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国:中国乳业充满光明和希望
文/本刊记者 王晶
5亩荒地上走出乳业巨头
1978年秋天,26岁的刘华国退伍回到阔别5年的故乡临潼相桥镇。
相桥镇距举世闻名的兵马俑约50公里,与渭南和阎良相接壤,因传说北宋宰相寇准曾在此建桥而得名。站在养育自己成长的黄土地上,看着乡亲们一如既往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延续了多少年的生活模式依然未改变,刘华国心里涌出一阵酸痛,创业的激情在胸中升腾,要为乡亲们寻找一条致富之路成了刘华国的目标。
那时,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不少农民离开土地创办企业,农民想要致富,就要想方设法增加土地以外的收入。看到乡亲们很多放养奶山羊,而常为卖奶发愁,刘华国便萌生了一个想法,为何不把乡亲们卖不出去的羊奶收集起来加工炼乳呢?于是,他找到了几个战友,拿出全部复员费,并东挪西借凑了近2000块钱,在相桥镇申东村的5亩荒地上盖起了10间瓦房,建起了相桥乳品厂,这就是今天银桥集团的雏形。
第一批炼乳生产出来后,刘华国兴奋地开着借来的机动三轮车,头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驮着炼乳到20公里外的阎良区一家奶粉厂。“你们产品质量不怎么好嘛”,收购员只看了一眼就生硬地把他挡在了门外。刘华国明白对方是故意刁难以此压价,但又不能发作,只好陪着笑说了一箩筐的好话,才做成第一笔买卖。刘华国明白,做炼乳永远只是加工半成品,在市场上掌握不了主动,企业迟早都有倒台的危险。于是,在做了一年炼乳生意后,刘华国决定转战奶粉生产行业。
1981年,刘华国的相桥乳品厂开始生产奶粉,当时的奶粉销售要糖酒公司代销,价格低、结账迟。当年3月,河北省邯郸市举办了以一次全国范围的春季糖烟酒交易会,按规定地区级以上的糖烟酒公司才有资格参会。为了给产品打开销路,刘华国背着印有“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军用挎包塞满奶粉到了邯郸。然而,一连三天的推销中,因为是乡镇企业,他的奶粉无人理睬。第四天,他的诚意打动了苏州糖烟酒公司的负责人,双方经过考察化验后,和刘华国签订了180吨奶粉的采购合同。
第一次如此大的采购单让刘华国看到了无限希望,他经过多次外出考察发现,保证优质、稳定的奶源是乳品厂能否良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1986年,他向银行贷款买回15头奶牛。但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在开始动员农民养奶牛时,几乎没人听他的,乡亲们对他办乳品厂态度冷漠,甚至有人认为养牛是不务正业。刘华国没有退缩,他走村串户劝说农民改养奶牛,动员厂领导和党员干部每人养一头牛,给农民做出表率。同时,他说服了6家农户养了10多头奶牛,一年后,这6户农民仅卖奶一项户均收入就超过5000元,是其他农户收入的10倍多。现实让农民看到了希望,转变了观念,养牛的积极性顿时高涨。
1992年,当年的相桥乳品厂与香港广银发展有限公司合资,成立西安银桥乳制品实业有限公司。从“相桥”到“银桥”,一字之差的背后,为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体制,使银桥的系列产品一步步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对此,刘华国说“兴厂是我的职责,富民是我的责任,这两样任何一样做不好,对我来说都是失职。”
{分页}
历史机遇,让银桥站上国际舞台
沿着西安绕城高速出城往东,40分钟的车程就到达了临潼。如今的西安银桥已经由当年的发源地相桥镇迁至临潼经济开发区。在临潼经济开发区,银桥集团的位置很容易找到,因为门前的公路就以银桥命名。
1998年,银桥乳品产业中农民养牛已超过8000户,奶牛存栏超过2万头, 日产鲜奶200多吨。然而,又产生了新的问题,由于奶牛数量猛增,饲料不足越来越严重地开始困扰着养牛户。一般的饲料蛋白质含量低,奶牛产奶量不高,好的饲料价格偏高,加大了成本,奶农收入受到了影响。
看到这种情况,刘华国再一次外出考察,请教专家。一位国家级专家提供了“青贮饲料”新技术。青贮饲料的原料是最常见的玉米秸秆,这种青贮饲料蛋白质含量高,属于废物利用,成本也低。刘华国得到这项技术,像推荐宝贝一样给养牛户介绍推广。率先采用青贮饲料的奶农尝到了甜头,一头牛日产奶量创下51.5公斤的高记录,比用一般饲料喂养的牛产奶高出一倍左右。
为了使企业能够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刘华国带领企业领导班子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不断加大奶畜产业化工程的进程,先后在泾阳、乾县、临潼以及周边地区扩充奶源,建立现代化科技示范养牛场、奶牛养殖小区和机械化集中挤奶站,完全实现了“集中饲养,集中挤奶,优质优价,全面服务”的现代饲养管理模式,建成了西北地区最大的绿色优质奶源基地。
1999年,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成立了西安银桥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向现代企业体制的重大转变。随着公司的壮大,刘华国没有忘记和公司一起走过二十多年风雨的数万户奶农。为了让农户在股改中享受到更多的利益,他大胆提出了“吸纳养牛户为股东,变近万头奶牛为近千万元资本”,把农户和企业联系起来,使昔日的奶农变成公司的股东。就这样,银桥真的成为了大家的银桥。
2003年银桥集团在新加坡上市,成为我国首家在境外成功上市的乳品企业,就此银桥“拥有了国际化平台”。多年经营,刘华国让银桥成为西北地区的第一乳品企业,拥有西北地区最大的奶源基地,旗下的“秦俑”奶粉还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第一家“中国名牌”。
熟悉刘华国的人说,刘华国平时看书不多,但他对形势和机遇的洞察与把握显属一流。世界银行贷款、合资、集团化、股改、海外上市……虽然银桥位于经济欠发达的西北地区,刘华国没有放过30年来中国企业发展变革潮流的任何机会来提升银桥。
提起这些,刘华国说:“西部大开发对西部人来说,是一个机遇,更是一种责任。银桥所做的,就是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分页}
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
在银桥,每个员工都熟知这样一个不等式:100—1=0。在银桥人看来,100件产品里面如果有一件未达到技术要求或质量标准,那么整个产品的质量就是“0”了。对此,西安银桥乳业集团董事长刘华国深有体会:银桥经过三十余年年发展,一条根本的经验就是,企业经营者必须牢记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弃虚务实,苦练质量这一“长久之功”。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集团实行了全员质量管理,建立健全了一整套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成立了以总经理牵头的质量保证委员会和以主管副总经理为首的质量管理委员会,研究解决影响质量的难题,大力推行现代化质量管理方法,实施方针目标管理、经济责任制,制定了严格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和工作标准,并逐条落实到每个岗位和个人。
严格的质量管理,给银桥乳业带来了市场的认可。如今,银桥集团生产的“秦俑”奶粉和“银桥”液态奶产销量几十年来一直高居西北之首,形成了以陕西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庞大销售网络体系。
目前,银桥乳业集团已建成了西北地区最大的优质绿色奶源基地,在关中“一线两带”上拥有100多个奶牛养殖场、120个奶牛养殖小区和430个机械化集中挤奶站,彻底结束了农户“分散饲养,分散挤奶”的传统饲养模式。银桥收购的原料奶均来自机械化自动挤奶站的管道奶,每个挤奶站都派驻了计量员和质量监督员,严防掺杂使假;银桥还成立了奶源稽查队,每月不定期对所有奶站进行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奖罚,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整个乳制品行业发展遇到困难,奶源地出现卖奶难,甚至出现部分地区奶农倒奶、杀牛的情况。在保证本企业奶源地原奶全部收购的基础上,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要求奶源管理部门扩大原奶收购半径,为政府分忧,为奶农解难。半年里,每天多收购鲜奶300多吨,累计多支出奶费1亿多元,解除了奶农的后顾之忧。
“银桥从一个手工作坊起步,经过三十余年的努力,如今已发展成为中国乳业十强,未来,银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科技创新的道路。”刘华国说,银桥乳业投资2.5亿元在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兴建“银桥生物科技工业园”,园区将依托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与国内外研究院所及科研单位紧密合作,运用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银桥”系列益生菌奶功能食品和保健品,建立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益生菌乳制品研发中心,使陕西乃至西北乳制品生产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促进西北地区和我国乳制品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刘华国说,温总理希望让每个中国人每天喝上一斤奶,一是希望国民都能富足起来,有经济条件每日喝牛奶;二是希望中国的企业能够尽快成长起来,有相应的生产与销售能力满足国民需求;三是希望国民包括身体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能得到长足进步。这是总理的心愿,当然,也是刘华国为之奋斗的目标,一直以来,他都义无反顾地走在这条“让所有中国人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的路上。{分页}
把“更快、更高、更强”融入到企业发展中
对话西安银桥乳业集团董事长刘华国
《中国商人》:银桥乳业集团是中国乳品十强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从当初5亩地上盖起的10间瓦房,到今天的乳业巨头,银桥乳业集团是靠什么发展壮大起来的?
刘华国:三十年来,我们集团始终坚持“以质量求发展,靠诚信铸品牌”的经营理念,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实施奶畜产业化工程,带领二十多万农户走上了富裕之路,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中国商人》:银桥集团创办初期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起步阶段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刘华国:最难的是产品销售自己做不了主。1981年,相桥乳品厂开始生产奶粉,但当时奶粉销售的主渠道是糖烟酒公司代销,价格低、结账迟,企业利润被拿走一大块。
《中国商人》:到了什么时候企业的发展才慢慢走上正规,没有那么多障碍了?
刘华国:企业创办之初,我们尝到了在计划经济夹缝中生存的滋味。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推向深入,市场环境对民营企业发展越来越有利,银桥集团逐步发展成为现代企业。
《中国商人》:您曾经进行过一次改革,引导农民在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上种草,为什么当初会想到种草呢?
刘华国:饲料的优劣决定着牛奶的质量,在银桥集团发展中,一直在为此努力。1998年,银桥已带动农民养牛8000多户、2万多头,日产鲜奶200多吨。奶牛越来越多,饲料显得不足。我就四处咨询,最终得到了一位国家级专家提供的“青贮饲料”新技术。青贮饲料用玉米秸秆做成,蛋白质含量高,成本也低。这项技术给养牛户推广后,一头牛日产奶量创下51.5公斤的高记录,比一般饲料喂养的牛产奶量高出一倍。但其实,奶牛最好的饲料还是优质牧草,所以后来我们还引导农民种草养牛。
《中国商人》:您当时用什么条件去引导农民种草呢?毕竟对于他们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改革。
刘华国:好好的耕地,不种粮要种草,很多人最初想不通,但经过政府和企业的宣传引导,得到了许多养牛户的支持。2001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化建设的决定》,银桥抓住这一政策机遇,带领群众成功实施了万亩绿色牧草工程,万余亩高蛋白含量的紫花苜蓿不仅成为奶牛的绝好饲料,还可以作为经济作物外销。
《中国商人》:近年来,我国乳业发展相当快,已经由世界第11位跃居第3,伴随着乳品行业的高速发展,银桥也跨入了全国乳品十强企业行列。银桥集团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刘华国:作为涉及千家万户的农业企业,我们意识到,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建立合理的产业链,与奶农“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在银桥的起步阶段,为了培植奶源基地,采取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曾经利用500万元的银行贷款实施“厂方贷款、农户养牛,厂户挂钩、以奶还贷”的方式。虽然近年来竞争激烈,但我们的奶源基地仍是目前陕西范围内乳品企业中最牢固的。
《中国商人》:去年乳品行业出现的“三聚氰胺危机”,对银桥影响多大?
刘华国:对我们有影响,但不大。经过严格的检测,银桥的产品中没有发现三聚氰胺,使我们的产品质量得到了消费者认可。这一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环环相扣、亲历亲为、层层把关”的奶源监管模式,防范了奶源风险,确保了乳品质量安全。一直以来,向银桥公司交奶的每个奶站都有公司派出的员工作为记账员,奶源的检测有四道程序,而且银桥集团还成立奶源稽查组,对奶源不定期抽查,并直接将抽查结果报告公司高层,防止部门负责人作弊。银桥集团对奶源的监管模式,增加了约400人的监管队伍,却保证了奶源质量 。
《中国商人》:去年奥运火炬传递期间,您是奥运火炬手中的一员,能说说您当时的感受吗?
刘华国:举办奥运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风雨,走过坎坷,由弱变强,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让所有的中华儿女感到自豪,能够当选奥运会火炬手,是我一生的荣耀。
《中国商人》:您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当选奥运火炬手的?当时是什么心情?在您看来奥运火炬手这个称号和您以为获得的诸多荣誉称号有何不同?
刘华国:去年3月19日,国家奥组委公布了第一批96名火炬手名单,我们陕西省有3名,其中就有我的名字。当朋友和同事告诉我这个喜讯时,我非常兴奋,激动了很久。这个称号和以前的一些称号对我来说有很大的不同,奥运的意义在于将坚持不懈、努力向上的精神进行传递,能够近距离参与到奥运中去,我十分珍惜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中国商人》:您认为应该怎样把“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与企业发展结合来,更好地履行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
刘华国:我们把“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融入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继续以强壮国人健康为己任,以富裕千万百姓为目标,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理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通过多种方式把银桥乳业和奶畜产业不断做强做大,努力实现“创百亿企业,做百年银桥,打造世界品牌”的远景目标,带领更多的群众致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