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跨国公司与中国互利共赢新局面
文/胡国财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登上中国经济舞台,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中坚力量。截至2008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498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8526亿美元。目前,已有来自世界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华投资。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和经营,为中国带来了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填补了中国部分高新技术领域的空白,促进了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带动了产业技术进步,同时,在我国扩大出口、提供就业和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责任方面,在华跨国公司结合自身优势,既对中国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又广泛开展公益项目和慈善捐赠活动,在发展教育、扶贫帮困、改善民生、环境保护、支持公共事业发展等领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强劲的内需、健康、良性的经济基本面和切实有效的经济振兴计划,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投资中国。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中国也不可避免地遭受重大冲击。但是,中国政府及时出台、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和完善应对危机的保增长、扩内需等一揽子计划及相关政策措施,及时扭转了经济增长下滑态势,使中国在国际金融动荡、世界经济总体陷入衰退的情况下,仍保持了相对健康、稳定的经济基本面。同时,我们需要再次强调,在华跨国公司为应对金融危机,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他们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削减运营成本、加强技术创新,进行产品升级和产业调整,强化项目经营策略,重新评估或制定长远发展战略,与中国政府一起,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着眼于金融危机过后新一轮的增长和发展,化危为机,为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新的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掀起了热潮。截至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近1200家,累计投入金额超过50亿美元,研发领域主要集中在汽车、通讯、计算机软件、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半导体及自动化、化工、电子数码产品等高新技术行业。
各跨国公司争相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采购中心也成为新的趋势,总部经济这一新经济形态在我国正形成良好发展态势。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下,跨国公司纷纷调整发展战略,从自身运营成本考虑,将投资地和地区总部的建立选择在成本低,效率高,见效快,有利于长远战略发展的地区。与此同时,中国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较为完备、生产要素成本低廉等优势,以及各地政府为打造总部经济出台的一些优惠政策,也正在吸引大批跨国公司将区域性总部向中国迁移。截至2009年,落户中国上海的外资总部机构累计已达751家,不少跨国公司也正在将总部向北京、广州、成都等各大主要城市迁移,这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正在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投资和经营战略的核心。
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进一步利用好外资做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和部署。这些要求和部署为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扩大开放领域,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第二、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鼓励外商在中西部地区发展符合环保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到中西部地区投资的外商企业加大政策开放和技术资金配套支持力度。第三、促进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鼓励外资以并购方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加快推进利用外资设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试点工作。拓宽外商投资企业境内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信贷支持。第四、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清理涉及外商投资的审批事项,最大限度缩小审批、核准范围,增加审批透明度。第五、营造良好投资环境。规范和促进开发区发展,加快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管理,简化其外汇资本金结汇手续。这些要求和部署,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和经营开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是胡国财在第二届跨国高层论坛上的发言,有删节)