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互联网兴起之时,网络门户这个概念就成为了资本追逐的对象,而新浪网就是最早依靠门户定位获得成功,成为中国概念股中成功登陆海外资本市场的标杆,并最先将中国网络的门户概念带给了海外投资者。
2006年5月10日,曹国伟升任新浪第五代CEO,在此之前,他的名字并不被大家所熟悉,然而早在1999年新浪准备进军美国资本市场时,曹国伟就以财务高管的身份空降新浪,为新浪登陆纳斯达克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曹国伟主导了新浪最成功的两次并购,更是以炼制“毒丸计划”阻击盛大收购而名扬业界。
主持人:您的下属向您汇报工作,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是不是因为您个人对数字的掌控能力特别强,所以大家觉得这个压力非常的大。
曹国伟:我的确比较注重数字,我以前是做CFO的,我觉得管理一个企业,你就需要对你运营的情况,有一个非常深的了解。如果我下属对他掌管部门的数字资料都没有我清楚的话,那是件很糟糕的事情。
主持人:新浪公布了自己的第三季度财报,我们从这份财报的各种指标来看,成绩还是不错的。第三季度新浪取得了净收入是6430万美元,这个同比增长达到了15%。这样一份财报,对于新浪投资人来说,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理解并解读呢?
曹国伟:我觉得第三季度应该还是相当不错的,我们新浪的收入基本上来自于两块。一个是网络广告,在第三季度占了71%左右;另外一块就是无线增值业务,它占了25%,其他还有4%可能是一些收费服务,一些其他零星的服务。15%听上去不是特别能令人振奋的一个数字,但是从年对年的收入情况来说,其实增长得还是非常快的。我们已经连续6个季度,广告年对年增长超过40%,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因为广告的大幅增长,我们利润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总体来说,我们对这个财报还是非常满意的。
主持人:广告作为主业,它是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而对于新浪来说挑战最大的是无线增值,为什么呢?
曹国伟:2004年高峰的时候,无线增值业务占了新浪整个业务收入的65%,当时是中国互联网的奇迹,一个增值业务的高速发展,让新浪在很短的时间内盈利。但是2005年以后,无线整个的政策环境跟运营环境,有比较大的变化,几乎大部分SP的业绩都逐渐下滑,情况非常糟糕,到今天为止,我们的无线增值业务还是相当有利润的业务。
三年以前SP占65%,广告只占35%,不管广告如何增长,如果65%的SP业务在下滑的话,那总体的业务收入肯定不会有太好的表现。无线业务如果能够有更好表现的话,我们整体业务的表现会非常非常漂亮。
主持人:怎么样使这块有更好的表现?目前有没有一些新的战略?
曹国伟:无线业务将来会有很大的市场,因为中国的手机用户是世界第一的,手机用户现在已经超过了5亿多。从未来市场看,现在互联网可以实现的功能,慢慢都会在手机上得到实现,如果有这么多人使用手机的话,或者使用手机去接入互联网,或者通过手机做商务性运作的话,这方面的市场应该是非常非常大。
我们希望能够在现有的业务上维持,然后开拓新的无线业务。
2007年11月,新浪发布第三季度财报,这也是曹国伟担任CEO的第六个季度,在确定了“内容+广告”的核心战略后,新浪的广告营收连续实现了40%以上的同比增长。早在2000年,新浪作为中国概念股的领军者登陆纳斯达克时,门户概念就成为美国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主持人:通过第三季度财报的描述,您对这份成绩单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这份季报出来后,华尔街的分析师对这样的成绩并不认可,这个您怎么看?
曹国伟:华尔街的很多分析师,他有很多的期待值,都是相对于股价的价值来说。比如说你股价的价值已经非常高了,当然是希望你的业绩能够高于他原来的利息,那么他才能说,我推荐继续买进这个股票,但如果说,他预期已经过高了,反过来你业绩没有达到他的期待值,他可能就不会看好。其实这个东西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华尔街很多分析师的报告,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但是公司的发展,基本上应该避免看这些。
主持人:对于投资者来说,他们有期待是可以理解,因为投资者都期待互联网行业有一个快速增长的发展,还有一个高速的增长率,但是我们对于他们所带来的影响不可以小视,在这个季报公布之后,其实对于新浪的股价还是有影响的。
曹国伟:对,我觉得影响有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刚才我讲的,一个预期差距的问题,另外一个是大势的问题。
我们讲到互联网最近整体的市场,应该在资本市场表现还是不错的,在去年11月份的时候,很多股票都达到它的新高,但反过来十月底,十月初的时候,基本上又有一些大的环境因素和市场的因素,整体的市场下来了。这个整体的市场,就是说投资者一种心态,跟他对市场的一种风险评估的话,对个别股票的影响,可能是比你个人的业绩还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基本上这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你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互联网股票,都从十月底的高点下来一点,这个我觉得是非常正常的。
{分页}
对于新浪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曹国伟显然是比较满意的。早在2001年4月,刚上市的新浪就遇到了互联网泡沫破灭,一度被投资者当作宠儿的网络股转眼间就成了烫手的山芋。新浪上市第一周,纳斯达克就下跌了700点,当时的新浪受到了严峻考验。
主持人:从新浪一路走过来的历程,我们从它的股价可以有很直观的表述:新浪在上市的时候,选择了一个很不恰当的上市时期,当时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是处于寒冬期,新浪的股价都是在底部盘整的过程当中,您当时在新浪任高层,那时对新浪股价的表现态度是怎么样的?
曹国伟:市场的表现,反过来都是市场的实际情况,每个个股都是整体大势的反映。我们新浪在很不恰当的时机上市,其实反过来恰恰我们赶上了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的末班车,应该说我们是幸运的。我们上市那一周是纳斯达克市场历史上下滑点数最大的一周。
主持人:而且上市第一天的涨幅也不是很大,涨幅只有22%。
曹国伟:是,我知道对于市场来说,它整个一个周下来七百点,它要上升的话,我们的股票表现还是不错的,其实我们在上市以后一个月内,我们股票冲到过五十几块。虽然只是短暂的表现,一天,只有一天,半年以后,股票最后只有一块多这样的数字。
主持人:那段时间是不是挺难熬的?
曹国伟:我觉得还好。因为上市的目的一是把公司变成一个上市公司,另外一个就是通过上市去融资,这两个目的都达到了。而大势的表现,这不是一个新浪孤立的现象,不是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的孤立现象,它其实是所有互联网公司的一个现象。
在后面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是比较痛苦的,因为那个时候股价很低,股价低其实反映的是企业收入的增长,盈利点不是特别清晰,我觉得这是当年第一个互联网泡沫产生和泡沫破裂的重要原因。那个时候挺可怕的,一个公司从来没有挣过一分钱,甚至没有任何收入它都可以上市,上市以后它能有几亿,几十亿的市值,真正是一个泡沫,这样的泡沫是没有公司基本和公司盈利能力作为支撑的。
今天看到新的互联网股价整个市场新的高峰,每个人从各自角度来说是不是过高了,是不是很多股票有点不切实际,但是事实上每个股票后面都有一个非常高的价值,它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营业模式,大家可以看得见它未来是怎么样的,如何高速增长的,所以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情况。反过来讲,那个时候的确是比较彷徨,我记得没错的话,我们一年广告收入大概是在两千万美金左右,反过来我们亏损可能也是几千万美金。
主持人:好像在上市半年之后,最初进入的机构投资者都已经全部撤出。
曹国伟:是,我们上市的时候进来都是机构投资,半年以后基本上为零。
主持人:这个对于新浪来说打击挺大?
曹国伟:还好吧,我们对自己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因为当时我们新浪什么都不缺,它不缺钱,也不缺品牌,更不缺很好的市场,关键能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营业模式,能够把新浪做得越来越好,能够长期持续盈利能力。
正如曹国伟所说,之所以能够抵御互联网寒冬,新浪清晰的商业模式是关键所在。2002年下半年,由于新浪在无线与广告业务的回升,包括著名的老虎基金在内的境外机构投资者重新开始关注新浪。新浪也在资本市场的回暖中开始了新的拓展。
主持人:经过互联网寒冬期之后,在2004年,新浪迎来了高峰期,当时达到了自上市以来第二个高点47.69元,这是受大环境的影响,还是新浪在业务上有了变化呢?
曹国伟:我觉得还是两个因素。一个是本身市场发展比较快,另外一个是我们在2002年底的时候买了讯龙公司,它是无线增值业务的服务公司。
主持人:是一家SP公司。
曹国伟:对,我们买了之后,SP的业务使我们的利润翻了两三倍,加上本身自然的增长,2003年收入增长非常快。
主持人:通过一次收购,在业务上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您担任CEO,新浪的股价处于稳步向上的通道当中,您的到来,给新浪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曹国伟:我觉得过去的一年半,整个中国互联网市场发展都比较迅速,应该说整个产业,从盈利的模式到盈利的增长幅度,都有比较大的提升。我接手以后花了更多的精力,专著于我们的核心业务,这样的话,整个公司的执行力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反过来市场又非常的不错,中国的经济每年都增长11%、12%,然后广告市场每年增长15-20%。
新媒体的增长高于传统媒体,这是一个必然,因为它的起点比较低,整体的盘子比较小,所以我们业绩有比较好的提升,也在股价上反映出来,基本上,在过去一年里面,股价涨了一倍多。
早在“中文门户”这个概念被资本追逐的时候,新浪就成为了门户网站里的标杆,新浪、搜狐、网易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是早就形成。随着互联网市场越来越成熟,定位于门户网站的新浪又有哪些新的变化呢?
主持人:在国内的门户网站当中,我们知道一直处于三足鼎立的局面。现在搜狐的股价是50多块钱,新浪的股价目前只有40多块钱,你怎么看这样一个差别呢?
曹国伟:我们市值远远高于搜狐,我们在中国互联网门户领域的领先地位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加。其实门户网站它的盈利点都是在品牌广告上,至少到现在为止是这样的情况。
在过去几年里,我们跟它们从广告上的差距不断在拉大。比如第三季度我们跟它们品牌广告之间的差距,差1500万美金,也就是我们比它多1500万美金,一年之前是一千万美金,两年之前是五百万美金,所以这个距离是不断的拉大,而不是不断的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