的特殊要求。
格力学院在产教融合、校企业合作方面给业界提供了以下经验:
一是产教融合的深度实现,需要教师队伍层面做好全方位指引工作,因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就成了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保障。在教师队伍培养中,不仅要做好校内专任教师的培养,促使教师走出校园、走进企业,还应当邀请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开展全方位的实践教学。
二是在合作平台运行体系中,可以根据学生实践活动需要,成立专门的实践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构建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传教帮队伍,以此将教学工作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在一起。
三是在学校专任教师培养方面,应当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放在突出位置,改变教师的实践教学理念,实现教师与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同步提升,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校企合作平台中的作用。
共享经济产业学院丰富教学形态
产业学院由行业产业与地方高校共建共享,在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产业人才、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当前,相关行业与地方高校均已认识到建设产业学院的重要性,从发展现状来看,高校产业学院建设存在着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组织形式虚实结合。一些高校创办的产业学院是实体化形式,产业学院的地址在校内或者产业集聚区,如宿迁学院与京东集团共建实体的宿迁学院京东商学院;也有的是虚拟形式,是以教育合作项目为牵引,如常熟理工学院创办的全国第一家电梯工程学院以及光伏科技产业学院、纺织服装学院等。
二是产业学院参与主体出现多元化。既有校地合作、校行合作还有校企合作、校地企合作等;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既有一对一的合作,也有一对多的合作。如江夏学院根据福建省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对装配式建筑人才产生的需求,与省住建厅以及福建建工集团等10余家建筑企业共建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
三是学习形式上呈现多样性。既有工学交替模式,即学生根据教学安排,整个学期或分时间段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干中学”来提高实践能力;也有企业的技术骨干直接到学校,参与日常的教学工作。
共享经济产业学院作为新生事物,适应了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教学要求,不仅可以完成线下的资源共享,还能够实现线上的资源集聚和精准匹配,符合未来的教学发展趋势。但共享经济产业学院作为一个教育教学共同体,在其建设过程中,必须有效调动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的共同积极性,各司其职形成发展的合力,并通过有效手段和激励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企业主动将资源在共享平台上进行共享。
业界人士认为,随着国家各项战略的实施,未来的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拓展服务方向,提升全球影响力。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主动性,以教育优先发展和人才优先培养,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中国制造2025,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战略。
同时,要进一步增强职业院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的能力,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以人才培养及技术研发为主线,构建国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盟,形成多区域、多类型、多层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网络,以更加开放、合作、共享、包容的姿态塑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新形象。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