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访谈>正文
  • 金思宇:“小平您好”是这样策划的

  • 责任编辑:cbmag 2008-08-01 08:00:00
  • 文/本刊记者   廖中华
    采访金思宇是在一种较为矛盾和复杂的心态下进行的。
      从国资委宣传处处长、到知名大学教授、再到中国外轮理货总公司副总经理等多种角色的转换中,他是如何实现的?又是如何来平衡其之间的关系?
      根据以往的采访经验,这种亦政亦商亦学的“三栖”商人很难为他们写出有分量的作品。由于他们的政治背景,使得他们必须言词谨慎;加上学者身份之后,更是措辞严谨,甚至到了字斟句酌的程度。既没有我想要的新闻爆料,也没有什么警喻世人的惊俗之语。即便如此,金思宇的经历、学识、胆识以及那隐匿在浮华表像下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依然吸引着我,使我产生出一种要深入探究一番的欲望。
     
    在几个回合的短信与电话沟通之后,终于确定了采访地点——中国职工之家,时间是2008年3月22日下午3点。
      这是一个周六的下午,由于连续的冷空气南移,使得这一个星期以来,北京一直就藏匿在云雾之下,太阳似乎成了这个城市里久违了的骄客。
      我比约定的时间提前了整整1小时。这是多年来形成的采访习惯。每次采访总是提前半小时甚至是1小时到达采访目的地。一方面是为了侦察被采访人的周边环境,看看有没有什么值得挖掘的新闻素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育自己的“兴奋点”,这样有利于事实本身的客观描述。
      当我来到金思宇的房间——中国职工之家B座2006号时,我着实犹豫了许久。虽然中国外轮理货总公司系统工作会议已经结束,但在到底敲门不敲门上我还是未能定夺。最终,我还是按响了门铃。
      金思宇马上打开了房门。不过,他还穿着一身内衣。很明显,刚刚他还在休息。这种装束与他平时极为讲究的衣着和学者儒雅的风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然,我的提前到访还是打乱了他的午休计划。
      在给我倒了一杯水之后,金思宇说了句“对不起,请等一下”,就立即溜进了起居室。几分钟过后,一副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金思宇终于再次呈现在我的面前。
     
    江南水乡的“山东大汉”
      1963年8月,金思宇出生在江苏省常熟市尚湖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用他自己的话说,吃过苦、下过乡,上过山、扛过枪。青少年时代的金思宇一直都在常熟乡下度过。7岁时就开始放牛。13岁时,就作为家中的壮劳力为这个尚未温饱的家里挣过工分。这是当时的一种极普遍的劳动形式,每家拿出一个壮劳力,大家一起出门干活,一起回家。按每人劳动强度的大小记工分,到年底统一结算,分上几十块钱过年。这就是俗称的农村“大锅饭”。
      金思宇身材硕健,人高马大,完全没有江南水乡的那种温婉柔美,倒有点像“山东大汉”的洒脱与豪迈。事后才知,金家果然是东汉时期山东曲阜“金德王”一脉,后几经迁徙,终于在江南尚湖落脚。
      少年时代的艰辛和磨砺不仅没有压垮这位未来的学者型管理者,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奋发向上的信念。1982年9月,金思宇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师从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季先生当时是该系系主任。这在当时的尚湖镇,可谓一举成名。贫穷的金家飞出了一只“凤凰”。
      命运的改变,环境的变迁,使得金思宇开始思考自己所处的时代以及未来的人生目标。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邓小平力主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获益匪浅。今天活跃在中国各个重要战线、关键岗位的关键人物、行业领袖乃至党和国家领导人,大多都是那个时期的中坚力量。
      1983年,尚在大二的金思宇就撰写了《试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论文,获得了首届北大“五四科学奖”,在未名湖引起不小轰动。在校期间,金连续三届当选为北大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改革理论研究会会长,这在当时极为罕见。今天看来,已经步入中国政治舞台的很多重要人物皆出自这里。
      一边主持学术研究,一边主编北大学生社团《会刊》(文科类)和系刊《太阳鸟》。金发表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系列研究成果,再次引起轰动。其提出的“解放思想,理论先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要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协调进行”和“中国住宅要实现商品化”等论点至今仍被理论界认为具有时代的前瞻性。
    {分页}
    策划“小平您好”
      然而,历史往往在最重要的转折关头却总是以喜剧的方式揭开序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经济改革全面展开。华夏大地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作为改革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功不可没。1984年暑假前夕,北大等高校接到通知:将从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代表中,选拔出部分同学参加国庆35周年首都群众游行。身为北大学生干部的金思宇,自然参与并组织了操练、游行等相关活动。那个暑假,他和所有参加游行的学生代表一样,没有回家。冒着酷暑,天天在北大东操场上练正步、喊口号,一直到国庆节。
      在国庆节前夕,金思宇与部分同学聚在一起,商量着准备游行活动的事。大家商量的结果是,不能光喊口号,或者挥舞花束;而是要制作一些标语、横幅来表达某种感情。由于邓小平同志第三次复出后,给这个国家和民族所带来的欣欣向荣,在全世界都是有目共睹的,作为身处那个时代的人体会可能更深。尤其是恢复高考制度,让万千贫寒学子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希望。以至24年后,金思宇面对记者采访时仍不免感慨万千:“对小平同志的敬仰之情,是你们这一代人所无法理解的。”
      虽然写标语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但具体做什么样的标语又让大家犯了难。像“教育要改革”、“振兴中华,强国富民”、“解放思想,理论先行”等这样的标语都被提了出来,但似乎觉得这些标语口号都不到位,都不足以表达某种思想或情怀。“‘敬爱的小平,我们热爱您’这样的条幅也提到过,后因话太长、字数过多而放弃。”金思宇说。
      讨论中,北大生物系的几个同学提出要用更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对小平同志的敬意,有人提出“邓小平万岁”,但“万岁”两字立即被否定了,因为这与小平同志的行事风格不相符合。后经过反复琢磨和推敲,大家又提出“向邓小平同志致敬”和“邓小平同志你好”两个标语供参考,最后,又商定将“邓小平同志你好”缩写为“小平你好”,并把其中的“你”改成“您”。
      这样,具有历史意义的“小平您好”横幅就这样出台了。
      那么,“小平您好”这四个字又是谁写的呢?
      金思宇回忆道:“这几个字最初由生物系的常生书写,但写得不太好,后来由和我同一个宿舍的绰号叫‘小书法家’的胡圣虎同学将这四个字写在4张绿色的大纸上,又用李禹同学的塑料床单做衬底,将这四个字贴在床单上。这样,横幅就大功告成了。”
      历史有时就这样真实而难以置信。没想到当年震撼中国甚至世界的“小平您好”竟然就粘贴在一张塑料床单上。
      “当时用‘小平’这样的称呼是有风险的,因为对国家领导人的称谓是非常严肃的,没有人随便称‘小平同志’。所以我感觉到‘小平’和‘您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因为只有在亲朋好友或者是比较熟知的同事之间才能直呼其名,而我们这样称小平好像有点不是太尊敬,而‘您好’又显得非常尊重。这是一个矛盾而又亲切的称谓。”金思宇说。
     
    心怀“鬼”胎
      “虽然时隔24年,邓小平他老人家也离开了我们已经11年之久,但忆及当年情和事,仍感慨良多。”金思宇回忆道。
      1984年国庆节那天下午2时左右,金思宇和同学们一起就进入了长安街沿线两侧待命了。快到建国门的时候,接到上级通知,每个游行方阵都要经过安全检查,所有自带的标语、横幅都要收走,游行时只能带规定的花束、花环以及所在学校的校名横幅。根据游行指挥部的要求,几乎所有的横幅、标语、书包等都必须交出去。这样一来,又等于要把金思宇他们精心制作的“小平您好”的标语也收走。
      这让金思宇和他的同学们犯了难。
      “我们几个拿着‘小平您好’横幅的同学商量了一下,决定把横幅卷起来,外面绕着彩带和纸花,这样看上去就像一把高大的花束,这一招还真管用。”金思宇说。
      就这样,“小平您好”终于蒙混过关,横幅被带进了游行队伍。
      当游行方阵走到公安部门前的时候,领队接到通知,将原来的正步走改为自由行进,游行队伍不必像阅兵时那么严肃,要尽量体现团结、奋进、欢快的精神面貌。
      这样一来,最高兴的莫过于金思宇和他那几个“心怀鬼胎”的同学们。“我们对打开横幅的信心更足了。”金思宇说。
      快要走到金水桥的时候,几个同学相互示意了一下,就迅速撕掉花环,扯开床单,将“小平您好”的横幅突然展开。在花团锦簇的游行队伍中,“小平您好”这四个字分外注目,立即引起了天安门城楼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注意。由于这一突如其来的举动,让很多摄影记者和电视摄像人员也措手不及。只有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的两位摄影记者敏锐地从不同侧面将它抢拍下来!等其他记者反应过来时,游行队伍已经走过了天安门,横幅也收起来了,前后也就持续了几分钟。如果不是人民日报和中青报两名记者反应神速,或许这张具有历史意义的横幅就无从考证了。
      “虽然当时也有人想冲进来制止这个未经批准的横幅,但还是被机敏的北大同学们手拉手地给拦住了。”金思宇说:“虽然是违规操作,但依然显示了北大人的政治敏锐性。从某种程度上闪烁着北大精神。”
      事后,北大校方对同学们的这种发自内心的举动很理解,上级没有要求追查,校方也没有过问。后来,随着各大媒体的宣传报道,打横幅的行动和“小平您好”这句话的历史价值逐步得到了社会的肯定,这句最直白、最亲切的问候语一度被广为传播,成为邓小平同志和人民群众亲密关系的最好写照。
    {分页}
    “三栖”动物
      1987年从北大毕业后,金思宇放弃了留校、留京、出国等机会,毅然投笔从戎,奔赴广西前线,并多次立功受奖。由于工作出色,金被选调到总参某部工作,成为“岗位能手”和“业务标兵”,并多次受奖。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金思宇锤炼了8年,转业后被分配至团中央宣传部,在那里一干又是7年。这期间,金参与并组织实施了影响深远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和扶贫接力计划;策划并组织举办了《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大型图片展》,多次被评为团中央优秀党务工作者。
      政治上的成熟,让当年的学子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信念。
      不久,中央企业工委组建成立,金思宇被选调至工委宣传部,在那里工作了3年。2003年3月,中央企业工委撤消成立国务院国资委,金思宇在国资委宣传工作局(党委宣传部)工作至今。
      据金的朋友介绍:金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掌握和理解极为精准,在国有企业的监管方面也有独到见解。尤其擅长党建宣传思想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主编出版了《企业文化教程》、《中国中央企业》等多部著作。
      2007年下半年,国资委党委为适应国资监管和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要求,尽快把国资委建设成为高素质专业化的出资人机构,促进央企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作出了委机关干部与企业干部双向交流挂职的新举措,一方面储备人才,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发现人才。金作为第三批挂职干部,被中远集团党组任命为中国外轮理货总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这,对于长期从事党建和宣传工作的金思宇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作为一名亦政亦商亦学的企业管理者,金思宇演绎了一个多面人生的丰富与斑斓。甚至有朋友开玩笑:“你是标准的三栖动物。”
      不仅工作勤奋,且著书颇丰。金先后主编或参编出版了《企业职工道德修养读本》等56部著作,翻译并主审《如何制定公司战略》等5部译著,先后发表了《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判断和发展思路》等论文500多篇。其在书法、摄影等方面均有涉猎,并获过奖。同时,也是电影《青藏线》的编剧之一,该片曾作为国家广电总局的十七大献礼片引起轰动。
      当记者问到他为何有如此的精力来做这些工作时,金思宇笑了笑:“谁让我们赶上了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只有抓住这个机遇,才不虚度光阴和生命的存在!”
      尽管金思宇已过不惑,但生命里厚积薄发所蕴藏的能量依然让记者深为倾服。采访中,记者发现他们这一代人与现在风头正劲的80年以及90后两代人有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信念,这种基于对国家及民族复兴的责任以及敢于担当重任的果敢,正是这个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所在。
      从中国职工之家走出时,已经是下午4点。长安街两旁的树枝上已经吐露尖尖绿色的嫩芽。看来,北京的春天已经来临。
     
    对话金思宇:为历史树立了一个标记
    中国商人:据说你在“党政工团军,工农商学兵”这么多行当里都呆过,经历丰富。如此丰富的人生履历,对你日后的工作有什么影响?
      金思宇:是的。从目前来看,我在“党政工团军,工农商学兵”这些行业都工作过。因为出生在农村,13岁就是家里的壮劳力,出工挣工分。后来考入北大,师从季羡林先生。毕业后,放弃了出国及留校的机会,到广西前线。在广西、广东工作5年后又被调到总参。转业后进入共青团中央,再到中共中央企业工委和国务院国资委工作。现在中国外轮理货总公司挂职锻炼。简单地说就是如此。
      中国商人:今天,人们发现越来越重视选拔有知识水平又有基层经历的年轻干部。你这种厚积薄发的优势对你意味着什么?
      金思宇:我已经注意到最近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讲话。大量事实表明,用什么样的人、不用什么样的人,等于公开树立起一个标杆,对广大干部、对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也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20年前评选出的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到2003年大部分已光环褪尽,有的甚至下狱或是出逃。这与当时的政策环境有关,也与人才的素质有关。社会赋予了企业家巨大的权力,却剥夺了监督他们的手段,这样只能促使他们堕落和走向反面。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资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来激励约束企业家的行为,取得了一些成效。一批优秀企业家陆续地被选拔到地方或部委担任重要领导职务,这是一个信号。
      严格意义上说,我还算不上商人,只是一位国有企业普通的经营管理者。我希望未来能够运用我多年在宏观经济部门工作的经验,与企业微观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所在企业或部门又好又快地发展。  
      中国商人:中国外轮理货总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什么?它的规模有多大?
      金思宇:中国外轮理货总公司成立于1961年,至今已有47年历史,她是专门从事船舶理货业务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原隶属中共中央企业工委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2005年,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国企改革精神,成为中远集团所属全资子企业。经营范围为:国际、国内航线船舶的理货业务;国际、国内集装箱理箱业务;集装箱装、拆箱理货业务;货物的计量、丈量业务;监装、监卸业务;货损、箱损检定等业务。
      中国外轮理货总公司目前在全国设有80多家分公司或有限公司,遍布上海、宁波、天津、青岛、大连、厦门、福州、深圳、广州、重庆、张家港等主要港口,系统从业人员近万人。2007年,中国理货系统主营业务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18%。利润总额实现7.4亿元,是全球最大的理货公司。{分页}
      中国商人:在北大期间,你就是一个活跃分子?
      金思宇:考入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后,当时季羡林老先生是我们的系主任。我们入学后的第一课就是季老给我们上的。我在大学时代,的确很活跃。因为家贫,学习是惟一的兴趣。除了专业课外,还学完了国际政治系政治学专业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哲学、心理学、法学等基础理论,曾两次获得北大“五四科学奖”。
      中国商人:担任过学生会哪些职务?
      金思宇:北大学生会任学习部副部长、外联部部长,兼任北大图书馆教室管理委员会主任,也是团委文科类刊物的主编。我在任北大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改革理论研究会会长时,一边参与学生会和校方的管理,一边参与学术讨论和研究。五年的大学生活,紧张而有价值,收获也颇大。
         中国商人:北大图书馆教室管理委员会主任,这是管什么的?
         金思宇:因为当时北大图书馆教室资源比较紧张,大家开始都占位子,造成资源浪费。有了这个管委会,合理分配资源,对有序有效地利用图书馆教室资源起到了很大作用。我在北大还开创了开放通宵教室的先例。    
      中国商人:这些都有薪水吗?
      金思宇:没有。都是义务工作。
      中国商人:北大毕业后你去了哪里?
      金思宇:北大毕业后,主动请缨上了广西前线,参加过南沙海战,并荣立三等功。在部队,扛过包、砍过柴;也挑过粪、种过地;既上过山、也蹲过洞;打过仗,也立过功。当时那里的环境很艰苦,人烟稀少,对来自首都的大学生来说,的确是个不小的考验。因为长期在边防工作,在北大的女友与我分手,最后她选择去了国外继续深造。我因工作需要,从广州军区调回总参谋部,1994年初转业至团中央。
      中国商人:据我了解,身为中国外轮理货总公司副总经理,你至今一家三口还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是这样吗?
      金思宇:也不算小,有50多平方米。其实,在共青团中央工作时,我就有两次分房机会。但作为团中央宣传部党支部副书记兼工会主席的我,看到大家都很困难就主动将分房机会让给了别人。  
      中国商人:当时,你住在哪里?
      金思宇:住在平房里,只有15平方米。既没有暖气,也没有煤气,有两次差点煤气中毒丧命。我的一位邻居是法国留学归国博士就因煤气中毒而亡。因为工作和住房问题,我们很长时间都不敢要孩子,现在我的孩子才6岁。想想过去,现在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很知足。
      中国商人:作为亦政亦商亦学的“三栖”人,平时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家人吗?
      金思宇(表情一下子暗淡下去):是的。在这方面,我一直亏欠家里太多。但是,工作毕竟是工作。我是个责任感很强的人,做什么事都很投入。我对父母尽的义务就很不够。父亲几次住院,我也只能晚上陪夜,白天还得照常上班。父亲去世安葬之日,也没能去送行。母亲多病,我只能让兄弟和亲友照料。说实在,我几乎没有什么节假日,每天学习工作都是十几个小时,大多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时间就是生命,要让让生命有价值,只有放大时间的价值。  
      中国商人:对于参与并策划了“小平您好”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游行活动事件,你对此有何评价?
      金思宇:首先,这是人民的心声。这里面既有北大学子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北大传统精神的集中反映。作为我,只是一个参与者,也是一个见证人。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这些学生代表全国人民向小平同志表达了一次心中的敬意。对其坚定改革开放作了一次民意的肯定与支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确为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树立了一个鲜明的标记。 
      中国商人: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你如何评价这个时代?
      金思宇: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仍然是改革开放。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因素”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力量。这是一个需要世界巨人和产生巨人的伟大时代。时代给予我们这一代人以特殊的际遇,我们理当响应时代的呼唤,干干净净地为党、为人民工作。  
      中国商人:你这番话,有点像在作十七报告了。
      金思宇(笑):肺腑之言。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
  • 于烈英:三十年对太极的别样情怀
  • 丛培刚:一心干好一件事 成就中国“辣根之父”
  • 四十年磨一剑 周德文一辈子为民营企业发声
  • 陈祥毅:契约精神的捍卫者和培塑者
  • 叶林:以工匠精神写就传奇一生
  • 一位民企老板的告白:提成工资制反而养了懒人
  • 荣金风:脚下这片土地让我充满力量
  • 记山东尚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编推荐 ...
  • 打扮家斩获“2021年最具创新力家装平台”荣誉...

  • 一对一辅导前十名大智教育给出高中学习方法,建议收藏...

  • 潮动蓉城,中石油携手舒达源亮相成都国际车展...

  • 滚动新闻 ...
    新闻排行 ...
  • 风险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于我们 | 杂志简介 | 法律声明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E-mail: cbmag@163.com  律师团队:北京正大律师事务所  联系QQ:360737408
    (C)版权所有 中国商业期刊网     京ICP备1303470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