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商战>正文
  • 为什么BAT挖不走我们的人

  • 责任编辑:新商业 来源: 中国商业期刊 2020-05-24 11:06:07
  •   138133750500.jpg

      文/张一鸣   今日头条创始人

      让优秀人才的密度超过业务复杂度的增加

      早期公司的业务应该都不复杂,因为最早公司只做产品、技术,不做市场、PR、媒体合作等,业务很简单。公司成长之后业务越来越复杂,因此要招很多人,人才队伍就稀释了。这时,混乱就开始出现,该怎么办?

      比较常见的是,提高公司的复杂度,增加流程和规则,通过流程的增加以防出问题。

      这是常规的解决思路,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但长此以往会产生很大的损失。重流程之后,在公司做一件事就变慢了。很多大公司都是这样,公司会因为没有创新精神而被淘汰。

      因为从制定规则的部门的角度来讲,为了少出问题,肯定会让流程和规则越细越好,但这会弱化很多最优解的可能。因为我们面对的情况可能是弹性、灵活的,如果有很多限制,员工就不想去找最优解。尤其当行业出现重大变化,而公司不能靠惯性前进的时候,累积的规则及流程制度是特别大的阻碍。

      是不是不需要流程了?这种情况更糟糕。有流程的公司往往不会乱,只是会变得很慢、很僵化,没有流程规则的公司则会变得很乱。

      比较好一些的方法是,提高人才的密度,增加有大局观、有好价值观、知识和能力也很全面的人才。

      如果招的人理解力极差,那么公司的制度就得定得非常详细。但如果面对一群高素质人才,就可以将规则定得很简单,简单成少数原则。大家照着原则而不是手把手的规则来配合,甚至只要知道目标,结合常识就可以行动。

      一般最容易增加的是规则,因为规则总有公司可以参考。一般在行业相对稳定、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规则是没问题的。如果是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行业里,规则固化了同事之间的配合方式,制约了灵活性,就会出现许多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司跑着跑着就跑不动了的原因。公司业务成长起来,制定好规则后,公司靠惯性往前进,一旦遇到行业突然发生变化,需要内部做很大调整的时候,这些惯性反而成为了束缚。

      我们认为,像今日头条所处的行业属于创新性行业,尤其在这几年会面临不断的挑战和变化,所以应该减少规则,保持组织的灵活性,适应业务的发展。所以,公司业务增加,核心是让优秀人才的密度超过业务复杂度的增加。

      我们公司把这个总结为“和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有挑战的事其实就是复杂度不断增加的,需要和优秀的人一起做。

      公司的核心竞争是ROI水平而不是成本水平

      人才机制主要包括三个要点:第一是回报,包含短期回报和长期回报;第二是成长;第三是他在这个公司精神生活很愉快,干起事来觉得有趣。除此之外,核心还是有效的激励策略。

      我们常看到一个词——人力成本,很多公司把人才当成耗损的成本。尤其是比较节约的CEO会想,我很便宜地找到这个人,挺好的。但其实,如果拿美国对比,美国的人力成本特别贵,中国的人才去美国之后,都会有两三倍的待遇增加。

      印度、柬埔寨的人力成本低,但仍是美国发展得最好,根本原因是,美国通过配置优秀的人才有更好的回报。所以,核心关键不是看成本,而是看回报和产出。

      公司的核心就是要通过构建好的配置,配置好的生产要素,让公司有最高的ROI(投资回报率),并且给每个人提供好的ROI。所以,公司的核心竞争是ROI水平而不是成本水平。

      只要ROI好,薪酬越多,说明回报越好,这跟投资一样。所以我们一直跟HR 部门说,我们希望薪酬在业内领先。

      我们主动要求HR部门至少每年要对市场薪酬做一次定位,保持市场薪酬在业内领先。当然如果人力成本很高,反过来要求公司必须能把这些人配置好,发挥好。这是一种进取的姿态。

      我这一两年在面试时,常有候选人说,今日头条已经发展得比较久了,最好的加入时机错过了。如果大一点的公司,好的人才都不加入而去选择创业公司,后续的竞争力就有限了。

      一般早期公司都使用期权制度,给工程师很高比例的期权,但后来肯定给不出高的相对比例,因为人多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期权不是关键,无非是有可能获得超额的回报,有可能财务自由,核心是有没有提供超额回报,有没有让他有机会上一个台阶的回报。

      所以我们认为,重点要把激励放到提高年终奖的比例上。我们跟公司内部说,希望非常突出的人有机会能够拿到100个月的年终奖。

      我们要让他知道,任何时候加入今日头条,回报都能非常高,并且平台资源非常好,这比去创业公司有竞争力。

      我发现,前置的股票期权核心奖励的不是员工的业务能力,而是奖励他们的投资能力,一个人的回报基本上取决于他在什么时候加入什么公司,要现金多还是要股票多。业务非常好的人,可能经济条件不够好,加入的时候要求多现金,后来即便他业务干得非常好,回报也会少很多。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非常鼓励能够把更多的激励放到事后,放到年终,把更多的激励换成与个人贡献相关而不是与投资眼光相关。

      我们做过统计发现,薪酬和表现相比,经常会出现各种形式的溢价,熟人溢价、新人溢价、资历溢价等,所以头条内部,按岗位级别定月薪。

      岗位级别代表他在这个专业领域的稳定产出。我们不让业务主管定薪酬,业务主管只定岗位,也不让他参考历史薪酬,不管他上一家公司薪酬是什么样,不让历史薪酬影响了岗位级别的评定。HR会根据岗位级别综合当前这个阶段的供求关系、竞争激烈程度给出offer。

    138210750500.jpg

      CEO应该是优秀的HR

      如果把公司当作一个产品,主要有三种输入:第一个是钱,资金输入;第二个是机会和信息输入,业界在发生什么,要有什么改变,这考察CEO的判断;第三是人才输入。

      公司的产出是利润、是服务、是产品,在输入跟输出之间,取决于输入质量以及对输入的配置;你的资金和人才是否有效使用,这部分是管理。输入和管理决定输出,在定了公司业务方向后,输入中最重要的是考虑人才的输入。

      除了CEO要做HR之外,HR也要做好HR。行业的现状是HR的门槛低,我认为,HR不仅要招聘,还要参与公司的组织管理,协助CEO和业务主管进行招聘和人才配置。

      HR要对公司和组织能力有深入的思考。如果你准确理解你的业务目标,同时衍生出对你岗位的理解,并且对业界人才非常理解,那么业界的人才都是你的,因为人才是流动的。

      如果一个公司不能正确理解人才,他的人才就不是他的。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一个人在这家公司表现并没有很好,去别的公司或者创业却获得很大的成功。这说明他并不是你公司的人才,因为你没有正确理解从而使用。

      如果给HR提一个很高的标准,我觉得要能写出《How Google Works》这样的书,如果HR不能对如何组织,以及如何动员产生效率有理解,只是做招聘等事务性工作,离一个优秀的HR还非常远。

      优秀人才的五个特质

      过去10年我面试过将近2000个年轻人,10年过去,有的人依然保持很好的特质,这种人基本没有到达天花板。如果要总结他们相同的特质,我认为有五点:

      首先,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学习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技能。

      说一个反例。我有个前同事,理论基础挺好,但每次都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就下班了。他在这家公司呆了一年多,对新技术和新工具都不去了解,所以他非常依赖别人。当他想要实现一个功能,需要有人帮他做后半部分,因为他自己只能做前半部分。如果他是有好奇心的人,前端、后端、算法都去掌握、至少有所了解的话,那么很多调试分析,他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做。

      第二,对不确定性保持乐观。

      最初创办今日头条时,我跟大家讲:我们要做1亿的日启动次数。很多人觉得,你这家小公司怎么可能做得到?大公司才能做得好。所以他就不敢努力去尝试,只有乐观的人会相信,会愿意尝试。

      我加入酷讯时也是这样。那家公司当时想做下一代搜索引擎(最后也没做成,只做了旅游的垂直搜索)。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的,我很兴奋。我确实没有把握,也不知道怎么做,但当时就去学、就去看所有这些相关的东西。我觉得最后不一定做成,或者没有完全做到,但这一过程会对我很有帮助——只要你对事情的不确定性保持乐观,你会更愿意去尝试。

      第三,不甘于平庸。

      我大学期间的同学、一起共事的同事中,有很多非常不错的人才,技术和成绩都比我好。但10年过去,很多人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我觉得他应该能做得很好,但他却没有做到。

      很多人毕业后,目标设定就不高了。我回顾了一下,发现有同事加入银行IT部门,有的是毕业后就加入,有的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加入。

      为什么我把这个跟“不甘于平庸”挂在一起呢?因为他们很多人加入,是为了快点解决北京户口,或者当时有些机构有分房补助,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

      后来我在想一个问题,如果自己不甘于平庸,希望做得非常好,其实不会为这些东西担心。如果一个人一毕业,就把目标定在这些事,他的行为会发生变化,不愿意冒风险。

      不甘于平庸很重要。不平庸并不是指薪酬要很高或者技术很好,而是你对自己的标准一定要高。也许你前两年变化得慢,但10年后再看,肯定会非常不一样。

      第四,不傲娇,要能延迟满足感。

      有两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年轻人,素质和技术都不错,也都挺有特点。我当时是他们的主管,发现他们在工作中的状态始终不好。他们始终认为其他同事比他们做得差,其实不是。他们确实可以算是当时招聘的同事里的TOP20,但他们误以为自己是TOP1。

      很多基础一点的工作,比如要做一个调试工具,他们不愿意做,或者需要跟同事配合的工作,他们配合得不好。

      本来都是资质非常好的人才,人很聪明、动手能力也强,但没有控制好自己的傲娇情绪。我觉得这和“不甘于平庸”不矛盾。“不甘于平庸”是你目标要设得很高,“不傲娇”是你对现状要踏实。

      但也有我原来觉得不好的,却超出我的预期。这方面我也举个例子。当时我们有个做产品的同事,也是应届生招进来,大家都觉得他不算特别聪明,就让他做一些比较辅助的工作,统计一下数据,做用户反弹之类。现在,他已经是一个十亿美元公司的副总裁。

      后来我想,他的特点就是肯做、负责任,从来不推诿,只要他有机会承担的事情,他总尽可能地做好。每次也不算做得特别好,但我们总是给他反馈。

      他去了那家公司后,从一个用户量不到10万的边缘频道做起来,并越做越好。由于这是一个边缘频道,没有配备完整的团队,他一个人承担了很多职责,也得到了很多锻炼。

      第五,对重要的事情有判断力。选什么专业、公司、职业、发展路径,自己要有判断力,不要被短期选择左右。

      上面一些例子,也都涵盖了这一点。比如当时很多人愿意去外企,不愿意去新兴的公司。2006-2007年,很多师弟、师妹问我职业选择,我都建议他们去百度,不要去IBM、微软。但实际上,很多人都是出于短期考虑:外企名气大、薪酬高。

      虽然这个道理,大家听过很多遍。刚毕业时薪酬差三五千块钱,真的可以忽略不计,短期薪酬差别并不重要。但实际上,能有这样判断力的人,也不是特别多。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
  • 大数据时代会计管理的变革
  • 清华博士6年烧光3000万:现金流!现金流!
  • 如何交一份“双基础”模式下的财务报告
  • 我倒在了拼车行业疯狂补贴的前夜
  • 83天创业失败:方向+节奏,才是正确的战略
  • 智能结算系统助力高校智慧食堂建设
  • 每年10倍增长,因为做对了这几点
  • 网易是一家让人“看不懂”的公司
  • 主编推荐 ...
  • 打扮家斩获“2021年最具创新力家装平台”荣誉...

  • 一对一辅导前十名大智教育给出高中学习方法,建议收藏...

  • 潮动蓉城,中石油携手舒达源亮相成都国际车展...

  • 滚动新闻 ...
    新闻排行 ...
  • 风险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于我们 | 杂志简介 | 法律声明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E-mail: cbmag@163.com  律师团队:北京正大律师事务所  联系QQ:360737408
    (C)版权所有 中国商业期刊网     京ICP备1303470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