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商战>正文
  • 千亿巨头将在工业互联网领域诞生

  • 责任编辑:新商业 2020-06-05 17:10:19
  •   133812750500.jpg

      文/李志刚   新经济100人创始人兼CEO

      2012年7月,我写过一篇文章《富士康向西》,描述了这样的工厂作业环境:胡萍的工作是把数据线放进包装盒里,5秒内完成一次动作,每天重复5000次,一共做2.5万秒,约7个小时。工人每工作两小时,就能休息10分钟。这一切都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在足球场那般大的车间里,12条生产线以刻板的速度移动,端坐于流水线旁的工人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拿起、放下的机械单调的动作。

      同样在2012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首次提出了“工业互联网”的概念。近年来,工业互联网热度不断提升。烯牛数据显示,2018年和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增加值规模分别为1.42万亿元、2.13万亿元,预计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规模将达3.1万亿元。

      国家支持政策频出,创业企业崭露头角。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产业步入快车道,崛起势头初显。传统的工厂作业方式,也终将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崛起成为历史。

      崛起:技术的成熟,市场的驱动

      深追工业互联网行业崛起背后的驱动因素,我认为主要有四点:

      第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芯片技术的成熟。PC时代,受限于设备位置和网络覆盖,工业互联网难以全面开展。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给了工厂一个全面网络化的场景,物联网的发展,使设备运转的实时状况得以获取。芯片+移动互联网形成的技术基础设施,是工业场景下数据的获取、监测、传输、分析的前提条件。

      第二,供给端产能开始过剩。2011年,我在温州待过两个月,重点考察工业企业。当时大多数企业都会做出口贸易,引进一套机械设备,接到外贸订单后,组织原材料和工人,通过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再批发出去,这就是绝大多数工业企业的生产流程。

      上世纪80至90年代,我国工业还是卖方市场,工厂生产什么,消费者就买什么。90年代末到2000年,中国工业经历了蓬勃发展和激烈竞争后,各种家电、服装、设备基本上都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市场关系,订单逐渐开始不稳定。

      对内产能过剩,对外销路不畅。近10年来,中国的工业品出口增速出现下滑。

      供给端过剩导致粗放式的工业生产方式向精细化的工业生产方式转变;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由过去大批量的工业化生产模式,走向未来规模小、反应快的订单模式。这个转变的历程,离不开工业互联网化的升级。

      第三,需求端消费习惯出现改变。2010年前,60后、70后、甚至80后,都愿意接受品牌。即便满大街都是耐克,所有人都穿同款,大家也不会介意,反而觉得是一种潮流。

      90、95后是更加个性化、更加自我、更加私密化的一代人。他们追求个性化,又看重性价比,这事实上是反工业化的,因此对上游的生产方和品牌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无论To B还是To C,这种消费习惯的改变,都倒逼上游工厂向小规模、快速反应的生产过渡。而快速反应的工厂,在处理订单、设计、生产流程等一系列工作中,需要通过互联网化进行升级。

      第四,人口结构和特征发生变化。2010年以前,珠三角、长三角的工厂招聘都是简单粗暴的,贴一个广告,第二天会有一大群人在门口排队。2010年后,中国人口红利逐渐结束,劳动开始短缺,2017年劳动力年龄人口共减少578万。

      与此同时,90后、95后、00后开始步入社会,他们崇尚自由,不喜欢受到拘束和管制。文章开篇提到的胡萍的工作,如今的年轻人不再愿意干了。

      劳动力减少的同时,新一代劳动力的特征在发生变化。人口层面上的双重利空因素,也倒逼工厂寻求机械代替人工的解决方案,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的升级和变革。

      这四个驱动因素,是工业互联网必然崛起的大背景。然而,崛起的进程也一定会伴随着来自不同方面的阻碍。

      最大的障碍就是传统工厂老板的观念。习惯了粗放式经营的传统工厂老板,对于设备、人工、订单的精细化管理概念薄弱,如果不及时适应变化、更新观念,可能会出现行业洗牌,一批智能化新工厂将会诞生。

      从概念提出至今,工业互联网行业的变革在悄然发生着,要说什么时候能够全面爆发,我认为,越是这些传统工厂老板运营艰难的时候,越接近这个行业爆发的临界点。

      机遇:降本增效,定制化生产

      哪里有痛点,哪里就有机遇。当下在生产端,传统工厂最痛的痛点就是没有订单或者订单不规律。

      订单不规律导致人工效率急速下滑。近年来,订单从过去的规模化向小规模定制化变革,每笔订单可能只需要1000人生产,但为了保证偶尔的大订单产能,另外的9000人也不能砍掉,人员冗余问题日渐突显。

      不仅是人工,宏观环境的变动对生产端的影响也体现在工业设备的利用率上。人工效率、设备利用率的亟待提升,倒逼着习惯了粗放式经营的工厂老板们,对订单、人工、设备进行全面信息化、智能化升级和协同管理,这是工业互联网在生产端的机会。

      针对生产端的作业流程,瞄准工业企业生产流程信息化的企业应运而生。他们通过监控设备运行状况、优化作业流程、促进产业链协同,来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未来降本增效类工业互联网行业的终局,可能是细分赛道形成相互交叉又无法兼并的小巨头。目前来讲,这部分市场空间还不到1000亿。服务商从数据服务费切入,通过对设备、工业流程等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帮助工厂节约成本,增加收入。针对这类服务,工厂的付费意愿是有限的。

      未来,服务商可以凭借行业资源以及对企业数据的掌握,切入工厂的管理,设备的检测、管理、维护,甚至设备供应链、供需订单的管理等。这类企业后续价值和市场空间会更大。

      中国是一个工业制造业大国,2019年中国GDP总量99万亿,工业占了38万亿。假设整个工业领域有几十个大品类,每个品类最低也会有几千亿的市场规模,针对一个特定品类做降本增效,如果能够做到10%的市场占有率,也将成为一个百亿规模的企业。

      生产端有痛点,传统的工业渠道、零售端,无论是To B还是To C,也面临着最大的难题——库存。

      以服装产业为例,从工厂生产到服装店零售,通常需要加价近10倍,为什么?假设一件服装出厂价50元,工厂自己会赚20-30元。但渠道商的一件衣服如果今天卖不掉,明天可能需要打折出售,只有加价才能摊平打折出售产生的成本,渠道才愿意拿货。

      终端追求新颖、个性化的消费习惯的改变,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不断向工业渠道商、零售商的库存施加压力,倒逼他们以更高效的手段适应下游消费、管理库存,这是工业互联网在渠道和零售端的机会。

      针对库存管理痛点,下游决定上游的商业模式开始出现,近年来比较火的C2M模式就是其中一种。伴随着这种商业模式,做供应链整合、订单匹配的企业,在各个细分领域跃跃欲试。

      这种模式在工业细分领域的应用,最早会从服装行业开始,但未来一切跟C端相关的工业品,比如电器、3C、鞋等,一定都会慢慢因为定制化的终端需求,向小批量、柔性生产的方向过渡。

      C2M早已不是一个新概念,这些年一直没能成功的原因,我认为是时机没有成熟。一方面是用户对个性化商品的需求还不够迫切,订单密度不足;另一方面是早几年工厂老板的生意还不错,大订单尚且消化不完,没有人愿意去接小订单。

      在上游和下游都不成熟的阶段进入,显然是做不成功的。但未来,这种类C2M的方向,一定会是工业互联网的一个小趋势。

      在生产环节和交易环节之外,还有一个广泛被讨论的话题——工业场景下,机器人对人的替代。这种替代,我认为会从可重复性强、数量广、空间便于机器人施展的地方先开始,这些工种最终一定是机器尽可能去替代的;相反,那些细致的、带有情感型的、与美感相关的工作,人的参与将依旧不可替代。

      最终,大概60%-70%的传统工业岗位会被机器取代,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失去了劳动岗位。随着机器设备数量的增加,机器、电脑的状态需要频繁检测、维护、分析,一个新的工种——机器维护,将会随着行业的进步而诞生和发展壮大。

      创业:行业经验,销售能力

      未来10-20年,工业互联网领域一定会诞生一个全球性的,至少是千亿美元市值的公司。与此同时,伴随着每个细分赛道的升级,也将产生一二十家百亿美元的小巨头,最终形成一超多强的产业格局。

      想要抓住工业互联网崛起趋势的创业者,我认为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素质:

      对行业深刻的理解和经验。无论是“工业”还是“互联网”,都是有门槛的。CEO需要基于自己对于行业的理解,结合自己掌握的技术,洞察行业特征,抓住工厂痛点,提出解决方案。

      超凡的销售能力。工业互联网发展最大的障碍在于传统工厂老板的观念革新。因此CEO必须是公司最大的销售,在To B的业务形态中,去说服工厂老板买单,并帮助他们意识到服务的价值。

      中国制造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现在全世界都已离不开中国制造。中国的工业正在从自动化走向智能化,从本地化走向远程化,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见证者。在这场时代的转换中,还有大量的创业机会值得挖掘。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
  • 大数据时代会计管理的变革
  • 清华博士6年烧光3000万:现金流!现金流!
  • 如何交一份“双基础”模式下的财务报告
  • 我倒在了拼车行业疯狂补贴的前夜
  • 83天创业失败:方向+节奏,才是正确的战略
  • 智能结算系统助力高校智慧食堂建设
  • 每年10倍增长,因为做对了这几点
  • 网易是一家让人“看不懂”的公司
  • 主编推荐 ...
  • 打扮家斩获“2021年最具创新力家装平台”荣誉...

  • 一对一辅导前十名大智教育给出高中学习方法,建议收藏...

  • 潮动蓉城,中石油携手舒达源亮相成都国际车展...

  • 滚动新闻 ...
    新闻排行 ...
  • 风险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于我们 | 杂志简介 | 法律声明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E-mail: cbmag@163.com  律师团队:北京正大律师事务所  联系QQ:360737408
    (C)版权所有 中国商业期刊网     京ICP备1303470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