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述评>正文
  • 快手、58、唯品会背后的投资逻辑:懂的时候,要敢赌;不懂的时候,勿跟风

  • 责任编辑:新商业 来源: 中国商业期刊 2020-05-25 10:13:57
  •   38083750500.jpg

      文/林欣禾   DCM董事合伙人

      过去十几年的经历让我发现,越成功越成为你的绊脚石,因为大家对你的期望越来越高。一旦成功,外部压力增加,大家会说,你怎么投了那种公司?而其实现在非常强的公司,刚开始都名不见经传。

      价值发现:

      如何做好投资决策

      做投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投前发现价值,一种是投后帮公司做得更好,或者说帮公司打造成一个独角兽,变成50亿甚至1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

      投前发现价值,表现出来就是三个词:天时、地利、人和。我通常会问,为什么这个时机有这样的机会?也就是why now?这是最重要的。然后我会问,why here?为什么这个公司站在这里有切入点,它的切入点和其他的有什么不同?最后一个问题是人和,即why him/her ?判断人,其实是最难的。

      天时:我为什么会投快手

      快手是我们在2014年投资的。为什么会投资快手?

      2010年,大家一窝蜂地做中国的Youtube,即长视频,优酷、土豆、爱奇艺相继出来,到2011年,大家开始养成不在电视上看节目的习惯。这是第一个变化。

      2012-2013年,我坐地铁,经常能看到大家用手机看视频,而且都是微信里的小视频,朋友间拍了搞笑的小视频互相分享。这是第二个变化。

      彼时,美国有一家公司叫vine,是做短视频的,在美国很受欢迎。我当时很不解,第一,短视频好像没什么内容,太短;第二,不知道他的广告价值在哪里。

      这时候我碰巧遇到了宿华。快手成立于2011年,最早叫GIF快手,是一个类美图工具,但美图只做照片,而快手用美图的概念做GIF视频。

      2014年,宿华出来融资,他跟我讲,现在就是时机。小米、OPPO、VIVO的手机开始进入到13-16岁的年轻人手里。这群人第一次拿到相机或手机就开始拍摄,因为年轻,所以什么都好奇。他们拍完了想要传播,就会告诉朋友,让大家去看一看。年轻人群的社区感非常强,彼此之间容易获得认同,所以短视频的社交化传播属性很强。

      此时我认为,时机来了。技术的改变带来一些以前没有的场景,一旦有场景改变,就会有新的机会,这就是场景变化。

      但另一个问题突显出来,什么时候入场最好?当AR、VR、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刚出来的时候,大家一听都觉得很棒,所以这些东西很快就和时尚潮鞋一样,风靡全球,大家都买。但是鞋子很快就满大街,投资也是,很快,所有机构都投了这些赛道的公司。

      此时企业面临的竞争也很激烈,原本那群用户,该被吃掉的被吃掉,该被骚扰的被骚扰,有的甚至被骚扰多次,获客成本和员工薪水大幅上升。

      估值被顶得很高但商业化场景通常没有那么快起来,到后面没人再投,热度下降,泡沫开始破灭。

      基本上每一个新概念都会面临类似情况,但灾难不代表前面的工作都浪费了,一个概念可以在高峰时为大家熟知,技术开始扩散和大众化,大众化之后会出现新机会,成为爬坡的开始。

      投资的最好时机是在第一次滑坡后最低谷的部分,比如Facebook和Google都是在2000年泡沫破裂之后才出现的。如果你投在第一个刚开始上升的陡坡上,会非常难退出,因为它涨得太快了,你投A轮,别人投B轮,你投B轮,别人投C轮,大家热情高涨,但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该退出。

      但如果你投在灾难性下跌后的谷底,既不怕预料不到它最开始那波上涨,也不怕后来再掉估值,因为投在这里之后会一直涨,涨到平稳之后有很长的时间窗口退出,这样才是比较理智的决策。

      唯品会和58同城我们都是在这个时候退出的,最后时期成长并不快,但基本面非常好。

      地利:为什么我投了58同城,没投赶集网

      判断地利就是要判断模式,我用58同城和赶集网举例子。

      当我们看到分类信息这个概念时,这一概念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泡沫时期的美国有很多家公司在做,中国也做,但不怎么成功。大概过了十年,这个概念又起来了,但不是很热。

      最开始我们看中的是赶集网,我甚至已经去了赶集网办公室做尽调。因为赶集的创始人原来是谷歌的工程师,他的弟弟之前也在谷歌做产品经理,想着谷歌很厉害所以就去了。

      但是,赶集的估值比较高,之前有一两家VC在里面,我们要的股份比较多,对方又不愿意给。所以我就想,竞争对手都有谁?要付这样的估值,我至少去比一比价格再做决定。

      这时候58同城出现了。之前58同城曾在我们办公室路演过,被一个同事毙了,我不知道具体原因,但我还是认为得比较,所以找到姚劲波。他起初不太高兴,可能觉得我们不投他还去看他,但他还是同意见我,给了我一个办公室地址。

      我去的时候走错了门,没有去姚劲波的办公室。进去一看,里面一群人,有的抽烟,有的打电话。这些人无论是说话还是打电话的方式,给人感觉好像大多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

      后来姚劲波过来,告诉我走错门了,这是销售办公室,这些人是销售。我一想,销售可能就是初中、高中毕业,可以跟他们聊得来的客户应该是类似的人,58同城就是做这样的生意的。

      跟姚劲波聊完之后我得出两个结论:第一,58同城的估值确实低,因为没人投他;第二,姚劲波重销售的做法跟赶集网的做法不一样。赶集网大多数是工程师、创始人从谷歌出来,习惯了这种模式,美国分类信息网站的鼻祖Craigslist也没有销售员。

      当时在中国做分类广告的关键点在于,放信息不要钱,所以大家拼命放,假信息非常多,而且因为信息多,不管真假,都容易被刷掉。赶集网有好的算法把假信息删掉,但是解决不了信息被刷掉的问题。

      我观察了58同城的内容,页面上方三个位置不动,下方也是被刷。我问姚劲波,你的工程师在哪里?你怎么处理假信息?

      他没有给我看工程师,我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工程师。他说,上面三个位置卖了,我不能让它们被刷掉,因为商户付了钱。

      我想,这才是分类信息跑得通的模式,一边以工程师为主,一边以销售人员为主。这两种模式差异的结果是什么呢?

      当赶集网继续开发新技术的时候,姚劲波把周边地区的店一个一个都签了下来,这些商户都是销售人员在线下真实验证的,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和用户体验。

      签下来之后的结果就是,假如你想要销售什么东西,比如揉脚、干洗、房地产,你就会去58同城,因为所有的店铺都在那里,58同城变成了一个交易市场。交易市场有网络效应,店铺越多,就会有越多人去那里找店,越多人找店铺,也就越多人开店。

      姚劲波通过销售的方式做到网络效应,而赶集网还在讲技术,这是两家最大的区别。

    119065750500.jpg

      人和:为什么第一次见宿华就拍了投资意向书

      科技公司想要做起来,肯定不是靠工厂和房地产,而是靠人,人是最难判断的。尤其是出于竞争,往往只有很短的接触时间,有时甚至一天就要下TS(投资意向书),你怎么知道这个人好不好?

      这种情况下,你只能有三个思考维度。有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一个CEO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找人、找钱、找方向。你就用这三个维度去判断创业者或创业团队。

      找人,指的是这个创业者的组织能力,能不能找来比自己更强的人。小生意谁都可以做,只要吃苦耐劳,愿意一个礼拜干100个小时就可以。但要找到成千上百个人跟你一样辛苦干活,就得靠“忽悠”能力了。

      我和宿华谈的时候,第一个判断是他工程师背景很强,之前创业也是需要大量工程师的那种。宿华说,在一个30岁的人看起来没意思的视频,但对一个15岁的人来说很好玩,所以最重要的是人和内容能匹配。这种匹配需要很强的人工智能计算,需要很多工程师,而宿华的背景和组织能力都符合。

      找钱,就是和投资人的沟通能力要特别强。宿华第一次跟我谈,我问他视频怎么才8秒,他说,因为超过8秒内容制作门槛会提高,而且8秒的时长限制让专业的制作者很难发挥,我们这里是普通人的平台。我忽然明白了,这就是视频版的Twitter,视频的8秒,就像当初微博的140个字。

      我问他为什么我司机在快手发视频没人点赞。他问我你司机多大年纪?我说四十多岁。他说,年纪太大了,我们不会分配流量给他。当下的核心客群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同年龄段的用户让他们有更强的社区认同感。

      我认为宿华想得很透彻,知道不要做什么,这是很可贵的品质。创业初期资源有限,一定要聚焦去打某个点,才有可能突破。

      一直以来有个很大的争议,到底是投项目、公司,还是投人?

      DCM比较少投明星创始人,因为找他们的人太多了,我们也没什么优势,得排队。明星创业者过去的成功也容易成为绊脚石,不出名的时候试错成本很低,一旦出名做错了事,媒体迅速跟上来,试错成本非常高,最终造成明星创业者有包袱,很难快速试错。

      时势造英雄,很多有名的公司都是没有创过业的人做出来的,比如Facebook和谷歌创始人都是如此。

      总结来说,我们的投资理念就是:懂的时候,要敢赌;不懂的时候,不要跟风。

      关于价值创造:

      如何做好投后支持

      投资的另一个争议点是,到底是投多个,每个股份都不多,还是投少但股份多?DCM选择做第二种,重仓、少而精。

      投少会有种走钢丝的感觉,因为投错的代价比较大,所以投的时候会更加小心。我们更注意投后怎么帮公司的忙,怎么尽量把公司往前推。

      DCM投后可以做什么?

      首先因为投的少,我基本上都会自己参与投后。因为我创过业,所以我会很紧密地跟CEO共事合作。

      我做的事情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是战略。创业的时候我每天早上起来都是想转化率,昨天是0.002,今天能不能是0.0021?我明白CEO每天都需要想转化率、留存率、获客成本等,可能没有时间想战略。

      VC看过很多公司,接触很多商业模型,所以VC应该讨论战略,VC对于创始人而言就像第三方的一面镜子,创始人可以照一照。

      第二是团队意义。很多公司刚创业的时候两三个人,感情也很深,但随着公司往前走,也许有人会跟不上公司的发展速度,或是不那么适合原来的岗位,但他们把位置占着,更好的人进不来,创始人囿于感情也不太愿意调整老员工。

      这时候VC可以帮创始人解决激励问题,公司50个人的时候要找什么样的人、设立什么样的职位;500个人的时候又应该怎么做、给怎样的激励。

      这件事情我们比较有经验,经历过新浪从3个人到3000人,也经历过唯品会从二三十人变成几万人,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位置。

      第三是资本运作,这点之后再讲。

      第四是做CEO的coach(私教)。有点像在健身房找私教,虽然大家都知道健身很好应该坚持,但很辛苦不容易坚持,有人陪伴和敦促,你更能坚持,还会帮你看动作对不对。

      我会经常约被投企业的CEO出来走路,聊公司的近况,主动看我在战略资本团队方面有什么能帮忙公司做的。这些就是DCM投后的主要工作。

      新浪的经历:

      资本运作与公司成功

      我刚开始创业做新浪时只有三个人,当时我也才二十八九岁,很年轻,什么都不知道。因为我是华侨,中文很差,融资前,投资人不放心,说不会讲中文的人来做中文网站不太靠谱,所以我们跟北京的四通利方合并。我最初创立的公司英文名叫Sina,中文名叫华渊,合并之后改名新浪。

      之后公司成功融资,然后上市,成为第一家赴美上市的中国科技股。但上市之后一直不赚钱,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高估值也掉到每股只有1块钱。我们出去做了一些兼并,那时有个叫SP的业务很赚钱,我看到这类公司就把它买进来。

      作为一个创业者,我明白两件事:第一,你本身的业务要强,商业模式和运营能力都要强;第二,资本上的运作非常重要。我离开新浪的时候估值大概40亿美元,在当时很高,这么高估值确实离不开收购、兼并、上市等资本运作。

      这个道理后来被我用在唯品会上。我们投唯品会的时候,它的成长速度非常快。A轮是DCM做的,B轮是红杉做的,B轮估值马上跳到了四亿多美远,然后就说要上市。

      2011年年初,公司找了投行,因为烧钱比较厉害,也在找Pre-IPO轮融资。但后来市场变冷,没有人愿意付比B轮还要高的价格,那时候我们商量着直接上市,反正手上还有点钱,就直接冲吧。

      当时都讲好了,高盛带队做IPO。那时我妈得了癌症,我在中国台北的医院等唯品会的好消息。礼拜四要定价,礼拜五上市交易。但到了礼拜二,CEO一通电话打过来说,没戏了,我们可能得回家了。

      我问怎么回事,他说路演了这么多天,只有一单,这单的投资者回去还打电话问别人投多少,听说没人愿意投,所以这单也不见了,我们只能回家。

      自从投了唯品会,我每个月都飞到广州和高管一起开战略会,对公司非常了解。那时我们非常坚信这是一家好公司,成长速度很快,复购率高,虽然在亏钱,但随着规模的增长会逐渐收窄。

      当时资本市场对所有电商都失去了信心,因为前面很多电商公司上市之后做的不好,市面上基本没有一家挣钱的,没人相信电商可以挣钱。

      这时我回想到当时新浪的情况,公司的股价和价值不一定挂钩。公司价值就是价值,而股价是那个时刻大家的心态。

      我们坚信公司好,所以我打电话给高盛,问DCM投钱做IPO轮的基石投资者,你觉得能上得了吗?对方说,只有你们不够,还要红杉。然后我打电话给红杉,红杉说,我们也听到了,根本没人下单,这样投进去,钱一定打水漂,谁会干这种事?

      我说,不投的话,前面的钱不是打更大的水漂?现在没钱公司会死,什么都没了。对方说要考虑,于是我又找我们基金的LP(有限合伙人),还有亲朋好友,说这公司特别好,一起买这个公司的股票吧。有些人被我说动了,半信半疑地下了单,又凑到一些钱。

      我打电话告诉红杉,说我又找到其他的钱了。红杉说,我们愿意投,但只投你们的一半。 我又回去跟高盛说,红杉愿意投,但高盛也知道红杉只投一半,说你们应该投一样的。

      我又去找钱,找到后又告诉红杉,这时红杉说,我也在其他地方找到钱,你们要投多少?我们要投的和你们一样,绝对不能比你少。老投资人做基石投资者给公开市场投资者带来一定的信心,所以高盛也找到一些其他投资者,这个公司就这样上市了。

      上市第一天确实破发了,后来一年的股价都惨不忍睹,市值只有三亿美元。但它业绩非常好,在外人看来,这肯定不是个好生意。股价低导致这个赛道没人竞争,唯品会还占到了额外两年的无人竞争的地利。

      直到后来唯品会向公开市场证明了业务的盈利性,股价才开始起飞,最高涨到两百多亿美元,成为震惊业界的妖股。DCM和红杉在这个项目上的回报超过了10亿美元,对当时友情支持IPO轮的亲朋好友也算是有个交代了。

      总结下来就是,投资的时候要重仓、高标准,做合伙人,对公司情况特别了解,敢赌,这点特别重要。

      如果说要给大家什么建议,就是专业的VC应该了解自己,该你赚的钱要拼命赚,不该你赚的钱别理它。做捕鲸者,不要做追风者。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
  • 知名企业为何掉进保守型陷阱
  • 温州市工商联成功举办协会商会“两个健康”专题研
  •  投了一个多亿:看我如何把一个公司“干黄”了
  • 罗永浩:身处红海 所有努力都会被稀释
  •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导向性
  •  商学院要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 刘永好:最困顿的时候我差点从岷江跳下去
  • 构建人力资源预警机制,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 主编推荐 ...
  • 打扮家斩获“2021年最具创新力家装平台”荣誉...

  • 一对一辅导前十名大智教育给出高中学习方法,建议收藏...

  • 潮动蓉城,中石油携手舒达源亮相成都国际车展...

  • 滚动新闻 ...
    新闻排行 ...
  • 风险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于我们 | 杂志简介 | 法律声明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E-mail: cbmag@163.com  律师团队:北京正大律师事务所  联系QQ:360737408
    (C)版权所有 中国商业期刊网     京ICP备1303470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