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话转型
文∕山西沃土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波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迫在眉睫
实现建筑节能,从国民经济平衡发展全局和节能减排成本角度考虑,有条件的城市和地区应积极推进“燃煤改燃气”工程,对于调整能源结构,提高取暖系统的可靠性与舒适性,推进节能减排跨出一大步。截至目前,太原市的建筑总面积为8635万m2,供热总面积已达到8518万m2。其中,集中供热面积4300万m2,区域供热面积3957万m2,多元化供热261万m2,城市供热普及率98.65%,城市集中供热率83.7%,集中供热规模全国第二。市区范围中小型分散燃煤采暖锅炉基本得到取缔。太原市地处我国目前煤层气主要集中地山西沁水煤田,却是全国燃煤供热集中度排名第二的省会城市。一边是排空煤层气造成空气直接污染和能源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5亿元;一边是投巨资建设燃煤集中供热。
“燃煤锅炉燃气化改造”采用燃气(天然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及配套燃气锅炉将“被动集中供热”转变为“主动分户采暖”,一步实现分户计量。从“集中”到“分散”,从“被动”到“主动”,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管理体制的改变较好解决了集中供热带来的社会、环境、经济、管理等诸多问题,并且通过经济杠杆调动千家万户节能减排的积极性,为全民参与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共同促进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创造条件。太原市“十一五”环保规划要求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增加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在2006—2010五年间,实现天然气替代居民生活、公福用户、采暖锅炉、及汽车等各种燃料,进一步减少原煤的直接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
爱因斯坦说过,“你不能用当前的思考解决当前的问题,当前问题是当前思考的结果”。“燃煤改燃气”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烤火取暖”的陈旧观念,确立燃气化分户采暖的思维方式,把“燃煤”思维转变为“燃气”新思维。转型发展首先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型。建筑的模块化发展将会越来越像具有多处理器、分布式存储器,控制大量设备,管理网络连接的巨型计算机那样发挥作用。为了便于修理、替换和升级,这些精密的新部件必须是模块化、可移动的。燃气锅炉的模块式燃烧大气补偿功能可以随机适应气候的变化与满足人类的需要。改变燃气单一“炊用”的状况,作为家庭的“热源中心”,燃气锅炉不仅满足冬季取暖,还可以随时提供方便的生活热水资源,提高能源效率,节省电力消耗。同时,压缩燃气和液化燃气作为管道燃气的备份成为分布式能源的保障系统。
根据中国国家研究报告的估计,我国1990年的C02排放量约为560Mt-c,占全球人类活动引起的C02排放量的l0%,居全世界的第二位。到2010年我国GDP按不变价格计将达1990年的5倍,即使采取比80年代更大的节能力度,能源消费弹性低于0.5,到2010年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也要超过20亿吨标煤。2010年我国C02 排放量将达1300Mt-c左右,为1990年C02排放量的2.3倍。在2010—2020年期间我国C02排放量将超过美国1990年的C02排放量,成为世界上第一C02排放大国。我国已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家战略。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C02排放强度将下降18%左右,考虑到“十三五”基数较大的原因,“十二五”排放强度下降幅度应高于“十三五”。以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02排放比2005年下降45%这一高目标来考虑,设定2015年C02排放强度将比2010年下降19%。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08年我国的GDP是3.0067万亿人民币,能耗是28.5亿吨标准煤,GDP能耗就是每万元人民币9.47吨标准煤,我国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要减40—45%,也就是说到2020年,我国的GDP能耗要从每万元人民币9.47吨标准煤减少到5.5吨标准煤。
无烟煤区煤层气开发有良好前景
燃用煤层气排放的尾气不含铅,基本不含硫氧化合物,一氧化碳降低30倍,碳氢化合物降低4倍,氮氧化合物降低四成。燃煤锅炉燃气化改造可以切实提高系统热效率30%。《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天然气是排放率较低的清洁能源,应积极拓展天然气的开发利用。
煤层气作为21世纪我国的战略性新能源,它的开发将为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当前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占一次能源总消费量的3/4,带来极大的区域环境和交通运输问题,也是造成我国能源消费中CO2排放强度高的主要原因。即使是煤炭资源充裕的山西省,包括太原市每年供热季节也都会因为煤炭短缺而影响集中供暖。如果考虑到减排CO2的压力,长远能源战略要加大改变能源结构的力度,大力开发少含碳和不含碳的燃料,如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以及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据测算,我国煤炭开采、加工、运输过程中每年释放瓦斯约150亿m3,对环境影响较大。我国目前煤层气探明储量仅为1,000亿m3,主要集中在沁水煤田南部。其中城市民用三个阶段年需求量分别为4.74亿m3、11.53亿m3和26.15亿m3。沁水煤田、河东煤田煤层气是我省煤层气开发利用的重点区块。从煤层气资源分布、开采条件和品质分析,煤层气资源有着分布集中,埋藏浅,可采性好,甲烷含量高等特点。沁水盆地和河东煤田地质构造简单,煤层埋藏浅(200m—1500m),利于煤层气开采。沁水煤田位于山西省中南部,盆地面积23900 km2,以贫煤、无烟煤为主,变质程度较高,含气量大,实测煤层气含量在7m3/t以上,局部达到38.7m3/t。据中联公司和晋丹公司资料,煤田南部压裂后单井日产气可达5000立方米以上,其中两口井日产量最高达1万m3和1.6万m3,显示了无烟煤区煤层气开发的良好前景。
积极开发培育燃气市场,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相对充裕的城市和地区抓紧“燃煤锅炉燃气化改造工程”。随着国家“西气东输”、“陕京一线”、“陕京二线”干线工程的实施,山西省境内天然气输气管网从无到有,已建成输气管道6条,约1,224.5km。山西能源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在实施的煤层气(瓦斯气)长输管线项目有4条,总长约600公里,端氏—晋城—博爱煤层气输气管道项目、晋城至侯马煤层气输气管道工程项目、山西省“沁南—长治—邯郸”煤层气输气管道工程等正在实施进程中。太原市可率先试点,在煤层气公交、出租车推广使用的基础上,利用压缩煤层气和液化煤层气推进局部区域燃气采暖,鼓励分户燃气采暖,逐步实施燃气化改造。可以考虑在清徐县建立一个集节能减排体制、机制、政策和技术于一体的重要燃气化热源中心系统示范区,重点开展区域采暖、分户采暖制度和政策的创新与试点,积累经验,从根本上解决燃煤集中供热系统管理体制和能源效率问题。条件具备时,利用现有供气管道混合供气,或单独建设煤层气输气工程。大力引进和发展清洁能源,逐步减少并严格控制供热用煤的消耗量,实现太原市全市供热燃气化。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4月22日主持召开国家能源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能源委办公室关于当前能源形势与工作任务的汇报时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能源工作,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保障。要加快能源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培育新能源产业。下大力气落实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的目标。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快农村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能源发展。要把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02减排40%—45%的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着力构建以低碳排放为主的工业、交通、建筑体系”。如果按照世界平均水平估计,我国C02 排放的增长余地已经不大。在C02排放限额指标问题上,我国坚持人均原则。我国1990年人均C02排放量为504kg-C,大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美国的l/l0,日本的l/4。到20l0年我国的人均C02排放将接近l000kg-c/人,虽然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但己经与世界平均水平接近。因此,即使按人均原则进行碳排放权分配,我国届时的增长余地也不大。因此,积极推进“燃煤锅炉燃气化改造工程”,大大降低北方省市冬季取暖的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已刻不容缓,作为煤炭大省的省会城市更应为此做出贡献,发挥“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城市功效。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生态文明”第一次在阐述党的治国纲领的政治报告中正式出现。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料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发展理念中缺少生态文明的要素,这是我们国家治理中的一个深刻教训。因此,现在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从治国理念的高度上否定过去那种缺乏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走一条新的文明发展道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高度融合就是把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纳入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全面和深入地融合在一起,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山西省实现转型发展,就是要使山西经济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这个转型是山西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人类文明转型的历史趋势,走向新时期的重要起点。节能减排关系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在不断人类生活舒适度的同时,提倡节约,减少排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指导,省会城市率先发展和建设“大太原”都市经济圈为中心,不断改善太原市域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为目的,建设国家环保模范城为目标,结合太原市现有工业、能源、社会结构和环境状况的实际,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以环境保护需要为动力,以高新、清洁和节能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主要减污方式,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