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访谈>正文
  • 严介和:思想者的荣光

  • 责任编辑:cbmag 2009-05-27 08:00:00
  • 文/廖中华
      作为这个星球上惟一一个将古代文明延续到了今天的华夏文化,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思想与文化的相互激励、相互辉映下,更是精彩纷呈且光芒四射。
      世界各地的学者在相继研究了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等世界文明消失的成因后,产生了一个较为一致的观点: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再次引领世界的时代,也是华夏文明再次辉映这个蔚蓝色星球的时代。这种观点,不禁让人想起了二千五百年前的中国,那是中华民族产生智慧与火花的伟大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各种思想喷薄而出,形成了华夏文明灿烂且多姿多彩的思想天幕。
      今天的中国,更是贤者如云、思者若水。智慧的火花没有一刻不在浇铸这个民族的每一块土地。然而,思想者往往因为其观点新颖、想法锐异,不仅突破了传统的坚壁,甚至超越了时代的底线。这,往往不被人理解,甚至被人忽略、漠然,以至轻视。尽管他们在竭尽全力地呐喊、呼吁、布道。然而,在世俗的天空里,他们的某些努力依然显得如此苍白、声微气弱。有如二千五百年前的那个儒家思想传播者,“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只有在历尽了千辛万苦、踏过了千山万水、受尽了千辱万折之后,才将自己的理念、智慧、思想臻化成一个民族的标志。
      不知,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还是每一个思想者所必须走过的光荣而坎坷的求索之道。
      
       很少有人能听懂他满口吴音越语背后所蕴含的真正道义。
      有时,为了一个成语、一个词汇,甚至一个字,他将激情洋溢的演讲停顿下来,不厌其烦地解说某个字的真正含义。只有当全场的人都听懂了,一片掌声之后,他才继续讲下去。这时,他往往调皮地朝台下的听众灿然一笑:“听懂了吧?!”
      一场演讲下来,他往往声嘶力竭、语音沙哑。然而,即便如此,他依然乐此不疲。仅2009年,目前已知的演讲场次已经排出225场次,平均1.6天就一次演讲!而且,希望他去演讲的各级政府、各种论坛、各种会议还有增无减,申请名单与日俱增,邀请函每时每刻都在增加。
      尽管如此,他依然生活在一个较为狭小的空间里,只能用他那带有浓厚淮安口音的演讲来实施他的布道计划,来实现他的夙愿——为万万千千的中小企业问诊把脉,提升它们的竞争力,以实现其从弱到强的转变。在中国思想界的天空里,他有如一个寂寞的行者,正艰难而无悔地探索着前行。
      这一切,都因为他的新睿、他的反叛、他对传统的颠覆,以及他超越时代局限的审视。
    他,就是中国太平洋建设原董事局主席、华佗CEO论箭组委会首席专家严介和。业内称之企业华佗者,即为此人。
     
    路在脚下
      在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驸马巷,有一幢四层小楼,与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故居比邻而居,这就是严介和在淮安的家。
      也许是祖上对教书育人的兴趣比从事商贾聚财更情有独钟,严家一直以教书育人为当地所敬重。到了严介和,虽几经波折、几度风雨,最终还是选择了三尺讲台。
      和所有的人一样,很多人都有自己所钟情的数字,严介和也是如此。1960年出生,每年的正月初五是他的生日,手机号13951855555,这个号码还印在了新出版的《严介和新论(lun)语》里。那是一套记录严氏语言、观点、思想的恢宏著作,是对严介和五十年来思想的一次大展阅。当记者问他“为何将手机号印在书里,难道你不怕人骚扰”时,他歪着头看了记者半响,然后微笑作答:“在骚扰中传播,不也很好吗?”
      说完,大笑。
      此外,他对数字5钟情的另外一个原因,回答得更为巧妙:“‘5’不偏不倚,处在中间,代表着一种和谐,也符合中国人的中庸与圆润”。
      20岁之前,严介和一直生活在乡下。这段经历,对他日后的人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不仅学会了很多农活及技巧,更了解了一个阶层的疾苦。正是这种基于对大众疾苦与需求的了解,才有了他日后要在中国培养千万个千万富翁的宏愿。这印证了一位先哲的话:每个人都可以布道,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高中毕业后严介和凭着对汉语言文字的扎实功底,留在了母校,拿起了教鞭,当起了人民教师。这一直是严介和引以为骄傲的一件事。因为,不是每一个高中毕业生都能得到留校任教的殊遇。更重要的是,严介和在这段不算长的执教生涯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半,他的学生——张芸芹,后来的妻子,现在的中国太平洋建设董事局主席。这种珠联璧合的巧妙安排,在中国企业家的星空里恐怕难出其右。
      从蛹到蝶,或许只有亲身经历蜕变的过程,才能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
      如果不是因为违反计划生育超生了一个孩子,或许,我们今天在全国各地的讲台上再也聆听不到如此慷慨激昂的演讲。可以想像,一个如此热衷于“授道与解惑”的思想者,要他放下教鞭,放下心仪的职业,那是一件多么痛苦、多么难熬的事情。这在当时,不仅意味着要放弃一种职业,更意味着要放弃饭碗。从此,你得踏上一条更加崎岖、甚至布满荆条的道路。
      以至多年后,每每忆及此事,严介和仍不免喟然长叹、唏嘘不已:“那不是下海,是被逼无奈,跳海……”
      痛,只能留在心里……
      路,还在脚下……
      {分页}
    转身的代价
      打工、承包乡镇企业、出任国有企业的经理,再到创办自己的公司,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且合乎情理。在不停的折腾中,严介和似乎渐渐忘却了曾经的讲台,忘却了最初放下教鞭时的失落与遗憾,取而代之的是纵情商海的博杀与奋勇直行。
      正如他自己所言:“一流的商人都是天生的。”初听起来,似乎有点狂妄,不着边际且令人难以接受。仔细一想,也有他的道理。想想陈嘉庚、李嘉诚、王永庆,以及创立松下电器的松下幸之助,还有微软帝国的比尔·盖茨等等,无不都是依靠勤奋加上自身的商业天份,才成就一番伟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流的商人就是上天派来的另类使者。
      既然被逼无奈地下海,除了学会一流的泳技之外,别无选择。在等待中,机会终于来了。
      在南京绕城公路的建设中,严介和以及他的淮安引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终于得到了一个机会。但无奈得很,项目层层转包,他接手时已是第五包,项目做下来,亏损已成定局。在亏五万还是亏八万的问题上,严介和踌躇未决。按指挥部的要求完工,亏五万即可以完成任务。但要按严氏的标准来做,亏八万勿须置疑。一番权衡之后,严介和断然决定“亏五万不如亏八万。”想想当年,八万元人民币对于一个规模并不大的建筑公司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然而,正是这一果敢决断,使得严介和以及他的引江建筑公司受到了项目指挥部的青睐,从此,严介和不仅顺利进入了江苏的建筑市场,进而拉开了进军全国的帷幕。当年的那个小小的引江建筑公司,也最终发展成为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公司,在中国建筑市场上第一个开创了BT、BOT模式,成为这个行业的一面旗帜。严介和当年的“亏五万不如亏八万”的理论,也被写进了中国商业教材的经典案例之中。
      很多人认为,2005年的严介和是其人生的一个高度。
      这一年,严介和以总资产125亿元登上胡润财富榜的第二名,而仅仅一年前,他对外公布的总资产不过15亿元!正是因为这巨大的落差,使得严介和以及他的太平洋成为了2005年中国财经新闻最大的亮点,也成为整个业界关注的焦点。
      在媒体的狂风暴雨下,严介和遭遇了自称为“十八级地震”的狂轰滥炸,很多人认为严介和从此会倒下,太平洋建设会遭遇灭顶之灾。没有人相信他能够挺下来,除了他自己。
      从高潮到落幕,有时只需要一个转身。
     
    踉踉跄跄走来
      在经历了口诛笔伐的论战之后,一座火山终于沉默了。媒体也安静了,责难与疑虑也随之消失。甚至有人认为,严介和终于倒了。
      如果结局是这样的话,那不过是在中国众多倒下的企业老板中增加了一个名字而矣。在这个经济转型的非常年代,既然有人超速,必然有人掉队,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没有人会为某一个人的崛起或消失大惊小怪。
      然而,总有一些意外在发生。
      在沉寂了一年之后,“严氏”火山终于再次爆发。这一次,他要实现多年前未了的夙愿——再次回到讲台上,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指导年轻一代的企业家——华佗CEO论箭组委会应运而出。
      记者曾经多次与严介和进行过倾心长谈。每一次,都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那种强大而深邃的仁慈之爱。在严介和的心底里,一直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用自已亲身经历、切身体会,告诉那些后来者如何经营企业,如何在逆境中创造机会,如何让企业闯过最危险的几个关键点,最终要在中国培养一大批资质优良、资产优良的高成长企业!
      甚至他半开玩笑地说:“这事若成了,功德无量……”
      记者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一幅画卷:一个人带领一群人,这一群人后跟着一个更加庞大的群体。在一只点石成金的手指点之下,翻身而成一家家资质优良的企业。他们不仅拥有财富,还拥有爱、拥有梦想、拥有胸怀,他们和谐地创造着财富、享受着财富……
      在严介和的思想里,有一部分是关于企业的经营之道,然而更多的是关于对传统思维、约定俗成的全新阐释,这种阐述既是基于其对生活的理解,更是他多年治企、做人的思想总结。只有理解了他的经历,他一路所走过的坎坷之后,才能更真切地体会到他所表达的意境——踉踉跄跄地走来,又大步流星地走去……
     {分页} 
    阳光下的魅力
      认识一个人容易,了解一个人难,而理解一个人更难。
      对严介和从认识到了解,再到理解,记者本人也是经历着一波三折的过程。对于处在2005年风暴之中的严介和,记者是不理解的;对于站在各式各样讲台上大声呐喊、振臂呼吁的严介和,记者是理解的。记者曾亲眼目睹严介和离开北京华佗总部前往美国演讲时的一幕。当时,华佗的员工在开会。严介和也到会场讲了几句话,然后就直奔机场。临走前,一再叮嘱部属:“你们开会,都不要送我。”然而,就在他转身下楼之际。所有的员工都悄无声息地跟了下去,一部人乘电梯,另外一部分就顺着楼梯跑下去,一直目送他上车,奔向机场。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春寒料峭,阳光从严介和日渐花白的头发中透射过来,更增添了他的朴真与纯洁。刹那间,领袖的人格魅力在他身后一大群人的挥手之下,显得如此壮美而苍远。那一瞬间,记者才真正明白严介和的一句话:“辛苦而心不苦!”
     
    风雨兼程
      自华佗CEO论箭组委会成立以来,一年弹指而逝。
      从最初的香山脚下,到今天立足于中央党校,面向全国的分支机构,华佗论箭已深受企业家们的欢迎。因为他们听到的是一位“过来人”的倾情传授。这种毫无保留、半点也不藏掖的坦荡胸怀赢得了这个高素质群体的追捧。正如严介和所说:“眼界决定境界,胸怀决定成败……”
      每每看到他站在讲台上,时而慷慨激昂、时而痛心疾首、时而心怡神愉时,那种对道与义淋漓尽致的阐述,对疑与惑清显明白的注解,心中油然而生出一种布道者的豪迈与满足。尤其看到台下那些企业家们先是如痴如醉的表情,继而抚首骚耳的喜悦,到后来是那种如醍醐灌顶的顿悟。方知先贤“朝悟道,夕死可矣”所言不虚。仅仅一堂课,严介和就解决了困扰他们心中多年的企业疑难杂症问题,这种“一堂觉”顿悟场面十分常见。
      一位来自湖南从事珠宝贸易的年轻企业家曾勇在听了严介和的讲课后,跌足叹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从当年的教师到下海创业、从太平洋建设董事局主席到今天的华佗CEO论箭组委会首席专家,随着时光的流转,严介和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只不过,当年的讲台已经从淮安市一所中学搬到了今天的中央党校。作为一名在中国企业家人群里拥有众多粉丝的先锋派人物,作为共和国改革开改30年历程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之一,作为中国企业家里融理论与实践于一身并使之融会贯通、自成体系者,严介和治企理论、处世思想、哲辩观点等都是这个时代不可多得的财富。
      作为一名思想者,严介和以其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探求意志,以一种舍身忘己、求索大道的奉献之举,以其孜孜以求的恒毅将自己的思想如清泉般泄向大地,这种执著、这种虔诚、这种滴水穿石的定力,足以让每一个追随者为之倾怀。然而,探索之道如此漫长,求真之路曲折离奇,用严介和自己的话说:“任凭一路坎坷,也要风雨兼程……”
      也许这正是思想者的魅力所在。{分页}
     
     
    对话严介和:做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记者:业内有人称你为“严子”,尤其是《严介和新论(lun)语》出版之后,坊间对此说法甚嚣尘上,对此,你如何看待?
      严介和:不敢当。《严介和新论(lun)语》是国内一家著名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书名也是对方定的。我们知道后,觉得这个标题太大,有点张扬,担心产生某种误会和一些的人不理解,就特意在“论”字之后,增加了注音(lun),以区别众所周知的《论语》。这套书全套五本,书里记载的就是我平常演讲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感悟,能出版成书,这是我当初没有想到的。
      记者:从一名企业领袖到今天的思想布道者,这种角色的转换,这种身份的替补,非常人所能及,你希望自己最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严介和: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公众企业家,而不是一个属于某个人、某个企业、某个群体的人。
       记者:你的企业做得风生水起,进退自如,有钱有地位。现在,却要选择一个思想者的角色,为中小企业传道解惑,这是为什么?
      严介和:基于一种梦想吧。人都有梦想。自从经历了2006年那场风暴后,我一直都在反思。如果我没有挺下来,我的今天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如果这样的风暴落在了别人的头顶上,他能不能挺过去,会不会从此一蹶不振。中国很多民营企业家,在辛辛苦苦将企业做大之后,又一夜之间倒下的比比皆是。如果我能把我做企业的理念、思想无偿地传授给那些年轻后生们,为他们指引一条光明大道,让他们在经营中少犯错误,这样不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吗?
      记者:据说,在西单图书大厦以及山西、辽宁、江苏等地,好评如潮,购书者也排起了长龙,对此,你作何感想?
      严介和:望他们好好看,认真地读,仔细地体会。
      记者:最快乐的日子是什么时候?
      严介和:在国企工作的10年,是我最快乐的日子。现在,到了这个境界,胸怀、眼界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思维方式也不一样,现在的我十分满足。
       记者:如何看待“亏5万不如亏8万”的理论,这种违背传统的营销理念,很难让人理解。  
      严介和:如果不亏,我这个普通的小施工队能拿到订单吗?两眼一抹黑,什么人也不认识。可就是从那里起步,因为亏了8万块钱,我收获了信誉。今天的诚信就是明天的市场、今天的信誉就是后天的利润。正因为亏了8万块钱,我后来得到了指挥部的信赖,得到更多的项目,也因此赚了800万,这应该是太平洋的第一桶金。
       记者:如果有一天,你有充裕的时间让你自由来支配,你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严介和:静下心来读读书。做了30年企业,做了30年的掌门人,应该说是一位老船长了。该经历了的都经历了,该有的都有了。所有的航船都得有自己的港湾。如果有时间能享受阳光、海滩、仙人掌,那将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记者:作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之一,你认为中国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需要吸取哪些教训?
      严介和:民营企业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因为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纠缠复杂,很多企业在一种夹缝中生存,甚至自生自灭。与国有企业相比,一无靠山,二无背景,三无资金,处在那种苦海无边,回头又无岸境地。一流的民营企业家,他们是所有企业家中最优秀的,同时也是经历苦难最多的一群人。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可爱、最可敬的人,同时也是最可怜的人。
      做人能伸能屈,做企业也是如此。很多民企走向不归路,原因就是该拐弯时没有拐弯。当企业遇到危机时,无论如何要记住,最终拯救企业的还是企业家本人。这个世界没有神仙,更没有救世主。只有你坚持下来了,你才能算一个人物。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据史学家考证,孔子也是兄妹九人,巧合的是,你也是兄妹九人,而且都是最小者,对此,你如何看待?
      严介和:如果这样,纯属巧合(笑)。{分页}
     
    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文/严介和
     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凡是我不知晓的,我都希望知晓;凡是我不会做的,我都希望去尝试。我在培养自己的疯癫,因为我觉得企业家不能没有个性,更不能没有激情。我从张扬的个性走向了柔忍的个性,从疯狂的激情走向了内敛的激情,这就是从成长走向成熟。
      我最近常讲三句话,从有形的、静态的、枝繁叶茂的成长,走向根结深扎的成熟;从无形的、动态的行为风格,敢为人先的成长,走向甘为人后的成熟;从应有尽有的成长,走向应无尽无的成熟。
      这,都是一种境界。
      2006年那场资产风暴后,我基本上一直都在玩。一方面是为了养精蓄锐,把自己融入到清山秀水之中;另一方面,由于前一段时间自己的能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需要汲取新的能量。去美丽的山川、清新的空气中去吸收、吸收自然界的能量,以逸待劳,下次再战。
      应无尽无不是一无所有,该有的都有了,其他的也就不稀罕了。我现在就是一种甘为人后的状态,因为我已经成熟了,不需要成长了。我情愿大家踩在我的肩膀上,让我们从单个的富裕走向了集体的富裕,走向富裕的平方和立方,那是群体的富裕,立体的富裕。
      很多人不理解我,但我理解他们,理解他们不理解我的难处。这种理解,其实也需要一种胸怀。
      我在国企当老总的那十年是张扬的。企业做得风生水起,但当我2002年正式创立太平洋建设集团的时候已经不再张扬了。如果再张扬就不会有今天的太平洋了。实际上,我在做太平洋的时候已经就是一个方毅刚勇、柔忍圆通的人了。在今天,这已经成为做一个太平洋人的标准。你想,我要求我的员工做到的,我怎么能做不到呢?我怎么又会做不到呢?方毅刚勇的人往往不够柔忍,但是我们更懂得没有柔忍哪来的圆通呢?
      2006年的那场资产风暴给太平洋造成的伤害是很大的,也是我不曾预料的。
      不应该造成的伤害都产生了,我感到很可惜。所以,我认为中国民营企业做大后还应该低调、低调、再低调。我那时处在风暴的中心,已经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正因如此,我才在日后的行为中,选择逐步低调下来。现在回头看,我一点也不后悔。有人问我上那个富豪榜是否后悔过,现在我告诉你,我一点也不后悔。因为它不值得我后悔。而且,从长远来看,未必是件坏事,可能还是失大于得。
      一次危机就意味着一次辉煌,一次步入低谷,恰恰也是在孕育着一个新的高度。
      当你步入低谷的时候,如果你是能人,你就会该低的时候就要低到位,该做瘦身的时候就瘦身到位,该做减法的时候就要减到位,置之死地而后生,方有可能从低谷走向高潮,走向另一个崭新的高度。
      最痛苦的莫过于人们对我的不了解,这应该是我此生中惟一的痛苦。
      我希望大家都能走近我、接触我,感知我的思想、我的激情、我的阳光、我的睿智。我期盼人们对我有一个真正的了解,了解的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了解我创办华佗这样机构的真正目的,了解我为中国这些在迷茫中探索的中小企业所做的一切,了解内心深处真正想为他们做一些实实在在事情的美好初衷……
      但是,这一切,又有几人知道呢?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呢?我就像一个提着马灯在黑夜里前行引路的人,所有的坎坷、所有的崎岖、所有的苦楚,由我这个探路者一人在承担,而所有的光明、所有的鲜花、所有的掌声都送给了后来的那些跟随者。
      这一切,我都清楚。
      但是,即便如此,我也很高兴,而且也很快乐。我要学会理解别人对我们的不理解,学会承受别人所不能承受的东西。没有多少人真正理解我,即便如此,我却不可以不去理解别人。
      原因很简单,我热爱生活。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
  • 于烈英:三十年对太极的别样情怀
  • 丛培刚:一心干好一件事 成就中国“辣根之父”
  • 四十年磨一剑 周德文一辈子为民营企业发声
  • 陈祥毅:契约精神的捍卫者和培塑者
  • 叶林:以工匠精神写就传奇一生
  • 一位民企老板的告白:提成工资制反而养了懒人
  • 荣金风:脚下这片土地让我充满力量
  • 记山东尚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编推荐 ...
  • 打扮家斩获“2021年最具创新力家装平台”荣誉...

  • 一对一辅导前十名大智教育给出高中学习方法,建议收藏...

  • 潮动蓉城,中石油携手舒达源亮相成都国际车展...

  • 滚动新闻 ...
    新闻排行 ...
  • 风险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于我们 | 杂志简介 | 法律声明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E-mail: cbmag@163.com  律师团队:北京正大律师事务所  联系QQ:360737408
    (C)版权所有 中国商业期刊网     京ICP备1303470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